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雨,王久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958年,出土于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乡钱杖子村西北的辽代王悦墓志铭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志石高67厘米,宽62厘米。志文楷书,共33行,1004字。志盖刻楷书“故太原郡王墓志铭”两行8字。《全辽文》《辽代石刻文编》等均有收录。墓志对王悦的家世、官职、子女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通过对墓志内容进行考释,发现其对补充《辽史》有很大帮助。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诸多文献与其他辽代碑志相关资料对其略作考释,以求匡正。墓志拓文如下:
前宁远军节度副使、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太原公墓志铭并序
讲法花上生经,文章赐紫,沙门志诠撰
昌期偶运,哲人佐时。韩白妙略,岳湛奇姿。艺精弧矢,德厚谦慈。朝奖有位,公清无私。福穷于彼,命谢于兹。牛眠卜宅,鹤吊伤思。声名不朽。魂魄何之?呜呼哀哉!存殁如斯。[1]
墓志载:“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因而称氏。”[1]《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2]比干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出于王族,遂改姓王。现已出土的王悦家族中人墓志共两方,包括《王裕墓志》及《王瓒墓志》。这两方墓志都记载了其家族姓氏的来源。《王裕墓志》记载:“姬周授命封(微)子为王,遂因以命氏焉。”[3]同样,在《王瓒墓志》中也有此类记载:“本素有殷之苗裔,始授命百家子为王,因命以氏。”[4]由此看来,王氏的先祖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但其实这只是反映了辽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郡望的崇尚以及对高门大族的攀附的一种社会习俗。
据墓志记载,王家先祖“忠良霸汉”“骁勇兴唐”,可知王氏之祖可追溯到汉朝。能够考证出来的是身处唐朝的王家先祖。据《旧唐书·王处存传》记载:“王处存……数百万。父宗,自军校累至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仕官因赀而贵,侯服玉食,僮奴万指。”[5]王处存之父王宗,即墓志所言的“骁勇兴唐”。王宗不仅在官场上身居高位,而且还善于经商,家财万贯。这使得王宗的长子王处存在官场上的升任比其他人节省了很多时间。王处存有二子,长子名曰王郜,次子名曰王邺。《旧唐书·王处存传》载:“乾宁二年九月(王处存)卒……三军以河朔旧事,推其子副大使郜为留后……天复初,卒于晋阳。其弟邺,克用以女妻之……天祐中卒。”[5]王氏一族,自王宗开始便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而王宗正是墓主人王悦的高祖。
王悦的曾祖并非王处存。墓志言:“曾祖讳,北平王。”[1]王悦的曾祖实为王处直。王悦高祖王宗共有二子,王处直是王宗的次子。《新五代史·王处直传》载:“王处直……父宗,善殖财货,富拟王侯……领兴元节度使。子处存、处直……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太祖即位,封处直北平王。”[6]史书记载与墓志所言相符。王处直有二子,其一名为王都,是王处直的养子。《新五代史·王处直传》:“初,应之于陉邑阑得小儿刘云郎,养以为子,而处直未有子,乃以云郎与处直,而绐曰:‘此子生而有异。’处直养以为子,更名曰都,甚爱之。”[6]但王都“为人狡佞多谋”,他不仅没有感恩王处直的抚育之情,反而加害王处直,将王处直囚禁在私宅之中,最终,在王都的凶残手段之下,“凡王氏子孙及处直将校杀戮殆尽”,王处直也死在了王都的手中。除了养子王都以外,王处直还有二子。其中一子名为王威,是王处直的幼子。《新五代史·王处直传》载:“初,处直为都所囚,幼子威北走契丹。”[6]另一名是王处直的“孽子”,其名为王郁。《新五代史·王处直传》载:“处直有孽子郁,当郜之亡于晋也,郁亦奔焉。晋王以女妻之,为新州防御使。处直见庄宗必讨文礼,益自疑,乃阴与郁交通,使郁北招契丹入塞,以牵晋兵,且许召郁为嗣。”[6]王处直为了牵制晋兵,让王郁招契丹军队入塞,并许诺让王郁成为王家的承嗣者。在古代,一个家族的继承人只能是嫡长子,而王处直既然以“嗣”为诱,那么说明王郁并不是王处直的嫡长子。因此,王处直之“孽子”王郁,应当是王处直的庶子。
王郁,《辽史》有传,是墓主王悦的祖父。《辽史·王郁传》载:“王郁,京兆万年人,唐义武军节度使处直之孽子。”“神册六年,奉表送款,举室来降,太祖以为养子。”“天赞二年秋,郁及阿古只略地燕、赵,攻下磁窑务。从太祖平渤海,战有功,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改崇义军节度使。”[7]根据史料可知,王郁在神册六年举室降辽,辽太祖十分看重他,视他为养子。其后,更是让他辅佐皇太子四处讨伐,跟随辽太祖平定渤海而建功。墓志中言:“祖讳,明殿左相、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司空、同政事门下平章事、使特(持)节定州诸军事、行定州刺史、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1]而《辽史·王郁传》中则记载王郁因随太祖征伐渤海有功,才“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改崇义军节度使”。太祖死后,又“加政事令”,但是在《王裕墓志》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大父讳郁,龙化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3]《王瓒墓志》中对于王郁的官职记载与《王裕墓志》中的记载相同。显而易见,三方墓志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记载有不同之处,而墓志所言与史书记载也不尽相同。对于王郁官职的问题,向南先生认为:“王郁在辽历官次第应当是:初授义武军节度使,改授崇义军节度使,进授明殿左相,终任龙化州节度使。”[3]王郁为龙化州节度的时间,《辽史·太宗纪》有明确记载:天显三年正月“庚午,以王郁为兴国军节度使,守中书令”[8]兴国军正是龙化州的军号。而史书与墓志的记载不相符则应该是王郁的官职因时间迁转变化所导致的。由此,墓志中对王郁官职的记载较《辽史》更为详细,可补《辽史》缺失。另,据出土的几方王家族人的墓志可知,王郁有二子,即王廷阮及王庭鹗,但《辽史·王郁传》中并未记载其子嗣情况,以此可对《辽史》内容进行补充。
关于王郁的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名为王庭鹗。在《辽史·太宗纪》中记载:“癸丑,以舍利王庭鹗为龙化州节度使。”[8]在《王裕墓志》中记载:“烈考讳鹗,龙化州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封太原县,食邑三百户。”[3]《王瓒墓志》中也有相关记载:“祖公讳鹗,龙化州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封太原郡开国子,食邑五百户。”[4]两方墓志除了对食邑的记述有所不同以外,其他基本相同,但与《辽史》中记载的人名有所出入。向南先生认为:“王鹗实为王庭鹗。首先,王庭鹗之父王郁终任龙化州节度使;其次,王郁死后,与王庭鹗接任龙化州节度时间相合,由此可知,王庭鹗为龙化州节度使是仿照中原制度子袭父职;最后,王氏在唐乃强宗大族,其子孙名字均有很大讲究。王处存、王处直中间均有‘处’字。处存子郜、邺,处直子都,郁,其名部首皆从‘邑’字。由此看来,王鹗,实际上名为王庭鹗。”另外,据《旧五代史·王庭胤传》载:“王庭胤……祖处存,定州节度使。父邺,晋州节度使。”[9]以此可更加确定王鹗实际上名为王庭鹗。而墓主王悦之父王廷阮的“廷”与王庭鹗的“庭”有所区别,是因为庭与廷古时通用,实为一字。王庭鹗有五子。根据王庭鹗之子《王裕墓志》记载:(王裕)“兄二人:笋,东头供奉官;张八,不仕。弟二人:颖,西头供奉官,权归化州刺史;温,不仕。”[3]王裕有七子,分别是王瓒、王珌、王琢、王珏、王玉及两个幼子;有三女,均尚幼,并在室。
而王郁的另一子王廷阮是王悦的父亲。在可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王廷阮的记载,对他的了解仅限于王悦墓志中的记载:“父讳廷阮,左千牛卫大将军、检校司空。”[1]王廷阮有六子。据墓志得知:长子王缙,守平州望都县令,次辽兴军节度山河使,早亡;次子王悦;三子王式,涿州刺史检校司徒;四子王夫,守秘书省校书郎,早亡;五子王制,西头供奉官;幼子王小沟儿。陈谊在《王瓒世系考》中对这个问题也做了相同的考证[10](P78-79)。
墓主王悦据墓志载卒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享年五十三岁,按照古人的年龄记法,以虚岁表示年龄,那么王悦当生于辽穆宗应历三年(953年)。王悦有三子:长子王莹,次子王凝,幼子王福哥;有二女:长女嫁金州防御使管内诸处置使张近武之次男张日行为妻,次女王妲哥。至此,王悦的家族世系自王悦高祖王宗至王悦子女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见“王悦家族世系表”)。
《王悦墓志》中出现了大量官职名称,笔者现结合文献记载,对其中出现的官职名称进行考释。
明殿左相,《辽史·百官志》并无记载。《新五代史·契丹附录》载:“明殿,若中国陵寝下宫之制。其国君死葬,则于其墓侧起屋,谓之明殿。置官属职司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置明殿学士一人,掌答书诏。每国有大庆吊,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11]明殿左相似乎是高于明殿学士之陵寝官。
开府仪同三司。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新唐书·百官志》载:“吏部郎中,掌……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12]
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辽代南面官。《辽史·百官志》载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都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左千牛卫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奉宸卫而置,一员,正三品。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添置上将军前为左千牛卫长官。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南宋多不除授,孝宗隆兴(1163—1164年)中复置。辽朝亦置,为加官,位上将军上[13]。掌侍卫宫禁及供御兵器仪仗。
检校太子宾客。宋朝设此为加官,散官无职事,但地位高于正职。
监察御史。不见于《辽史·百官志》。《宋史·职官志》:监察御史隶属察院,“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迭监祠祭”。“监察御史自唐至本朝,皆论政事、击官邪”[14],可知监察御史是谏官,主要任务是监察朝中百官。可补《辽史》阙略。
严胜、龙卫兵马都部署。《辽史·百官志》无记载。应该是侍卫亲军名。宋朝禁军有龙卫、骁胜、克胜、制胜等名,《辽史·圣宗纪》载,统和十三年七月壬戌“诏蔚、朔等州龙卫、威胜军更戍”[15],但不见有严胜之名。
银青崇禄大夫。唐代称银青光禄大夫,辽代官制承袭唐制,为避讳辽太宗耶律德光名讳,而改为银青崇禄大夫。为文官散阶,唐制为从三品,辽代文官散阶与唐朝相同,亦为从三品。
武骑尉。勋级,从七品。不见于《辽史·百官志》,可补《辽史》阙略。
飞狐招安副使。南面边防官,《辽史·百官志》有“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安抚使司”[16]。招安使、副使为其正副长官。
祁沟兵马都监。兵马都监,在《百官志》北面边防官部署职名总目中可见。而祁沟兵马都监应为南面边防官。可补《辽史》阙略。
西南面巡检使。《辽史·百官志》载有巡检使司。西南面巡检使当属辽朝南面官,掌巡检西南与宋边界事。
行宫市场巡检使。《辽史》中并无记载,可补缺失。应该是财赋官。
诸宫院兵马都部署。不见于《辽史》,向南先生认为应该是行军官。
金州防御使。不见于《辽史》。辽代有无金州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金州防御使则能够证明辽代确有金州。
管内诸处置使。《辽史·百官志》载有五京处置使,设五京处置使司。辽代的处置使,被视为监察官,但其设置情况与监察权责尚未明确。
检校司徒。宋朝设此为加官,散官无职事,但地位高于正职。
秘书省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东汉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朝与宋朝秘书省皆置,辽朝属秘书监著作局。
厢都指挥使。五代至北宋厢一级统兵官。宋朝禁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军设左、右厢,长官为左、右厢都指挥使。
西头供奉官。供奉,《百官志》书作承奉。是因金人修《辽史》时避讳金章宗父亲允恭名字,改供奉为承奉,元人修史又因袭沿用。
宁远军。《辽史·地理志》载:“贵德州,宁远军。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后以弑逆诛,没入焉。圣宗外贵德军,后更名。隶崇德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17]关于贵德州,《读史方舆纪要》载:“贵德城,在沈阳中卫东八十里,契丹置贵德州于此,治贵德县。”[18]《武经总要》载:“贵州古城,方二十里,东南北皆生女真界,西至沈州八十里。”[19]向南先生根据《读史方舆纪要》及《武经总要》的记述,认为贵德州故址在今辽宁抚顺高尔山前。
义武军。《辽史》并无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定州博陵郡。本高阳郡,天宝元年更名……县十:有义武军,建中四年置。”[12]
定州。《辽史·地理志》:“东京道定州,保宁军。高丽置州,故县一,曰定东。圣宗统和十三年升军,迁辽西民实之。隶东京留守司。”[17]在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东。
太原郡。不见于《辽史》。《新唐书·地理志》:“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开元十一年为府……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12]在今山西太原市境内。
飞狐。《大清一统志》:“飞狐口,在广昌县(今涞源县)北,其地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旧志,飞狐口在广昌县北二十里,山北诸州之襟喉也。今其地东走宣府,西趋大同,商贾毕集于此。紫荆、倒马两关恃飞狐为外险。”[20]在今名北口峪,位于河北省张家界市蔚县境内。
祁沟。《读史方舆纪要》载:“岐沟,在涿州西南四十里,亦曰奇关,又为祁沟。胡氏曰:关在易州拒马河之北,由关而南至易州六十里,由拒马河而东至新城四十里。”[18]《大清一统志》:“祁沟关,在涿州西南三十五里,即今祁沟店市。”[20]为今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
长宁军。白川州军号。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川州,长宁军。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会同三年,诏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诛,没入,省曰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弘理县、咸康县、宜民县。”[17]《大清一统志》:“白川故城在朝阳东北六十七里,辽置川州,会同中改为白川州,治咸康县。今朝阳东北之四角坂有废城周三里余,蒙古名卓索喀喇城,城内有辽开泰二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记,为白川官吏所建,知即故白川州也。”[20]今辽宁北票东北八十里黑城子古城址。
利州。《辽史·地理志》载:“利州,本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开泰元年升。属中京。统县一:阜俗县。”[17]为今辽宁喀左县大城子古城址。
天水郡。不见于《辽史》。《新唐书·地理志》:“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纪之敬亲川,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县六: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12]在今甘肃天水市境内。
保静军。建州军号。《辽史·地理志》:“建州,保静军。唐武德中,置昌乐县。太祖完葺故垒,置州……统县二:永霸县、永康县。”[17]
金州。不见于《辽史》。《旧唐书·地理志》:“隋西城郡。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阳、石泉、安康等县。其年,割洵阳、驴川二县置洵州,领三县。又置西安州。又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21]李宇峰先生经过多方考证及考古调查,认为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土城西街村土城子屯的辽代城址即辽代金州[22](P567-569)。
平州。《辽史·地理志》:“平州,辽兴军。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后唐复为平州……统州二、县三:卢龙县、安喜县、望都县。”[17]为今河北卢龙县。
望都县。平州属县,《辽史·地理志》:“县在州南三十里。”[17]《读史方舆纪要》:“海阳县,永平府南三十里,辽置望都县。”[18]为今河北保定市望都县。
涿州。《辽史·地理志》:“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大历四年置涿州……统县四:范阳县、固安县、新城县、归义县。”[17]为今河北涿州市。
通过对《王悦墓志》的考释可知,辽代王氏一族自高祖王宗至王悦子女共六代人的家族世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墓志中提及的王氏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当时社会中辽人对炎黄子孙的认同及攀附郡望大族的社会习俗。而对于墓主人祖父王郁官职的记载,较《辽史·王郁传》更为详细,结合出土的另外两方王家族人墓志,得知王郁的子嗣情况,这极大地弥补了《辽史》的缺记。
辽承唐制,辽代的许多官职名称均承袭唐朝。墓志中提到的诸多官职名称如明殿左相、监察御史、严胜、龙卫兵马都部署、武骑尉、祁沟兵马都监、行宫市场巡检使、诸宫院兵马都部署、金州防御使等皆不见于《辽史·百官志》,以此可补《辽史》阙略。而银青崇禄大夫、西头供奉官则反映了辽金时期统治者对名字避讳的关注。
对于墓志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存在一定争议的是辽代金州是否存在。金州是辽代的头下军州,但不见于《辽史》,《旧唐书·地理志》及许多辽代碑刻中都有相关记载,墓志中则记述了金州防御使一职,证明了金州的确存在。李宇峰先生通过对辽代地图的研究,结合考古发现,认为辽代金州在今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土城西街村土城子屯。这不仅证明了辽代金州的存在,找到了金州的遗址,还补充了《辽史》的缺失,对研究辽朝头下军州有极大的帮助。
《王悦墓志》在辽金史研究中部分地弥补了《辽史》史事记述的阙略,它既反映了辽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汉族官员在辽朝的政治地位。期待在以后的不断研究工作中,对辽代墓志等文献的考释和利用可以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