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玲
一
转眼间就到了 2021 年,回想去年春節仿佛就在眼前。
去年 1 月孩子从美国回来了,他已完成了学业,并拿到 了美国科技公司的录用通知。我们一家三口先去了西安转道 成都,从成都回来后国内疫情越来越严重,当时国内抗疫物 资极度紧缺,这个时候来自海外侨胞捐赠的防疫物资源源不 断地运送到国内。随着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始撤侨,我心里有 点慌,年初三一大早,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发微信说: 赶快改签孩子的机票,美国马上就要关闭海关了。其实,早 几天我已经就有预感,我生怕美国海关封闭后孩子无法入境, 因此而丢了这份通过三次笔试、一次面试得来的工作。紧接着, 孩子在美国的同学发来了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停飞的通知,他 这才慌了神,立刻打开电脑重新订票。好在中国航班还在飞, 紧着时间订了当天下午飞北京、2 月 2 日由北京飞美国的机票。 孩子刚合上电脑,一个念头就冲上我的心头,不行,1 月 30
日傍晚就到北京了,干嘛又耽误一天 2 月 2 日才走。我说,重新订吧,紧着时间订 2 月 1 日的机票, 看这局势说变就变啊,万一有个意外怎 么办。好在孩子没再坚持,说,我看看 1 日的航班。就这样最终订了 2 月 1 日 凌晨由北京飞美国的航班。
草草地收拾了行李,我们一家三口 马不停蹄地赶到机场,与往常不同,机 场空空荡荡,只有几个行色匆匆的旅客, 送行的人一律不准进大厅,我给孩子匆 忙交代几句,就觉得还有好多话没来得 及跟孩子说,他便去办理登机手续了。 我从机场半掩的大门缝隙中,一直望着 孩子的背影……之后,他朝我们挥了挥 手,就进安检门了……此时机场的大厅 寂静而空旷,我的眼泪“哗”的就流了 下来,心里顿时空空荡荡的,我和孩子 他爸谁都没说话,不约而同地坐在机场 外的石阶上,一直等到孩子乘坐的航班 起飞后,我们仰望蓝天,飞机渐渐远得 像个小黑点似的,我们才默默地离开了 机场。
第二天清晨,“滴”的一声,孩子 发了一个微信 :“天啊,真的让我赶上 了。”我“腾”的一下从床上翻了起来, 动作之机敏已不是我这个年龄在平常状 态下能做得出来的,赶紧点开孩子发的 链接,是一则来自美国白宫的公告,大 意是从美东时间 2020年2月2日 17 时 起,对于那些在进入或试图入境美国前 14 天曾身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 区)的非美国籍人士,美国将暂停并限 制他们入境,无论是持移民签证还是非 移民签证。对于那些不受该旅行禁令影响的例外人士,即便允许入境,美国也 将采取一切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促进有 序的医疗检查,并在适当情况下,对可 能接触过病毒的人士实行隔离。
我心往下一沉,心想这下完了。这 时,孩子他爸在微信中说 :“你的机票 是北京时间 2 月 1 日凌晨起飞,北京时间与美东时差 12 小时,你会在旅游禁 令生效前落地美国,并有时间办理入境 手续。”这一刻,我万分庆幸自己的果 断决定,第二次要求孩子把 2 日的航班改为 1 日由北京飞美国的航班了。但心 情依然处在忐忑不安中,这局势是否又 会有突变,孩子能顺利登机吗?就算顺 利登机,到了美国那边能顺利入境吗? 接到孩子的微信“我已登机”,我 长舒了一口气,13 小时的飞行路程,我又是一夜未眠,当看到“我落地了”时, 我却失重了,心情更加紧张起来,一个 多小时后终于等到了“我已入境,正等 待取行李”……我身体顿时软了下来, 瘫坐在沙发上。孩子这一入境,不知什 么时候才能回国探亲,这时,我才意识 到自己有点心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单 薄感中,疲倦地闭上眼睛沉沉地睡着了。
后来孩子在美国的同学告诉我,孩 子入境时还帮助了一对中国老年夫妇, 当时禁令再过几小时就生效了,入关时 人人自危,生怕出点事入不了境,谁还 有闲心管别人的事,躲都来不及呢。但 他看到这对老年夫妇被海关盘问,有可 能被关进“小黑屋”,就上前去问明情 况,告诉海关人员他们夫妇俩不会说英语,他们到美国探望在这儿学习的女儿。 海关再次审查了他们的资料后,终于放 行了。
事后,我问过孩子,你就不怕你管 了这事拖累自己也入不了境吗,孩子说, 没想那么多,看到一对中国老夫妇被盘 查,他们又不会说英语,很本能地就过 去了……彼时,我的心情已沉静了许多, 却轻松不起来,今后疫情如何,谁也无 法判断。人,真是患得患失。
没过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哈佛校长 Lawrence Bacow 在通知学生撤离校园的 邮件里的最后一段话 :“没人能预知在 后面几个星期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 COVID-19 将 考验我们在危机时刻所显示的超脱于自 我的善良和慷慨。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个 非我所愿的复杂混沌的时刻,展示自己 最好的品格和行为。愿我们与智慧和风 度同行。”
说得多好啊!我开始在心里默念 : 孩子,唯愿你在动荡的泥泞中,摸爬滚 打蹚出自己的路 ;2020 年唯愿你的日常 健康并快乐……
二
3 月中下旬开始,国外疫情严重起 来。这期间我频繁地翻看每天的朋友圈, 并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有那么多人和事 牵动着我的心,有时我甚至不睡觉,等 待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更新……
2020 年 2 月 8 日看到王文泸老师发的一条朋友圈 :
我原以为,今年元宵,不会有人燃 放烟花爆竹。但我想错了。窗户外花炮 阵阵,彩光闪烁。说明他们很快乐。
是的,你没有理由指责人家的快乐, 也没有任何文件说,这是非常时期,不 要放花炮。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行为准则 问题。这是一个对他人悲伤的态度问题。
你用花炮放大你的快乐这并不违 法,但是你要是尊重一下在疫情中逝去 的那些灵魂,尊重一下逝者家属们的心 情,自觉地不去放花炮,你不是显得更 美好吗?如果有人认为,别人的悲伤与 自己毫无关系,那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 意义何在呢?
看了这段文字我非常感动,“独其 悲天悯人之懷,流露于不自觉……”我 看到文泸老师随时随地呈现出来的社会 责任,一颗诚挚之心,辉映着我们头顶 的茫茫星空,这一责任存在于他的每一 次思考以及他的感觉和冲动中。虽然短 短几句话,却散发着人性的温情与力量, 对生活永远的敏感,以及对人类苦难深 沉的同情心和高贵的爱 , 逼迫我透视自 己以及周遭人的举止和行为。
2 月 13 日,王文泸老师再发一条朋 友圈(节选):
…… 细节所暗示的深意,总是被 明眼人首先发现。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这 样一种文化错位 :精美的汉语言文字, 根在中国,花开域外。日本捐助物资上 写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 无衣,与子同袍”。这两句话从历史深处走来,人文关怀之深切、文字形象之 精美 / 表达时机之恰当,令人击节…… 未来会怎么样?汉语的精华会被海内外的小部分人群继续珍爱着,欣赏着, 研究着,传承着,越来越有点非遗的味 道了。而大众语言,在媒体语言势不可 当的挟裹之下,会继续直白着、肤浅着、 粗糙着……
疫情期间,每每读到文泸老师的 作品,他那精美的文字、理性的思考经 常性地拽住我急促的脚步,我必须在缓 慢的节奏中咀嚼,并不由自主地“回头” 去寻找传统价值观的源泉。之后,我认 真查阅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 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出处,这一认知 的过程是多么享受。有时,我们不得不 在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才能够认识传统 文化的精髓和美。最后,文泸老师的反 问,让我感到隐隐的心痛……这种反问 恰恰显现了文泸老师心态的深度,这样 的深度是我辈可望而不可即的。那段时 间,文泸老师的微信,总是在不经意中 触动我的心弦……
体会疫情中人类的不幸与痛苦,一 段时间内我的精神都无法轻松起来,有 时读者的感受大于作者,是作者在写作 时,留下了足够的让人想象的空间…… 我曾关注过“陌上美国”和“CC 生活诗歌” 两个公众号,主要是通过这些公众号了 解一些国外的疫情,尤其是美国的疫情。
后来为了感激 CC 这段时间带给我 的悲伤和快乐以及大量的信息,我给 CC 留言 :“我认真读您的每一篇日记,是对您辛勤劳动的最大尊重。”
2020 年我平生第一次为一个陌生人 发了朋友圈,那就是“陌上美国”公众 号的创办者——张兰。之所以为这个陌 生人不幸去世 ;流下了热泪,是因为她 孜孜不倦地为广大读者,讲述了许多温 馨感人的故事。在她的公众号中我了解 了很多国外疫情状态下的人与事 :某一 天,小区一个人家门口支起一张桌子, 上面摆满了食品和日用品,包括紧俏的 卫生纸,经过的人可以任意拿去。休斯 敦的一个著名餐馆,有客人居然留下了 9400 美金的小费给整个餐馆员工,后 面还留了个纸条,说希望能帮助你们下 面几个星期。另一个感动人的故事是社 交媒体上很多人看见老人家跑到商店购 物,却面对空空荡荡的货架发呆,表情 让人悲伤。于是很多人呼吁每天早晨的 第一个小时留给老人,不要去和他们抢 东西。商店也听到了这个呼声,真的马 上就改了政策,每周留了固定时间段, 让老弱病残先买东西。还有一位跑步爱 好者不能忍受隔离,在家里 7 米长的阳台上跑了 6000 个来回,距离刚好是一 个马拉松的距离。
“陌上美国”公众号的主人,于美 东时间 3 月 27 日因车祸不幸去世。惊悉此消息时,我刚刚看完她 3 月 25 日 的绝笔日记……将她的公众号故事在此 记述,以纪念这位勤奋、努力,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的——纽约张兰。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 自的美德和局限。我愿将 2020 年触动心魂的生活片段,视为 2020 我的星空,最后,我将写于 2020 年的一首诗作为 此文的结语吧!此诗献给战斗在抗疫最 前方的——所有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们:
一切终将封存在琥珀之中,
那比冬天更孤寂的哭声
最后一眼告别 泛着微弱的星光……
忧戚穿越海天
再也打扰不到另一个人
一行温热的眼泪 流给一个又一个倒下去的陌生人
最后一抹夕阳将你挽留在人间
一段苏醒的琴声
源自一双老人的手
诉说世上数不清的恩与德
快递小哥意外——碰触了危险区
举着食指在风中疾驰……
75 岁退役老兵重返纽约
那个扎着蝴蝶结的小丽莎
用七彩粉笔写下 :
我爱你,罗克护士……
内心景象总是先于我们的视觉
点亮人性之光
多么奢侈啊,呼—吸
深深地呼——与——吸……
在空旷与人潮涌动之间
在清冷与烟火重启之时……
赵秋 玲 中国作协会员,1982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文学 作品集《心灵的方舟》;《青海——神奇的三江源》等。作品多次荣获 全国报纸副刊奖金奖、铜奖。2005 年荣获青海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创 作奖。现供职于《西宁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