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飞,江小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沿用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模式即“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种调集全国优秀运动员,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训练的培训机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世界级别人才。然而,随着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少、成才难、出路难、优弱势项目明显等问题,制约着地方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调研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茂名市体育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以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相关权威体育文献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 实地走访法
对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数据收集、记录整理。
1.2.3 专家访谈法
与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单位专家约谈,以期为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提出参考意见及建议。
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现有教职工74人,行政人员21人,教师25人,教练员28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32人,其余为初级职称。教师团队分工明显,各司其职。教师负责文化知识的教学工作,教练员负责运动员训练工作。学生读训结合,半天文化课学习,半天训练,寒暑假集中训练的全方位管理,合理分工,做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为上级运动队伍培养和输送优秀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
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坐落城市中心,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一所具备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体育专项训练条件的开放性学校。从表1的训练场馆可以看出,场地设施如下:田径场1个,篮球场4个,足球场1个,排球场4块,羽毛球场4块,乒乓球球台20张,游泳池3个,跳水台1个,综合训练馆1个,其余的力量训练馆与专项馆若干,以保障体育训练的基本需求。
表1 训练场馆统计
表2 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现设项目统计
目前,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项目,以我国的优势项目为主,新兴项目在训练和培养方面有待提高,特别是球类项目存在减少的趋势,三大球集体项目逐渐淡出训练项目,难觅踪影。究其原因,90年代提出“六化”、“六转变”的体育全面改革思想[2],影响着我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其次,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与茂名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工资收入低,训练强度大,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教练员。再次,由于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从小把孩子送到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训练的家长锐减;最后,根据运动项群项目的特点,一些运动项目如跳水项目、体操项目具有成才早的特点,而生源的缺乏,给当地体育运动学校造成“无才可选”的困境,难以实现项目的早期训练。
体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青少年的培训经费是巨大的。从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来,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超过百万,为训练提供保障。2016年总经费投入超四百万,为历史新高,然而,人才输送率未出现翻倍的情况。由此可见,为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在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大量经费投入为运动训练提供物质保障,补充运动器材,修缮运动场地,新添运动设备,改善运动员居住条件和训练环境条件,提高运动员伙食补助等。
表3 近五年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人才统计
体育发展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4]根据在校人数统计可以看出,近5年来,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生源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全市范围内,不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体育运动学校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然而,从表3可以看出,近5年来,茂名市先后为广东省体校、广东省体工队、示范基地输送人才,每年约输送人才15人,其中2018年人才输送率最高达26人。然而,人才输送率在4%-8.5%之间,运动员出路定向、定格,不利于体育人才培养与后期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需要、职业生存的需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
管理体制有所改善。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体教结合”的模式,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为己任的学校。学校“双管齐下”,解决“学训矛盾”。在文化课方面,以学习基础知识为目的,提高运动员的专业素养;在训练方面,提倡刻苦训练,提高运动技能,为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做贡献,以达到实行“两手抓”的管理体制,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协调发展,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竞技体育人才。
优势项目培养突出。从体育运动学校的培养项目可以看出,我国的优势项目训练一直保持良好的训练机制。然而,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难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特点。在体育运动学校训练项目中,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不在人才培养项目计划中。
运动员选材难。运动员选材困难,选材面窄突入。由于网点少,网点设置不齐全,网点运动员年龄偏大,网点经费不足,网点比赛偏少,技术层次偏低,大部分选材运动员从“白纸”开始训练,构建多种渠道的运动选材模式势在必行。
改善运动场地与设施。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完善学校的基础建设,应该发挥教育机构的职能,加快推进地方训练场所的建立力度,吸纳资金,多方面多渠道改善地方的训练环境,同时合理地保证训练前提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营模式,以保证场地维护资金,增加基础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优化利用竞技体育资源。
创建多元人才组建模式。国家队的组建队伍不能单纯依赖三级训练模式供应,应推进跨界、跨项等多元人才选拔,结合全日制中小学、俱乐部、社会团体等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模式,已壮大青少年竞技队伍团体,为国家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青少年运动的各种社会技能培训,为解决运动员退役与就业做好准备。
引进外来高水平教练员。正如高水平教练、国际网联主席所说的,竞技水平提高,需要从高水平教练、刻苦训练、多参加比赛三方面努力。目前,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都属于我国的退役运动员或非专业队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加强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志培训,努力发展体育竞技事业,创建青少年夺冠意识和构建爱国精神。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完善系统,让学生有更多参加体育赛事,以赛代练,在赛出个人的竞技水平,锻炼过硬的心理素质,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品质,为日后参加国家级、国际级赛事做出长期发展策略。
推进科技的力量,为体育强国助力。大力推进科技助力体育强国。通过科技的力量,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式,构建体育训练的监督体系,提高科学训练的水平,形成训练、科学监督、教学、医疗监督等一体化的训练系统,提升“5G时代”体育事业的训练方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