曹 坤,胡永新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社会对长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尊老敬老一直为社会所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习近平,2017)。[1]4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尊老敬老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新观点,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家庭观理论的新境界,立意高远,为我国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当前,随着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以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研究方面,目前在学术界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现有的研究多是对习近平在工作、生活中尊老敬老的细节、场景、故事进行陈述。金佳绪(2019)通过列举十个小故事,从“最高规格奏响国之礼赞、代表们的脸上是开心的笑容、紧紧相握的手传递着温情与牵挂、言辞殷殷关切深深、持续倾心关注老龄事业”五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尊老敬老,其行为令人感动。[2]何国辉(2019)通过梳理、分析习近平在福建、河北、北京三地工作时尊老敬老的点滴细节,归纳习近平一以贯之尊老敬老、以身示范尊老敬老、用心用情尊老敬老三点结论。[3]《中国民政》特稿(2018)从尊老家庭,优良家风拂面;敬老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爱老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等方面阐述习近平尊老敬老的三重境界。[4]
上述成果从不同角度拓展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尊老敬老的认识和更好地践行新时代尊老敬老的价值观。然而,学术界关于尊老敬老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讲述习近平尊老孝老故事进行阐述,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对不足。对尊老敬老价值的阐述更多的是从家风建设展开,对尊老敬老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价值探讨不多;对于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形成机理,即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践渊源的研究很少;特别是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对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特点进行全面、辩证分析的研究。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论证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生成机制与实践价值;(2)构建“尊老、敬老、孝老、养老”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本文立足文化、机制、实践三个维度,首先论证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即“为何尊老”;其次,依据历史背景,分析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生成机制,构建“尊老、敬老、孝老、养老”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即“尊老是何”;最后,从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即“如何尊老”,勾勒出文章的主体框架与内在脉络。
《诗经》中记载:“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王秀梅,2018)。[5]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全人类的共识,也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尊老敬老始终是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内容。
尊老敬老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成为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基因与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1957年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6]32唯物史观认为,前一社会形态的成果是后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后一社会形态从前一社会形态中汲取发展的养料。唯物史观亦认为,生产力的保留、继承和发展构成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重要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1957年版)。[6]59如果将这些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折射到人的自然历史的发展之中,便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前一辈劳动生产的果实是后一辈劳动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尊老敬老理所应当成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根本伦理价值遵循。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尊老敬老构成无产阶级最基础的伦理取向,是其重要的价值坐标参照。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及数量的增长,老年人在社会大众的占比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真正落实好对老年人的尊重、关怀和爱护,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1957年版),[7]人民群众中的老年人是曾经推动过并仍在推动着社会历史前进和进步的重要群体。关切好、维系好、发展好老年群体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重要体现和原则遵循。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提取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文化基因”。习近平(2014)在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8]习近平(2017)在接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准备合影时,邀请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老人坐到身边来。会见结束后,习近平(2017)语重心长地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9]
由此可见,马克思家庭观对家庭本质、家庭成员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新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具体国情下得以创新发展,形成了新的阐释,其在整个思想体系架构中发挥了价值导向作用,是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中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顾保国,2020)。[10]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礼记》中,古人便已提出“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胡平生等,2018)[11]541的思想,作为世人对尊老敬老的要求,沿袭至今。《二十四孝》中罗列了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卧冰求鲤(纪宝成,2010)[12]等典故,人们耳熟能详。千百年来被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主张以仁学为根本,而仁之根本则是孝。孔子极为重视孝道,在他看来,“孝”不仅是指孝顺、恭敬的心,更是一种人性中的仁慈和善良,具有强大的教化力量和感召影响。《论语》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杨伯峻,2015)[13]3可以说,孝道文化以谦逊态度、规范言行的方式影响人的品性,倡导人们见贤思齐,在道德修养、品格操守上行为世范。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在强调尊老敬老对于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共同为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而努力”(习近平,2017)。[14]356,355,356由此可见,尊老敬老是涵养个人品德、传承家庭美德、倡导社会公德的重要手段,在青年一代中广泛开展尊老敬老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可以说,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这对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革命先辈为镜,见贤思齐,奋发向上。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尊老敬老方面严格要求、率先垂范。毛泽东同志尊老敬老的优秀品德,令人钦服并广为传颂。他对父母怀有很深的感情,内心极为尊重父母,在革命胜利后返乡时,毛泽东特意穿着白衬衫和皮鞋到山上去拜祭父母。在回来的路上,他对罗瑞卿说,即使不信鬼神的唯物主义者也有必要孝敬父母和老师(阿兰·鲁林,2015)。[15]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6岁就离开了家乡四川广安外出求学,后来父母皆去世了。他见到继母夏伯根时,对夏氏十分尊敬,“文革”期间,在江西下放的日子里,邓小平、卓琳及夏伯根三位老人相互之间体贴、爱护,患难与共的情景,令人感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2005)。[16]此外,江泽民赴美访问时看望老师、胡锦涛到天津市养老院调研、陈毅为母亲洗尿裤、彭德怀替父亲分担养家的重担、李先念用肉汤孝敬父母等,不胜枚举。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秉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孝敬长辈、尊重老师、关心老同志的优秀品质。革命先辈们终其一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忘死、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这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2020),[1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2014),[18]这也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习近平(2014)指出,要广泛宣传老同志的先进事迹,要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显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为示范为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形成注入了源泉。以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行为镜,见贤思齐、接续传承、永葆活力,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尊老敬老的不二法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建设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艰辛探索、接力奋斗中,不仅自己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而且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坚持用淳朴家风涵养家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要懂得尊老敬老。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心系人民,他始终将“大家”放在“小家”之前。鲜为人知的是,他喜欢白芍药,因为白芍药寄托着他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周恩来一生都非常敬爱自己的两位母亲: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三姑(周恩来,1983)。[19]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就投身革命,枪林弹雨、叱咤风云,大大小小历经无数次战役,令敌人闻风丧胆。朱德(1983年版)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20]朱德对待母亲的赤子之情可见一斑。
习近平是在好家风熏陶下长大的。2001年,家人正为习仲勋在广东深圳举办88岁寿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回家,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习近平在信中深情地写道,他对父母的了解、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人民日报评论部,2017)。[21]生活中,即使平时工作再繁忙,只要一有时间,习近平都会陪母亲齐心一起吃饭,饭后拉着母亲的手在小院里散步,陪她聊天,关心母亲生活冷暖(宋子节,2019)。[22]
一代代共产党人将革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融入家庭教育,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发展,奠定了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坚实底色。同时,共产党人的优秀家风也为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注入红色文化的活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家风,既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尊老敬老的现实需要,也是全社会助老爱老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有其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关联紧密。习近平不仅提出了尊老敬老的殷切希望,还构建了“尊老、敬老、孝老、养老”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尊老,就是要懂得尊重老人。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交流沟通的基础。老同志退休后要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告别熟悉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随着自身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及经济收入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更加渴望得到尊重。年轻人与老同志接触时,要善于把握这些微妙的细节,发自内心真诚地去关心帮助他们,让老同志们感受到来自集体、同事、家庭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温暖。
习近平指出,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世世代代始终把尊老奉为立身处世的大德,相沿成习(宋子节,2019)。[22]所以,尊老是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也是敬老、孝老、养老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尊老,无论是青年时期在陕西梁家河下乡插队,还是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杭州,上海及北京等地方工作,他始终怀着最真诚的态度,竭心尽力关心帮助老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辞辛劳、身体力行,对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做出了一系列深谋远虑的科学部署,极大地推动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1.尊老要体现在思想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应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改变社会中旧有的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传统观念,强调老年人仍然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的思想(陈爱华,2020),[23]引导大家提高对尊老重要性的认识,把尊老作为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好机会,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前辈经验,聆听他们的人生感悟,融会贯通、全面提升。
2.尊老要体现在态度上。对待老同志,青年人要语气谦和、平易近人,学会换位思考,切实做到想老人之所想,及老人之所及,以心换心、以心交心,用真诚、真爱、真心打动老人,得到他们认可。要尽力帮助老同志解决生活、思想及工作中的困难和烦恼,让老同志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温暖。
3.尊老要体现在落实上。国家要大力加强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将老年宜居环境的理念融入政策制定、设计规划、施工制造、生产生活、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中,纳入社会公共治理体系之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要努力营造尊老的包容社会环境,消除老年信息鸿沟,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加强老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老年人社会管理,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便利。
敬,是指有礼貌、恭敬的对待,在现代汉语中,比如礼敬、孝敬、尊敬、崇敬等词语。中国是礼仪之邦,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方面都有诸多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中讲究以礼相待、相敬如宾。老同志们一生辛勤劳动、兢兢业业,为党和国家、社会、单位、家庭做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宝贵青春,赢得了社会尊重。年轻人对待老同志要心怀感恩、充满敬意、热情服务。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老年人的恭敬。习近平惦记贫困地区老人的生活条件,赞赏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辛勤耕耘,关心老艺术家的身体状况,向大家讲述“老阿姨”龚全珍的故事等,举手投足间,蕴含着他始终不变的敬老情怀。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一家养老院的餐厅考察。午饭时间,习近平端起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走到72岁老人杨林太面前,轻轻送上,请他用餐(宋子节,2019)。[22]作为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繁忙的工作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心老人实在令人称赞。
做好敬老工作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掌握多学科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切忌仅凭一腔热情,草率行事。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老年人会出现社会交往减弱、认同感下降、信息资讯获取渠道减少、朋友圈缩小等情况。从个体心理来分析,老人害怕孤独寂寞、渴望健康长寿、喜欢亲人陪伴,等等。青年一代要善于掌握老人身体、心理、思想、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加强沟通、耐心倾听、时常陪伴、体贴关怀等方式,细致开展服务工作,增进彼此情感认同、心理认同、思想认同。
孝,为社会学意义的名词,是指子女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字形结构来看,“孝”字,上部分从老,下部分从子,以为子能乘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是“善事父母”。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孝也是古代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在《弟子规》中记录有“入则孝”的篇目,其中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等(王馨,2017),[24]这些叙述都阐述了为人子女应如何对父母尽孝道的道理,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承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2014)指出,要切实解决好老同志的实际困难,让老同志安享幸福晚年。[8]作为子女,习近平对父母十分孝敬。他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习仲勋和家人走在一起;另一张是他牵着母亲齐心的手陪她散步(宋子节,2019)。[22]习近平不仅在家孝顺父母,而且无论身在哪里,他对天下所有老人都怀有一片赤诚的孝心。
“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由此可见,尊老、敬老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表现,孝老、养老是行动上的具体落实。尊老、敬老是前提,孝老、养老是关键。
孝老,即孝顺,它更多的是要在情感、精神、思想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俗话说,孝不如顺,顺就是最大的孝。生活中大家要学会顺应老人心愿,理解老人想法,遵从老人安排;学会灵活变通、把握原则、讲究方法、互相理解,进而达到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效果。
养老,是指奉养老人,它包含侍奉和赡养两层意思。古人十分注重侍奉父母,在我国传统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养老的文字记载。《周礼·地官·大司徒》中的“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徐正英和常佩雨,2018);[25]《孝经》中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金良年,2014)[26]等。
习近平十分关心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赴各地考察中,他多次走进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站,实地了解基层养老工作情况。在北京,他察看四季青敬老院老人们的房间、餐厅、医务室、健身房,看老人作画、排练合唱、进行手工制作;在兰州,他考察一家“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详细了解其运行情况(宋子节,2019)[22]。在上海,他特意考察一家托老所,并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要确保把政策落实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在福州,他来到一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鼓励工作人员“好好干”(金佳绪,2019)。[2]
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习近平,2017)。[1]48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推动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与此同时,《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或修改完善,“多元一体”的村社养老模式在乡村进行探索(李永萍,2020)。[2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人民日报社,2020),[28]这为新时代做好老龄工作提供科学指南。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尊老敬老的这份情意不曾改变,中国老龄事业正朝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立意高远、精深博大,它对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尊老敬老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人民日报社,2019)[29]尊老敬老所体现出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是一种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因此,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郁氛围,久久为功。
1.守正创新,以尊老敬老弘扬传统文化。先贤圣人言尽世间道义之本即为孝。尊老敬老、孝贤爱亲是传统美德,也是人们修身立德的行为规范,被世人所尊崇。“孔融让梨”“子路借米”“包公辞官孝老”等耳熟能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代代相传,这深刻地阐述了尊老敬老的内涵意蕴。孝顺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德中居于首位的。孔子对“孝”有过三重论述: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杨伯峻,2015)。[13]19,20,9这从物质赡养、精神敬养、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阐述传统孝道文化。进入新时代,尊老敬老既要物质给予,也要精神关怀。从更高层面来说,它是弘扬社会正气,传承道德价值,是体现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一种力量。
2.不忘初心,以尊老敬老传承革命文化。在全党倡导尊老敬老的文明之风中,这有利于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有利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革命本色,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它坚持以“革命”为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是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党内提倡民主,注重发挥老同志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针,也是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习近平(2019)视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30]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在新的时代中放射光芒,是我们新时代做好尊老敬老工作的动力源泉。
3.因时而进,以尊老敬老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胡永新等,2020)。[3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老年人群体中,就是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和喜好,推出更多更好、深受老年朋友喜爱的文化精品,真正达到思想跟近、内容贴近、情感渗入的效果,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心田,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1984)指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32]广大老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及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全党要珍惜老同志这笔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好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等,奋力前行,不断夺取新形势下复杂斗争的伟大胜利。
坚持树立以老同志为榜样的工作理念。老同志工作时间长,经过了多年的政治淬炼、社会历练、实践锻炼、工作磨炼,他们党性强、阅历广、威望高、经验多、作风硬,身上具有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诚于党、艰苦朴素、为人亲和、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新时代年轻干部迫切需要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对标,自觉以老同志为榜样,在思想上学习他们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良好品德。在行动上以老同志为标杆,学习他们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青年虚心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创一流,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立起崭新的发展坐标。
不忘根本,方能开辟未来。邓颖超(1988)同志曾在《尊老敬贤是时代的风尚》文中有一段描述:“古往今来,那些尊老敬贤,爱老养老的贤人君子,为世人所传颂,成为道德的楷模”;“全社会要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氛围。”[33]广大青年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革命事业的薪火接力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斗争的磨砺考验中不断成长成熟,在继承先辈优良传统中坚定自信地走向未来。
尊老敬老体现的是和谐共处、善待他人、礼尚往来的价值理念,它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道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助推力量,是在青年学子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家风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指南,是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固根本,铸牢道德思想基础。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平生等,2018)。[11]1161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品德、修养、道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祖国、人民、社会的感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二十四字、十二个词,可分为三个层次。在个人层面包含“友善”一词,它在道德养成中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是修身立世的基础。友善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涵养,包括善待家人、社会、环境、自然等,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睦共处、与人为善的和合思想。善待父母、尊敬老人,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善待他人、热爱生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珍惜环境、热爱自然,可以构建良好生态。正所谓,人生多做善事,多行善举,多结善缘,终修善果。
2.利长远,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个人涵养,树立文明新风。要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融入生活点点滴滴。其一,更加具体化,健全各个行业规章制度和条例法规,完善社会公约、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学生条例等行为准则,让老百姓有规可循;其二,更加形象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操作、可量化。从而让尊老敬老成为新时代社会道德风尚、人们立身处世的品行修养及广大青年的价值追求,相沿成习,代代传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实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日报社,2020)。[34]在抗“疫”过程中,中国政府秉承“应收尽收”的原则,不放弃对任何年龄段的救治。许多高龄老人治愈出院,心怀感动、热泪盈眶,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怀和呵护,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坚强的依靠。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人民日报社,2020);[35]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人民日报社,2020);[36]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2020)[3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坚强决心。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这场同严重疫情殊死较量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做好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有力武器。
习近平指出,“尊老敬贤,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见之于行动。”“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渗透着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意蕴。在中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我们要加强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视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扎扎实实做好老龄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舒适度,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价值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尊老敬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将尊老敬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境界。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文化基因,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继承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行为示范,浸染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尊老敬老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敬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尊老敬老服务工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人民日报社,2020)。[28]新时代、新形势、新征程,对我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文化渊源、生成机制及实践价值,自觉以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老龄工作;要善于用历史、联系及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尊老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要积极探索“尊老、敬老、孝老、养老”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系统思考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生成机制;要科学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核心要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等,这些构成了新时代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是做好尊老敬老工作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本研究只是起步,有关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如何贯彻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如何构建“尊老、敬老、孝老、养老”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等,未来还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以便把习近平关于尊老敬老重要论述的探讨引向深入,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