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为了探索新思潮,寻求救国济世的道路,以周恩来、邓颖超等为代表的爱国进步青年于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觉悟社成立后,本“革心”“革新”的精神,以求“自觉”“自决”为宗旨。
关于觉悟社的存在时间,有不同说法,比较常见的有“只有短短三个半月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或“共存在一年多时间”等。从相关资料来看,1922年2月22日天津《益世报》驳斥了觉悟社1921年就消亡的观点。报道指出:“有人说,他们星散内地的觉悟社员,已因事务百忙,不克兼理社务;但在法国的如周恩来、张若名、赵光宸等社员,照样还开他们讨论会呢。”1923年4月30日晚,邓颖超等在津觉悟社社员在筹备“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会时,编成了《觉悟社社歌》,并于次日活动上演唱。此外,在《女星》《妇女日报》《益世报》等报刊上时有觉悟社的报道,直到1924年8月20日《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会刊》第三期之后,有关觉悟社的记载才不再见诸史料。因此,觉悟社实际到1924年下半年才逐渐停止了活动,存在了5年多时间。
以1920年11月社员星散为界标,觉悟社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在晚期阶段,覺悟社在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逐渐发生了人员分化,形成了新的特点。
1920年8月,觉悟社在召开年会时,只有谌志笃、薛撼岳、郑季清、周之廉、邓颖超、刘清扬、李震瀛、谌小岑、潘世纶、马骏、李锡锦、郭隆真、胡维宪、周恩来14名社员参加。当时赵光宸、管易文已去法国勤工俭学,李毅韬在南京准备报考高等师范,张若名回原籍省亲生病,吴瑞燕不在天津,张嗣婧等于脱离了组织。到1920年11月,周恩来、刘清扬、郭隆真、张若名又赴法勤工俭学,潘世纶赴美国留学,国内的社员分散在北京、天津、上海、合肥、郑州、贵阳等地。1923年,邓颖超、李毅韬到达仁女校任教,同谌小岑一起创办《觉邮》,在天津恢复觉悟社。在晚期觉悟社的史料中,主要是社员试图在原有社员的基础上恢复觉悟社,重塑社员间的联系、加强交流,强调和注重原有旧社员,而并未提出发展新社员的方案。《觉邮》的记载中刊登了大量有关周恩来、薛撼岳、邓颖超、谌小岑、李毅韬等人的书信往来和文章,社员信息和近况,欧美留学的社员通讯地址等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到,社员间周恩来、刘清扬、邓颖超、李毅韬、潘世纶、谌小岑等人较活跃,张嗣婧此时已被封建家庭迫害致死,有些社员已少有消息。总之,此时觉悟社虽然开始恢复,但社员毕竟已经星散,人员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新社员不再加入,并出现逐渐分离和减少现象。
由于社员星散,原本社团的组织结构瓦解,社员们各自为政,在欧洲的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忙于党、团筹建活动,张若名后期逐渐退出党团活动专于学术研究;国内的李震瀛投身于工人运动,邓颖超、谌小岑、李毅韬等忙于妇女运动。社员们天各一方,主要以书信交流,没有了过去那种集中讨论事务、研究探讨学术问题、组织演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讨论会。觉悟社更多的是在核心社员的推动下,以觉悟社的名义在运作,实质性的、核心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已经废弛了。
1921 年春,张申府与天津觉悟社部分成员在法国巴黎合影。后排左起:张申府、陶尚钊、周恩来、张家俊、赵光宸,前排左起:刘清扬、李愚如
由于社员星散和社务管理荒废,晚期觉悟社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组织模式。由于觉悟社社员在欧洲和天津比较集中,周恩来和邓颖超逐渐成为国内外比较有号召力的社员。刘嘉狻在《回忆〈新民意报〉》中说:“约在1922年冬,在法国和德国留学的觉悟社社员,以油印形式出版了社员间的通信和社员们讨论的问题,以及在国内外搜集到的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消息,将小册子命名为《觉邮》,由周恩来主编。”1923年1月,在国内的邓颖超、谌小岑、李毅韬等觉悟社社员决议仿照国外社员的做法在天津开办《觉邮》通讯刊物,将社员彼此往来的信件选择着在上面发表,并取公开的态度,欢迎非社员批评在信中讨论的各项问题。4月5日,《觉邮》终于以《新民意报》副刊的形式在天津创刊。随后《觉邮》成为晚期觉悟社的社刊,并逐渐成为觉悟社社员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和联系社员的主要纽带。社员们也积极围绕《觉邮》和觉悟社核心成员形成了在欧洲以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张若名等为核心,在天津以邓颖超、谌小岑、李毅韬等为核心的双轮并行结构。但此时的组织结构是十分松散的,主要是天津的社员在积极继续以觉悟社名义开展零星的社会活动,而欧洲社员主要忙于党团的建设等各自的活动。
晚期觉悟社在欧洲部分人员的情况由于资料缺乏我们知之甚少,在天津,邓颖超等以《觉邮》为阵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活动。
由于社员星散中国南北各地及欧洲,在天津的邓颖超、李毅韬、谌小岑,及津外的薛撼岳、郑季清,都有想用一种办法连贯全体社员精神的同感。于是他们决议创办《觉邮》。
在1923年6月5日出版的《女星》第5期(上)《已与本刊交换的各种刊物》列表中,记载有“十五、觉邮天津觉悟社”字样,可见《觉邮》已公认为觉悟社晚期的社刊。晚期觉悟社社员联系的纽带主要是社员间的书信往来和《觉邮》的出版。《觉邮》一共出版了10期,可见的有8期,第一、二期主要登载国内外社员的通信。其中周恩来《德法问题与革命》《欧洲的“赤”况》《伍的誓词》等几封信是我们研究他成为一名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文献。第三、四期主要报道觉悟社在津社员举行“五一茶话会”的详尽情况。第五期起增加了时事评论。第七期开始变成一个公开的刊物。第八期主要刊载纪念列宁的文章。晚期觉悟社十分注重宣传出版工作和以刊物、书信为载体的社员间的思想交流与宣传活动。
《觉郵》第一期
1923年4月上旬,觉悟社为被封建婚姻和家庭摧残致死的社员张嗣婧举行了追悼会。这次追悼会由邓颖超、李毅韬、谌小岑会同天津女权运动同盟发起。邓颖超等人在会上以觉悟社的名义发表了一个宣言,这篇宣言由邓颖超执笔,情词激切,笔锋犀利,是一篇声讨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檄文,又是对那些痛苦呻吟于旧制度重压之下的妇女谋求解放的号召书。社员们还赠了挽词,6月6日出版的《女星》第5期(下)《挽词(录要)》中,刊有“(乙)觉悟社:家庭制度不推翻,妇女焉能解放?社会阶级须打破,我等才得自由”。这次活动的开展具有深远影响,是觉悟社开展的一次重要女权运动。
为了推进女权运动,邓颖超等觉悟社社员还另成立了女星社,出版《女星》旬刊和创办女星成人妇女补习学校。讨论和宣传妇女问题与妇女应有的革命精神,帮助和支援妇女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刘清扬回国后,社员们又于1924年1月创办了《妇女日报》,讨论家庭问题、妇女教育和婚姻问题,开展和推动妇女解放运动。虽然女星社和《妇女日报》的工作并非以觉悟社名义开展,但觉悟社的社员作为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觉悟社的宗旨和理想,是推动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的积极尝试。
19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邓颖超、李毅韬、谌小岑邀请女师、高工、北洋、法政、达仁女校,及新民意报社的20多个青年人举行了一次小型纪念会,这在当时来说是个创举。会前,社员们做了充分准备,并于4月30日晚在邓颖超的提议下,编写《觉悟社社歌》: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斗争,青年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们,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
纪念会由邓颖超主持,首先由她介绍了这次纪念会的意义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并提出这次聚会的目的:一是希望沉寂的天津社会里,也能够接受世界潮流的新声浪,为纪念劳动节的工人加一种勇气和努力;二是希望以后常常有类如这样的聚会,从多数到少数同志们的许多聚会里,能够生出许多新的事业来。邓颖超在讲完后,邀请了九位参会者发言,他们对天津社会的黑暗情况了揭露,并提出了改革这种情况的措施。最后由谌小岑作了《我们的希望》的总结发言,分析了天津社会的主要现实问题和特殊情况,提出了两个运动的方向,号召青年从事劳工运动和妇女运动,组织被压迫、被奴役而生活最艰苦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推翻旧社会制度谋求新生。李毅韬随后补充发言,并倡导“将天津所有不甘受恶社会待遇而欲创新生活的青年们联络起来,组织一青年互助社,拿这个团体作为大本营,所有社员都是跑在前线上的先锋队。哪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由我们这个团体去尽力援助”。
《女星》
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它不仅是社员们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一次重大尝试,同时也是对青年进行的一次思想上的引导,不仅是一次纪念工人节日的盛会,也是团结青年推进他们加入社会变革的宣传。
觉悟社除组织以上活动外,还零星参加了一些其他社会活动。但由于资料记载比较琐碎、简单,现简要介绍如下:
参加了天津列宁追悼会的筹备工作。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消息传到中国,中国国内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活动。2月26日,觉悟社等14个团体发起筹备列宁追悼会。
积极参加各界援助北洋大学学生运动。1924年初,由于北洋大学学生掀起革新运动,学生代表被开除,激起学生罢课风潮。校方于3月15日派武装巡警进行镇压,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各界纷纷一致声援北洋大学的学生运动。经过激烈的斗争,“北洋大学生困守北京教育部六日,因王正等出来调停,先撤退校警,冯熙云亦于暑假辞职,学生全体于昨日早乘车回津。”觉悟社与学生联合会、青年社、女星社等20余团体,代表30余人,手持“欢迎北洋大学同学回校并祝胜利!”“庆祝北洋同学奋斗成功!”等旗帜欢迎学生归来。
1923年,女星第一补习学校开学时,邓颖超(前排右三)与师生合影
参加天津国耻日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1924年5月7日“为日本强迫我国承认二十一条的奇耻大辱纪念日。天津市民于事前即筹备数星期,议决于是日在南开操场举行国民大会并游行示威”。觉悟社等共计80余团体,2万余人参加了活动。
成为反帝国主义运动联盟天津分会重要发起成员。1924年春,为争取签订中苏协定,北京各界人民开展反帝国主义、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运动。7月13日,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多个团体代表在北京中山公园召开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成立大会,胡鄂公为大会主席。天津各团体纷纷联合组织天津分会,8月9日“已由天津青年社、青年同志会、觉悟社、女星社……各团体联合组织天津分会”。
1949年,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一文中说:“觉悟社的二十几个社员,三十年来,变化很大。有的人早做了革命的逃兵,有的人只图个人安逸,已不问政治,有的人已堕落到反动国民党的阵营中去了,但是有的人一直坚持革命斗争到现在。”正如邓颖超所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转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实践、推求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投入革命洪流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的优秀分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责任编辑 王兵)
作者: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