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李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普及科学教育、拓宽科普教育渠道也在发生转变,科技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对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内涵及必要性展开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博物馆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从而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关键词: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发展策略
Thoughts and Practice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Museums
CHEN Yuanyuan LI Yan
(Forest Museum, Yichun Branch,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Yichun, Heilongjiang Province,15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seums are also changing in popularizing science education and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of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The trend of sha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necessit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mus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mus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open, shared,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innovativ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 mode for museum science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the museum better serve the people and society.
Key Words: Museu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Development strategy
科學博物馆作为实施展览活动、开展科普展品设计、科学知识普及与贯彻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一直承载着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育大众科学精神和开展公共科普教育的重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依托各类科技博物馆进行科技展品设计和陈列、科普产品的参观体验及教学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实施,正在成为我国居民参与和体验科技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种“全面参与科学”的后科学传播时代,科学博物馆如何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契机,围绕科技资源科普化革新博物馆科学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正在成为其未来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内涵
博物馆科技资源主要指的是博物馆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凝聚的政策环境、物力、人力、财力、组织、信息等各方面要素和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产品的统称。而科普资源则主要指的是用于发展科普事业的政策环境、物力、人力、财力、组织、信息等各方面要素和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产品的统称。由上述概念分析可知,科技资源可谓是开展科普工作、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之一,而科技资源科普化,正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的过程。由于我国科技现代化发展的时间尚短,且国内科普理念普遍缺乏,因此科普能力尚且十分薄弱,科普资源也是非常稀缺。而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收集和展出的重要场所,其在科普工作中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科技资源的科普化进程,不仅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这可谓是利国利民的一大壮举。
2 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
2.1科技的全民开放性趋势日益凸显
从民众对科技的认知规律来看,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播一般会经历“民众了解科学(科学普及)—民众理解科学—民众参与科学”这一发展历程,且最终会形成科学工作者与公众相互交替演化的科技大发展格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正在快速提升,理解和参与科学的诉求(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而在科学成果和科技资源逐步实现全民共享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科普机制和科学教育传播路径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民众提升科学素养的基本需求。可以说,社会民众对科学进行参与式交流和互动式理解的时代已经来临,且社会民众也将成为科学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当前科技发展正在从之前的学院科学、研究院科学之类的小圈子,逐步向全民科学的大圈子进化发展,科学普及的全民开放性趋势逐步显现。而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产品展览、推广的重要场所,也应当顺应这种科技的全民开放性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层次受众的科普诉求,对博物馆科技展览设计、藏品展览及科普教育等活动进行创新性策划,从而满足民众的科普需求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2.2现代通信技术催生了科技体系的外溢格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的广泛普及,各种新兴媒体和社交网络蓬勃兴起,国内民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宽泛、便捷,且参与话题讨论、知识传播和信息共享的权利和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智能移动终端造就了“人人都是信息受众、人人都是传播者和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新格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科技类博物馆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新兴媒体等进行科普产品的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应当变得更加常态化,针对游客学习、参与和体验科学技术知识积极性不断提高的现状,博物馆必须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科学教育方式,在科技资源科普化和科学教育方面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3新兴信息技术培育了科普消费的新态势
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可以将科技知识和最新成果快速且普惠地传播给社会大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博物馆设计出能够快速传播和普及普惠地让民众理解与应用先进创新科学的机制和方法,并引领社会大众保持对科技创新前景和新型生活方式的信心便显得尤为重要。新兴信息技术为科普服务模式和行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立足于新兴科技的科普公共事业和商业科普消费行为呈现出勃勃生机,传统的科普教育模式正在向新媒介模式进行转型发展,这已经成为科普的主流发展方向和一种社会性共识。科技类博物馆借助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数字化等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对科技产品和科普服务进行创新已成为必然之举,这也是为满足社会大众参与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而必须开展的创新举措。
3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有效路径
由于科技类博物馆涉及不同的学科体系、侧重类型和主题,且不同类的博物馆之间都有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及科普教育资源,同时在进行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时又会根据受众细分出不同的展览方式和教育模式。但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实物展览、文字图片展示及人员解说等科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公众科普需求。因此,在重新定位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博物馆还应当为构建新的科普教育模式对所拥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和科普化设计,从而打造全新的科普教育机制和科普资源服务体系。基于此,笔者结合博物馆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有效路径。
3.1依托館藏资源和展品提供公共性科普服务
在博物馆展出和博览会推广层出不穷的当下,科技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利用好具有主题性和特色性的馆藏资源吸引观众眼球,并完成科普教育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博物馆应当围绕自身资源的主题性和特色性,将其打造成通俗易懂、可直观体验的科普宣传资源,然后以展览活动、门户网站推广和手机公众号推广等形式,将其推送到大众面前,让馆藏资源和展品变得更加信息化、直观化。其次,在“内容为王”的信息大发展时代,博物馆既要注重开发原创性、权威性的科学内容资源,又要主动挖掘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其变得更加具有公共性,从而更有利于科普教育开发和使用。最后,博物馆在进行科学资源开发和收集中,需要围绕观众的需求点和兴趣点进行创新,以便于为社会大众提供科学内涵丰富、知识趣味浓厚及展陈新颖独特的科普教育产品和服务[1-2]。
3.2从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创新的角度,开发并提供具有特色的科普教育服务
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可谓是科普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博物馆科技资源进行科普化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创新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也能进一步加快博物馆科技资源的科普化进程。首先,博物馆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应当在早期实物展示、图文解说及影像播放、导游推广、游客参观等传统科普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受众参与科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例如,博物馆可以围绕某一科技展品开发互动游戏、动画动漫,或者设计展品的衍生品和构建教育活动虚拟体验空间等,将当前较为较为时尚、流行的元素、技术加入到科普内容中,从而让其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其次,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例如,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可以充分借助新兴媒体,通过短视频、动漫动画的形式向全社会大众进行传播,并为受众开启讨论、评价渠道,而不再仅限于馆内展览和流动展出,让科普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立体化。最后,博物馆科普教育产品和活动不能仅限于让受众汲取科学知识,而是应当通过应用体验、参与科研过程或加强科技人员同受众的互动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受众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让科普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成果化[3-4]。
3.3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博物馆科普教育新模式
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大众进一步了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和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挖掘内部资源、创新教育产品和活动,并在科普教育服务中融入更多的技术性因素,将会发展出更加多样化的科普教育形式和科学教育模式。从近几年博物馆、博览会举办科技博览活动的经验来看,以往基于展品和资源的传统科普服务方式已不再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普产品和服务展示正在变得异常火爆或富有竞争力。基于此,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可以利用当前的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态模拟及人机交互等科学技术进行馆藏资源内容的再开发和产品服务设计,从而向大众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科学体验和参与形式,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观光游览中感悟科学价值,并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5-6]。
4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科技资源科普化既是博物馆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满足当前国民日益提升的科学素养要求进行的创新,可以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工程。但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过程中,博物馆不仅要注重科普教育模式的变革,更应该注重受众的体验和参与诉求,同时将当前的新兴信息技术和前沿科技纳入到科技资源科普化和科普教育模式创新中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科普教育中的权威作用、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邢俊杰.北京自然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0.
[2]周佳卉,徐蕾,刘楠,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昆虫VR系列视频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3):208-213.
[3]王兴胜,王孚.高校自然博物馆科普能力的提升策略——以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709-713,732.
[4]吴亦舟.心之所向 素履所往——浅谈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测绘科普教育[J].浙江国土资源,2020(2):57-59.
[5]苑晓.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与思考——以英国化工博物馆为例[J].学会,2021(9):55-58.
[6]周海鹰,田甜,钱昊,王宏,郑辛甜.浙江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18,34(6):28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