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一生只干航天这一件事

2021-04-16 15:10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载人飞船

与航天结缘

1948年9月,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第一次聘请中国人为讲师,这个被聘请的人就是任新民。然而,他在这里执教不到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任新民闻讯后毅然辞职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業。

回国后,任新民被安排在华东军区军事科学室担任研究员。1952年,他参与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筹建工作,并被任命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固体火箭课程。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到哈军工参观,与任新民有过多次接触。两人的经历很相似,因此一见如故。1956年,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参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让他担任总体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其成立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从此,任新民的人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仿制苏联导弹起步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第五研究院的人大多都是外行,只有钱学森在美国从事过相关工作。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去接收从前苏联引进的P-1导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的知识,大家互教互学。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对苏联导弹的仿制工作。该工作的核心之一,是研制被称为导弹“心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任新民带领团队挑起了这项重任。在导弹研制的冲刺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撤走全部专家。任新民义愤填膺,他憋着一口气,全身心投入导弹的研制工作。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

一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力求在仿制导弹的基础上达到更远射程。1962年1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随后“东风二号”也试飞成功。

任新民相继参加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以及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试验工作。仅用10年时间,我国就拥有了自己独立研发的导弹。

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在研制导弹的同时,任新民也担任着我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型号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任新民、钱学森等研制人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称他们是“中国放卫星的人”。

1975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则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那些总指挥的“统帅”。因此,他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能力,由此成为中国卫星通信工程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载人航天的布局人

1985年7月,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次被中国航天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接下来,“863”计划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辟了道路,技术总体方案和具体路径随之开始进行全面论证。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直到1992年9月21日,《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得到中央批准。至此,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立项,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此后,任新民参加了我国载人飞船的全部立项论证工作,并担任方案评审组组长。1999年11月20日,他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出航送行;2003年10月15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次赶赴酒泉,目送“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就这样,任新民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2017年2月12日15时,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102岁。在任新民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门口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任新民生前曾在很多场合说过这句话,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谭邦治,任新民:绘就中国航天璀璨画卷[N].光明日报,2017-09-18(16).

[2] 刘思燕.献身航天事业的传奇老人任新民[J].航天,1998(2):3-5,15.

[3] 付毅飞.“两弹”元勋任新民的航天人生[N].科技日报,2017-02-01(03).

[4] 李玉坤,任新民 一生只干航天这一件事[N].新京报,2017-02-19(A09).

[5] 郝俊.航天传奇任新民[N].中国科学报,2013-10-11(006).

任新民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15年12月5日生于安徽省宁国县。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相继领导组织了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及多项重大发射任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7年2月12日逝世。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载人飞船
载人航天三十载飞天筑梦中国宫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中国2030年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乘上勇气的飞船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喜龙号飞船
飞船失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