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共享乡村振兴景观设计新途径
——以镇江市杏虎村为例

2021-04-16 01:29
江西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子系统村民空间

余 然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提出了农业农村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多元化发展[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全面展开,但长期以来对乡村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均滞后于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原生秩序正在被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所改变。鉴于此,以江苏省镇江市司徒镇杏虎村改造实践为契机,对乡村景观空间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乡村功能转变、景观特色消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以期在保留乡村个性的同时,提升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改造与保护并轨,适当注入“新村民”,紧密联系乡村和城市。

1 理论构建——共治与共享

1.1 共治 城市资本主导的城镇化正在对可达地理空间上的一切进行再修复,并逐渐侵蚀脆弱的乡村。资本披着各色各样的外衣占据乡村空间,造就了一片又一片均质与单一的旅游村、度假村以及层出不穷的毫无特色的“特色小镇”。乡村物质空间趋于同质化的同时,也将村民的权利、乡村的社会结构等抛在了脑后。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民权利及意愿的忽视是导致乡村发展乏力的主要原因。乡村需要的不是当今盛行的以物质空间为中心的“规划”,而是治理,需从农民角度入手,审视每寸土地、每片空间。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共治”概念,共治把农民作为第一主体,作为“甲方”,通过深入村调研走访,问卷访谈,获取官方资料中无法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及村民心中的未来愿景,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础。

1.2 共享 乡村振兴战略概括了4 个方面内容:一是公共政策导向,建立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三是产业体系再造,强调农村是未来的创业空间;四是农村的社会治理。现实社会中,“传统”与“现代”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零和,现代化不必以消灭传统为前提,而是可以从传统中汲取某些要素,用于支持现代化发展或缓解现代化冲击[3]。城市和乡村不是对立关系,现代文化和乡土文化不是对立关系,都市生活和乡土习俗也不是对立关系,实现现代化、城镇化不是“一刀切”的二元立场。从城乡现代化视角来理解乡村振兴,城乡是一个整体。乡村作为一种与城市面貌不同的区域景观属性,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征,传统的低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活动及乡村理念已不符合现代乡村的内涵。将城市与乡村视作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整体,二者之间不存在断裂点,而只存在乡村性或者城市性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乡村—城市”一体化的趋势[4]。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共融共享,主要针对的就是都市居民,这部分人群在日常工作中处于紧张状态,生活节奏快,加之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触发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享”概念。

1.3 设计路径 设计路径以树立乡村理念为基调,强调不能把城市设计的手法应用到乡村,不能把本来丰富的肌理梳理地千篇一律。村庄总体设计从空间形态、空间序列出发,尊重和协调村庄原有的肌理和格局。空间序列由轴线和节点组成,轴线以道路、河网等为依托,串联村庄入口、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城乡融合的文创、文旅空间等,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把基础信息分为自然子系统、建成环境子系统、文化子系统3 个子系统,以理性数据分析及感性人文资料收集作为设计的依据和基础支撑。

1.3.1 理性数据分析 自然子系统是乡村的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资源,是乡村发展的本底,是乡村具有或形成整体和谐景观的一项重要依托,乡村建成环境子系统包括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村庄公共与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村庄绿化景观现状以及村民住宅建筑现状等内容[3]。乡村生活现代化是现在乡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基础设施跟城市差距较大,这是乡村特点和规律使然,乡村地区人口密度低且相对分散,与设施按规模配置存在矛盾。通过空间句法分析软件,基于理性的数据分析,梳理自然子系统、建成环境子系统,可以更好地对乡村地域内存在的特殊、有价值的资源进行辨析,并加以保护和利用。空间句法分析软件DepthMapX 主要从连通性(Conectivity)、拓扑深度(Topological Depth)、整合度(Integration)、选择度(Choice)几个方面对原有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

1.3.2 感性人文资料采集 ①踏勘调研。在前期准备的村域和乡村居民点地形图、遥感图的基础上,通过踏勘,直观感知乡村各种物质环境和乡村发展水平,初步了解乡村物质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②问卷调查及访谈调研。调查对象涵盖村干部、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游客等。针对问卷调查进行后期数据整理,再进行访谈调研,实质是第2 次深度地接触设计的第一主体,了解需求,挖掘文化子系统内容。文化子系统主要包括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貌街区与历史建筑等。文化子系统内容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相比自然子系统、建成环境子系统而言,更具旅游开发、城乡融合的吸引力[5]。

2 实例解析——镇江丹阳杏虎村

2.1 项目概况 杏虎村坐落于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集镇西北部约4 km 处,是革命烈士许杏虎的故乡。紧临丹西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杏虎路纵贯全村,东邻下岸头村,西靠桥头村,南毗高甸、前北洛两村,北隔五龙湖与北陵村相望,居民122 户、382 人。规划范围为杏虎村自然及周边环境村庄建设规划,规划面积为3.95 万m2,设计涵盖杏虎村及周边农田、水系,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村庄用地情况、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特色资源及重要节点设计等相关内容。

2.2 共治策略 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是村民主体性重建和村庄文化自信恢复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共治概念提出农民是第一主体,建设中应贯穿于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全过程。设计过程利用这种规律协助村庄通过与政府机关沟通、与村民调研访谈、参与建造营建等方式加快进程,将“外人”指手画脚的村庄规划建设变为村民协力互助的自主建设成果,营造出一个能让大家共同爱护并融入集体记忆的共治式乡村公共空间。杏虎村农业科技示范园经济作物超过半数种植的是水蜜桃,“杏虎村”牌水蜜桃经济效益比粮食种植调高了近10 倍,水蜜桃平均每667 m2产值达3 000 ~5 000 元。杏虎村依托村民的集体记忆,感受有温度的设计,提取“家门前的水塘”“蜜桃花开”等特质元素,力求由本我文化内生核心共性文化。

2.3 共享策略 杏虎村设计以共享理念为主基调,将“共享空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完善第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手段,完成乡土空间营造和实境教育平台搭建,形成了良性发展闭环。

2.3.1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弥足珍贵,通过可参与的环境教育主题化景观设计串联乡村各景观节点,在公共景观节点中融入雨水花园、朴门永续种植区等实境体验式空间;通过乡土景观的展示和其他实境体验,进行相应的自然环境教育,可弥补城市孩子对自然、农作物等知识的认知缺憾。

2.3.2 垃圾分类教育 从乡村垃圾的源头看,可用来堆肥的餐厨和焚烧垃圾占多数。利用垃圾分类原则,因地制宜,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设计将垃圾分类中心的标识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使设计达到视觉冲击感,从而调动当地村民垃圾分类处理的自觉性。村民及游客均可通过担任课堂体验游戏中的“分拣员”角色学习一些简单的有机肥处理方式,进行垃圾分类课堂体验。

2.3.3 爱国主义教育 杏虎村是烈士许杏虎的故乡,许杏虎生前一直从事战地采访和报道工作。1999年,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炸弹袭击中不幸遇难,后被追授“人民的好记者”称号。地块规划红线中包含许杏虎烈士纪念馆,设计中可将纪念馆作为特别的节点进行设计微更新,在纪念馆原址周边,设计静思水池,追思英雄。

2.3.4 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在我国,乡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生活区域,乡村一直以来都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离开了乡村,很多文化就会失去载体,失去“乡愁”。留住乡愁,就必须传承、提升农耕文明,走出乡村文化的兴盛之路。杏虎村设计中规划食创街区,一是留住舌尖上的乡愁,二是把创客模式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鼓励创客及乡贤(传统社会与民间社会的代表)参与乡村建设,留住手艺人的手艺活。在与村民深入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了村域、镇域范围内的各类民俗文化(见表1),结合时间轴线思考,规划了具体的活动名称和内容(见表2)。

表1 民俗文化互动分类

表2 全年规划民俗文化活动

2.4 杏虎村景观设计分析

2.4.1 空间句法软件演进 传统乡村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即极其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营造,这由农村的社会性所决定。例如,集市街与大戏台、庙会、祭祀等,这些场所大多是各种民间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属于村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中,应基于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X 分析,得到连通性、整合度等相关参数。设计前,应绘制原村空间轴线,导入软件进行轴线分析,杏虎村原始空间可达性低,且拟合度值仅为0.3。图1、图2 中,R 平方显示的为拟合度值,由x 轴、y轴整合度带入方程式得到,拟合度值越高,表示用trend line 预测散点图的实际情况越准确。R 平方的值,在0.5以下,认为横轴与纵轴不相关;在0.5 以上,则认为横轴与纵轴相关,且数值越高,相关度越高。

图1 设计前空间轴线分析

图2 设计后空间轴线分析

2.4.2 景观规划设计

(1)空间布局。基于杏虎村原有景观肌理,村民生活生产习惯,以及未来村庄的发展定位,规划设计将村庄进行功能分区划分:迎宾花海区、休闲垂钓区、康养民宿区、生态河道区、村民生活区(村民活动广场、家门口水塘、传统农耕区+十里桃园)、食创街区(创客+采摘体验),利用农业种植区块将原村民生产生活区域与城市居民活动区域有效分隔(如图3 所示)。

图3 空间分布图

(2)路径整合。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将路网进行分级优化。一级道路,规划设计将杏虎村唯一的主干道由4 m 拓宽至6 m,水泥路改为沥青路面,新建道路与主路相连接,形成大环线,提升地块可达性,特别是康养民宿区的车行及停车问题。二级道路,将村内道路重新梳理,打通村庄内环线,特别是各区域间的行车问题。三级道路主要解决村民生活区人行问题,根据前期踏勘情况,适当新建步道,保证居民区家家户户之间通畅可达。设计后的景观空间在DepthmapX 中分析的连通性、整合度等相关参数均得到了优化,整合度上升至0.6。

(3)节点设计。①村民生活区。采取“微改造、少介入”的方式,将原生活区空间进行整合和改造,主要是打通道路、增设村民活动广场、整合零散水塘空间。村民活动广场保留原址中的国槐树,也保留了村民们树下纳凉、聊天、摘槐花的回忆。生活区边缘,与外部交通直接对接地带,设置垃圾分类区,将可用来堆肥的餐厨垃圾进行堆肥展示,并直接反哺于农耕区域,实现垃圾的回收再利用。②食创街区。结合软件轴线分析,将这一地块设置于通达性最好的位置,结合十里桃园及蔬菜园采摘体验、自然教育、民俗文化创意、农特产品品尝等多种方式,使游客融入空间,享受空间,使乡村实现“自主造血”(见图4)。③康养民宿区。在运河支流河道边,设置生态步道,结合原有景观肌理中的水塘,进行休闲垂钓功能的挖掘,打造康养住宿区域(见图5)。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要重新审视城市性,重视乡土性,回顾土地与人的真实的关系,并以当今的美学价值来设计美丽乡村。杏虎村站在“乡村—城市”一体化角度,将设计实践工作从基础的空间场所营造这一功能性考量,拓展到关注使用空间的人(村民+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以及乡村自身的特色挖掘上,破解了乡村景观建设的同质化问题,并提出共治·共享的设计理念,为今后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方法和途径。

图4 食创街区

图5 康养民宿区

猜你喜欢
子系统村民空间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空间是什么?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