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走进县城城东路的居民区,一座大院里坐落著乾隆年代老字号胡开文墨庄的余脉——老胡开文墨厂。
在一间间厂房内,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也各自藏着徽墨的秘密。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1岁的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周美洪是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从青葱少年到花甲老人,周美洪与老厂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徽墨的坚守与革新。
面对困境,在坚守古法制墨的同时,周美洪开始寻求突破。“老祖宗制墨的工序和原料不可以变,但配方和制墨的环境却是可以改善的。”周美洪说。
磨墨费时也磨人,为了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厂里开始改进配方,提高下墨速度,如今仅需两分钟就可以下墨写字。同时,电炉取代了炭炉,压墨机、点烟机纷纷上阵,大大提高了产量。
“书法热潮兴起,不仅学书法的小孩越来越多,老年大学也开设了书法课,如今国内的销量能占到我们厂总销量的一半。”周美洪说。
对于周美洪的儿子周健而言,传统企业如果不转型,这个“春天”便稍纵即逝。“得抓住机会,另辟蹊径,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周健说。
在更新技术、创新产品的同时,父子俩开始通过研学游和电商进一步推广徽墨。2014年,借着全国兴办研学游的东风,父子俩把以往的生产式车间改造成了观光式车间,把一间老车间改造成了能容纳200人的教室,让学生了解、体验传统制墨技艺。
几年时间,进进出出的旅游大巴车将来自北京、山东、陕西等地的孩子带进了这个徽州深处的大院子,让他们听到了制墨车间的“打击乐”,看到了徽墨的应势发展之路。
“2019年,墨厂共接待了约15万名学生,我们希望通过研学的机会,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个笔墨纸砚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周健说。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