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贵州省余庆县动物疫病预防监测中心,贵州余庆 564400
非洲猪瘟(ASF)主要是指在病毒影响下,家猪或野猪出现的烈性传染病、出血性及急性病症[1]。余庆县在猪瘟防控检测处理上,一方面依据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示,合理引导本地中小型养殖户控制疫情降低风险,一方面以中小型养猪场实情为依托,制定符合本地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措施,对本地非洲猪瘟防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猪肉作为一种常见食材,对人体的滋补效果非常明显,比如丰肌泽肤、补虚强身等功效,在国民生活和经济中地位明显[2]。因此对于余庆县而言,控制非洲猪瘟意义明显。一方面能稳定本地农业市场,究其原因,余庆县典型山区农业县,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68 665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6 872万元,生猪出栏216 196头,若本地出现非洲猪瘟,必然会影响本地农业经济市场;另一方面能稳定本地就业环境、保障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在稳定的生猪养殖环境下,能保障本地居民的充分就业,保障本地猪肉是食品的正常供应。当然从余庆县本地中小型养猪场情况可以看出,防疫特点较为明显:一是分散较广,难以进行集中管理;二是养殖户水平普遍较低;三是生物安全防护较弱,这些都加大了防控的难度。
从非洲猪瘟暴发至今,国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猪瘟的蔓延,稳定了国家的猪肉体系[3]。余庆县在相关部门机构的领导下,对中小型养猪场进行了全面的防控布局,取得了较好的生物防控效果,一方面充分利用镇、村等行政单位,逐一宣传,以关卡为基点严控种猪等的进出,稳定了本地养殖户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和指导养殖户进行消毒、杀菌,进行生物防控,提高了本地养猪户猪瘟防控意识,本地养殖户开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检验,提升了防控体系化运行的效率。
经过一系列对比研究,余庆县总结了一套价值较高的安全措施,有力的保障了本地养殖的稳定和持续性。
依托本地养殖户实情,制定了一下生物防控措施:首先,搭建自繁自养制度,即降低从外界购买种苗的情况;其次,提升引种安全,即降低引种频率,防止病毒通过引种进入本区域;其三,制定并要求养殖户严格遵循引种程序,降低引种环节带来的不利因素,其中引种对象单位要有相关证明,比如《动物防疫合格证》《种猪生产许可证》等;其四,引种需以隔离方式进行,即将猪群引种完成后,要至少隔离45d,并详细观察和记录猪群的变化特征,并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此外在引种时,可将自己猪场中的健康猪,放1~2头到引种猪中,待观察14d后若无异常则可正常引入。
饲料和车辆有可能会附着有猪瘟病毒,因此要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在饲料控制上,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质量,制定详细的采购制度,并设定严格的标准,比如添加剂中不能含有猪源性饲料,或有霉变或水分超标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控制饲料购买渠道,即降低疫区饲料购买频率;在车辆控制上,本地车辆不能出场活动,仅能作为内部运猪工具,同时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外来车辆要经过专门消毒,才能允许进场,并设定限制区域。
在中小型猪场中,人员和物件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降低猪瘟风险。在人员管理上,一是要控制养殖人员出场频率,以降低其同外界不利影响因素的接触。二是严格人员消毒工作,即外界人员或返场人员,要在消毒1d无异常后,才能进场活动。三是严格控制外界猪肉流入猪场。四是养殖人员只有在经过日常消毒工作下,才能进行养殖活动。物件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消毒程序,即对物件进行严格消毒,对使用过后的消毒物件要进行集中销毁,如深埋处理;另一方面本场区的物件不能外流到其它场区,即不得串用、借用等。
首先,要清楚消毒对象,并选用合适的方式和消毒液,比如其中以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氯化物和酚化合物对相关设施设备、车辆及猪舍进行消毒,以碘化物和酒精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以二氯异氰尿酸钠和二氧化氯消毒应用水,以冲洗、熏蒸及火焰等方式消毒金属设施设备,以喷洒、消毒液清洗等方式对贮藏、屠宰加工、车辆及圈舍消毒。其次,要设定相应消毒区域,比如将消毒池、紫外光消毒室及喷雾消毒室设定到猪场大门口;最后,对于其中涉及的垫料和饲料,处理方式可以堆积发酵措施进行。需注意,消毒过程中形成的污水,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首先,经常性整治舍内外环境,要疏通排水道、填平污水沟,及时清除积粪,猪舍要保持通风良好,地面要干燥。铲除猪舍内外垃圾、乱草堆,防止蚊蝇孽生;其次,用杀虫剂喷雾于猪舍各种墙面、地面、天棚、门窗等表面;其三,要及时对猪群进行驱虫,对于公母猪,一季度驱虫1次,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其中以左旋咪唑、芬苯达唑及阿苯达唑驱除体内寄生虫,以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驱除体外寄生;最后,对全场驱虫后,要马上进行粪便清理并消毒,要有专人清扫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避免虫卵重复感染。
综上,非洲猪瘟给我国中小型养猪场带来了一定冲击,影响了人们对猪肉的正常需求。因此,该疫情的防控措施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相关部门机构要对其予以相应重视,要深入研究本地实情,动态调整自身控制措施,强化控制效果,填补控制体系空白,从而为稳定猪群养殖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