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如何助力北京2022年冬奥会

2021-04-16 16:38许洛袈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氢能氢气火炬

许洛袈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冬奥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了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并透露了不少关于冬奥会火炬的详细信息,其中,采用氢作为燃料是本次火炬设计中的科技亮点之一。

作为一支火炬,最重要的功能毫无疑问是传递“圣火”,在此期间,需要保持“圣火”一直处于燃烧状态,同时降低下雨天和刮风对火炬火焰的影响,为此对火炬的材质和燃料都有着特殊要求。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火炬还要兼顾在超低温环境下,火炬是否可以正常燃烧,而氢具有质量热值高、扩散性好、可燃浓度范围广、点火能量低等特点[1],其最小点火能量不足汽油最小点火能量的十分之一(约0.02兆焦耳),因此在低温下也能迅速点燃。

不过,单纯作为燃料燃烧对氢来说真是有些屈才了。作为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大约4亿年后,宇宙温度降低,无数的氢原子开始聚集形成恒星,首次核聚变就这么诞生了。在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中,恒星太阳每秒可将数以亿吨的氢转化为氦,并将热量辐射到整个太阳系。

科学家由此得到灵感,利用氢的同位素(氦、氘、氚)获得了宇宙中最古老的能量,并制造了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氢弹。诚然,氢弹是恐怖的,但科学家也发现,当氢不再“暴躁”且变得可控时,它或许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关键,因为氢燃烧后的最终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氢能也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2],成为了全球新一轮碳减排和碳中和的首选方向,被多个国家纳入能源战略部署中。

我国在2019年将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北京冬奥组委会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冬奥会将始终贯彻“绿色办奥”理念,不仅是接力火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赛场上的主火炬也将使用氢燃料。此外,还将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汽车、30多个加氢站,在比赛期间,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

就目前而言,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最早的氢燃料电池主要用于航空航天,为太空飞船和卫星提供电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才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电力(发电和备用电源)、交通(汽车、大巴车)、物流运输(叉车、卡车和物流车)、船舶和无人机等[3]。

这种燃料电池不燃烧氢,而是将其转化为电能,具体来说,氢燃料电池主要由阳极、阴极和电解液等部件构成。氢气在进入燃料电池阳极后,发生可控的催化化学反应,分离为质子(即氢原子核)和电子。其中,质子穿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相结合形成水分子(H2O);而电子也从阳极出发,经过外部电路,最后到达阴极,并在外部电路中形成电流。因此,氢燃料电池也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废物”排出,对环境友好;与其他类型的电动汽车(主要是锂电池)相比,其在充能和单位体积内能量密度上都更具有优势,说白了,就是能跑得更远,至少大大减弱了电动车主的续航焦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冬季不少锂电池可能“罢工”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还能正常工作。

不过,氢能的优势虽然不少,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很明显,主要在氢的制备和储运方面。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目前全球每年专用氢气产量约7000万吨,其中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氢气(灰氢)占比约95%,而蓝氢和绿氢占比很小。

正因为如此,对于“氢能是否真的环保”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因为在灰氢的制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尽管使用的是清洁能源,但生产清洁能源的方式却并不“绿色”,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而蓝氢则是在灰氢的基础上,运用碳封存和碳捕捉等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低碳生产,属于生产技术的过渡期。

绿氢,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搭建电力系统,然后再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氢,生产的全过程都没有碳排放。但绿氢制备的装置——电解槽生产技术和制造成本都很高,目前只停留于实验研发阶段,尚未达到规模化应用。

此外,氢气的储运在短期内依然以高压气态为主,但由于氢气具有易泄露扩散且能量密度高的特性,有潜在的爆炸风险,这就对氢能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安全且高效的氢能储运,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话说回来,我们也并不幻想在几年之内转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我们应该更客观和理性地看待氢能,而本次冬奥会上的氢能应用也体现了中国在氢能产业发展上的决心,相信在“双碳”战略的实施推进下,我国的氢能产业发展也将进一步提速。

参考文献

[1]孙柏刚,包凌志,罗庆贺.缸内直喷氢燃料内燃机技术发展及趋势[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21,12(3):265-278.

[2]赵永志,蒙波,陈霖新,等.氢能源的利用现状分析[J].化工进展,2015,34(9):3248-3255.

[3]徐自亮,余英,李力.氫燃料电池应用进展[J].中国基础科学,2018,20(2):7-17.

猜你喜欢
氢能氢气火炬
国际能源署氢能技术合作计划对我国氢能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启示
氢能“竞速”
氢未来
传递火炬
善恶只在一线间
AP1000核电站安全壳内氢气控制
氢能到底怎么样?
氢气书包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