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方就是新疆,新疆的荒漠化面积为795 900 km2,接近我国荒漠化面积的一半,新疆的全部县(市)中也仅有7个没有荒漠化土地[1]。由于这里的地理条件,很多地方的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进行迁徙,可见,荒漠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荒漠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变化,但更多的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人口激增加之对自然资源不能很科学合理的利用,养殖过程中过度放牧,种植方面耕作不够科学,水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滥垦樵的现象严重,这些做法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加重了新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程度。
早在22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而后提出在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宜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措施,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要想新疆的经济能够正常发展,就要解决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现存的森林和植被进行保护,对已经荒漠化的地区进行植被的恢复。西部大开发旨在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解决西部普遍贫困的状况,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采,不能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保护西部独特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再造西部秀美河山的主要抓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目标,是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耕地中的农业生产叫停,取而代之的是恢复林草的植被,从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调整其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但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有一些重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退耕、还草以及管护环节中。
退耕地区在退耕前人民依靠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模式也能获取一定的收益用于糊口,进行退耕后,粮食的产量下降,补助发放完退耕户面临收入降低的问题。如何解决好退耕户的转产转业,确保不因退耕而导致收入的降低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退耕还草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布局,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宏观上来说,国家要求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种植多年生牧草,但光、热、水条件较好区域的退耕户更愿意种植大力士高粱、苏丹草、青贮玉米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一年生饲草,光、热、水条件较差区域退耕后收益低,难巩固。
在管护方面,我区退耕还草工作仍存在重造林轻管护的情况,种植的过程中动员全部力量,但还草后在管护方面落实的通常不到位,这也导致了还草的保存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管护经费不足,退耕还林还草的收益较低,管护周期较长,管护成本高,农民很难承受这部分支出。
解决人民退耕还草后的生活问题,主要应当从改善保留耕地的耕作质量上入手,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让贫瘠的土地变为高产土地,自然就能够以进促退,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其生活水平。另外,在退耕还草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种模式来进行管理[3]。对于江河源头、城镇、远离村庄和海拔比较高的地区,这一部分地区的土地一般坡度较大,不适宜进行耕种,这时应当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以及种苗,以保证退耕户的基本生活。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应当以“生态经济型”的退耕方式为主,可以在这种土地上还林与还草相结合,积极发展林草、林药、林菌以及林菜等多种作物,充分利用光、热、水、土,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在林苗处于幼龄阶段时,当地的政府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待到林草发育至中龄或成熟阶段后,退耕户就可以利用林草产生的收益生活。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离村庄比较近的地区应当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教会退耕户科学的进行种植,也可以利用这部分地进行紫花苜蓿等高蛋白质多年生牧草的种植,一方面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另一方面促进了种养殖结构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