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萧克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合影
历史背景链接:
湖南溆浦县是长征时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经过的地方。1935年11月27日,红军到达溆浦,打土豪、宣传革命真理,历时27天,留下了许多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红色故事讲述者:
何先培,湖南溆浦人。退休前任溆浦县电视台台长、县作家协会主席,退休后担任溆浦县融媒体中心关工委主任。他善于挖掘当地红军故事、抗战故事,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
1935年6月,溆浦县马田坪乡赵家大院赵克用家,一名女婴呱呱坠地。赵克用抱着刚出生的三女儿,高兴地说:“别人家里只有一千金、两千金,而我们家可是有三千金啊!”说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赵克用给这个女儿取名赵重华,跟她的两个姐姐赵自华、赵贵华一样,名字都有一个“华”字,寓意她们都自强自重,富贵荣华。
赵克用是中共地下党员,赵家大院这座百年老宅,就是中共溆浦县地下党的联络站。赵克用一家世代行医,经常帮助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和贫困群众。
1935年11月,重华半岁时,贺龙、萧克率领的红军长征队伍来到溆浦。红军伤病员就驻扎在赵家大院。这年农历十一月初八,天空飘着大雪,贺龙、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红军首长,来到赵家大院看望红军伤病员。其中还有一位女红军,身挂一支驳壳枪,英姿飒爽,态度和蔼。
赵克用和大家开玩笑地说:“各位老总,你们逗一逗我的三女儿,如是把她逗笑了,革命就会成功。”女红军抱起小重华,用手轻轻捏了捏她粉嫩的下巴,她就咧开嘴开心地笑了起来。屋里红军首长们也都跟着拍手大笑起来。女红军双手高高举起重华,大声说道:“中华有希望了!中华有希望了!”赵克用激动地说:“好啊,中华有希望!我三女儿就改名叫中华!”
赵中华!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
1958年,赵中华在县城二完小(现警予学校)当老师。她经常教育学生学习向警予烈士的革命精神。课余时间,她会经常带着学生清扫街道,为孤寡老人挑水、扫屋,她记着自己名字的由来,想把自己的学生全都培养成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的人。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庆前夕,赵中华作为湖南省优秀教师代表赴京观礼。在京期间,她有幸联系到了萧克将军。萧克派警卫员把赵中华接到了家中。看着当年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了,萧克很欣慰。
“时间过得太快了,你那时还只有半岁。你爸爸妈妈还好吗?”萧克问中华。
“萧将军,我妈妈还在,身体很好,她老人家常念叨着您。我父亲去世多年了。”赵中华答道。
萧克站起来说:“你父母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吃了不少苦,我永远记得他们夫妇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