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高校接连展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索,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广大高校教师务必要高度注重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思潮中辩证思考,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爱国主义 大学生 影响
引言:在新媒体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教育渠道被大幅度拓宽。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无序、网络思潮的良莠不齐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存在着潜在影响。所以,高校方面必须在新时代背景下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宽网络平台,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传播范围广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功能的社交媒体逐渐兴起,并逐渐向集约化、层级化的方向演进,社交媒体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在传统社会传媒形式下,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以及纸媒来实现,而新媒体则直接打破了限制思想传播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作为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新媒体作为舆论传播媒介来说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等一系列特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一旦一些不良言论和错误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发表,其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开来,最终威胁到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
(二)图像表意狂欢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壮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交热情。而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用文字来传播信息,而是更多的采取图文结合、动态图像甚至是大量表情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纵向深入。在网络上,图像表意狂欢的背后是很大一部分带有政治因素的图像信息的传播,而一旦传播过程中存在疏漏,那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误理解,最终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且,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角度来看,图像表意狂欢表面上来看是他们对于感官刺激的追求,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确实其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使大学生自我归属感被弱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流通性极强的互联网中,涉及到国家主权以及政治权利的敏感话题难以追根溯源,模糊的表述会让部分青年学生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其恶劣。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培养策略
(一)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无限的热情和活力,具有美好的未来和前程。所以,高校方面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主张,加强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为稳定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框架,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客观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故事蕴含于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建设的具体活动中,是推动国家繁荣和富强的内生动力。所以,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反映我国社会建设进程和成就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去发现我国在各个重要关键时间节点所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感受党中央部署的先进性和务实性,从而促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当然,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基础在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各大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公共课教学,通过思政教育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文化的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二)加强媒体融合
虽然新时期大学生热衷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但是却很少有大學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实时热点内容、国家政策内容,这是青年群体的一种共性现象。所以,院校方面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必须强调趋利避害,专门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开展工作打造新媒体平台,从而掌握思想舆论的主动权,避免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被边缘化。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院校方面不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真实体验功能,同时借助新媒体教育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的拓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渠道,为青年大学生思想的进步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网络治理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总有一些不法人员以及国外团体企图挑战国家主权,而具有虚拟、匿名特质的互联网就为这部分人员提供了一方沃土。但是,网络绝对不能成为非法舆论传播的法外之地,一切威胁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厉打击。所以,高校方面在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领的同时,国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对网络攻击、网络造谣、黑色网络交易持零容忍的态度,从耳从根源上击碎宣传负面思想主张的舆论空间,避免网络成为犯罪者的弃存空间。与此同时,高校方面应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大学生群体乃至广大青年群体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舆论导向,确保其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工作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烙刻在骨血里的使命,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的基础保障,爱国主义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绝对不能出现断层。即便在多元化思潮兴起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方面也要积极迎接挑战,通过信息化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融合,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李春易,李烨,刘晴,宋开贺,佟保远,梅思琦.网络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5):146-148.
[2]葛明星.“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对策[J].高教学刊,2020(20):42-44+48.
作者简介:
王云裳(1983.0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汉字艺术研究。
基金项目:
1. 2020年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重大项目(浙发改环资{2020}85号).
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专项课题(编号JKY2019043).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王云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