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越,李 贝,2,黄亦彬,蒋云龙
(1.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湖北省邮电学校 体育教研组,湖北 武汉 430079;3.南京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14)
2020年全国陆续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批“体育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疫前线,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坚定的精神力量以及专业的职业素养向世人展示新时代“体育人”的责任与担当。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人”前线抗疫并不是明哲保身的“利益相关者”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主动投入”的社会参与式行为。“体育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时刻对其体育工作者的前身份保持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身份进行积极再造,用行动去寻求从“我是谁”到“我会成为谁”的认同变迁可能性。在讨论“体育人”抗疫参与身份建构的群体表述时,应遵循涂尔干[1]“一个社会事实能够且只能够用另一个社会事实加以解释。”的社会学方法论原则,去考量该群体通过身份建构参与抗疫行动背后的现实状况与影响因素。
何谓身份?身份是一个模糊而复杂的词汇。从根本上说,身份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为其自身的标志。在暗潮涌动的现代社会,个人和群体的特质在与他人或群体的空前互动中面临着变动、迷乱甚至是离解。建构主义者认为,身份是由社会所建构,身份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2]。Paul Giltoy[3]认为,身份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理解,它发生在参与者对世界的主体性经验与构成该经验的文化设定之间,是关于“我(们)是谁?”、“别人认为我(们)是谁?”、“我(们)曾是谁?,现在是谁?”等问题的不断追问。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人”、“文化人”等身份概念在我国的兴起以及举国体制的提出,“体育人”一词应运而生。“体育人”[4]泛指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与“体育工作者”一词来自内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相较,更突显社会对于体育从业者的情感支持与思想关照。在2020年的武汉保卫战中,“体育人”积极投身于抗疫前线,抗疫“体育人”的新身份在行动体与社会互动中得以建构,又在与他者、与时空的交互运作中发生一系列的流动与变化。
本研究基于“身份建构”和“群体呈现”的视角,通过口述史等方式,分析抗疫“体育人”群体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在与疫情战斗的现实环境里以及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如何看待其所展现出的多重身份特征,如何赋予自己抗疫角色的意义。
研究选取参与2020年武汉保卫战的三位抗疫“体育人”为个案,他们分别是武汉某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Q,教授、博士生导师—L以及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助教—Y。以他们的口述史为主要素材,辅以个人随笔,研究分析他们对于抗疫“体育人”身份的建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之所以选择三位口述者作为抗疫“体育人”身份建构的研究素材,是因为即使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经历、个性追求、个人想象等也会造成群体身份建构特征的多样性[5]。
之所以使用口述史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因为口述史不仅是对档案、文献的有益佐证,更有当事人对于所经历事件的个人独特认识。口述史是个人“带有选择和加工性质”的二次记忆[6]。这种积淀于身体内部的记忆,通过被不断地激活与提取持续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这对我们研究抗疫“体育人”身份建构的过程与挖掘其身份建构与周遭环境、生命历程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为尽可能获取丰富、真实的资料,笔者与三位口述者有以下互动:①提前一个月约好做口述史的计划并提供提纲。②为便于笔者了解,口述者均将对其故事进行报道的公众号文章通过微信的方式发送给笔者。③访谈后整理的文字均由四位口述者修改确认。
“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刻,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一份责任与使命。”Q是武汉某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的本科生,当火神山医院筑基的那一刻起,Q的心就紧紧与其相连;在火神山医院投入建设之后,他积极参加志愿工作,成为火神山医院建设团队光荣的一员。Q家住武汉市蔡甸区,其父亲所在公司承接了火神山医院绿化工程。“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我十分的惊讶,因为一个医院在10天之内建成需要高端的技术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疫情期间,公司工人多居外地,武汉封城后工人们又无法返汉,公司人手非常紧张,但火神山医院建设任务迫在眉睫。”于是Q便主动向父亲申请去火神山医院工地工作。他的好友们通过朋友圈了解到这件事,纷纷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亲友们的关心更加坚定了Q前去志愿服务的决心。
Q全程跟着父亲的工作团队专门负责记录安装水管时被破坏的绿化带,绿化带道路总长1.2km,是火神山医院运送物资的主要道路。绿化带的修复不仅便利了交通,更使物资运送更加便捷,“哪里需要哪里搬”,人手不足时Q还协助工人们完成搬运物资工作,“在学校的时候杠铃都抗得起,箱子和树苗更是不在话下。”
2月1日到2月6日期间,是火神山医院建设最忙碌的阶段,Q同工人们一同坚守在工作岗位,吃完饭就工作,累到极致就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在工程的收尾阶段,Q也坚持每周末去火神山医院志愿工作。在奋战火神山的十几天里,Q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谊,见证了“团结一心办大事”的“中国力量”,也在现场亲耳感受到了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铿锵有力的鼓舞士气。
为应对新冠疫情的突发状况,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居家抗疫”号召,将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作为疫情防控的“中心工作”,疫情期间“健身抗疫、居家不出”已成为全民共识行动之一。
习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不只是医疗卫生问题,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总体战,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展开”[7]。国家体育总局快速响应,于1月30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各行各业的“体育人”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借助微信订阅号的平台优势,以其推送便利与自主创编的特征,向居家群众提供各种健身信息。武汉某高校体育学院微信订阅号于2月3日至4月2日期间,采用“每日一推”的方式集全院体育教师之力满足该校学生及教师居家抗疫的体育需求,推文内容涉及柔力球、八段锦、运动情绪、间歇训练、功能训练等系列。
“高校体育教师来做居家健身视频录制这个事,是我们作为“体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能以身作则,带动大家,也为大家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L是该校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创编的楼梯、台阶间歇训练主要针对疫情防控后期人们复工复产的心肺需求展开。“这套楼梯台阶训练包含热身、跳跃、支撑三个部分,每部分3~5个动作,每个动作10~15次一组,要求完成两组,每组间歇30s。理想的健身效果是三部分进行完整练习,各部分运动量可根据自身适应情况进行调整。”在运动提升机体免疫力的科学共识下,各色体育类订阅号的不懈推送以及“体育人”的带头作用下,居家“健身抗疫”举措已被广泛认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为疫情期间缓解人们内心压力、化解消极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形成“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环。
“从腾讯QQ的电话会议连线到抖音、快手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再到腾讯会议、钉钉的线上视频教学,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与另一位研究生助教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原定的健美操教学任务。”Y是武汉某高校体育学院19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Y原定于研一下学期进行的校内实习工作,因疫情原因只能转为线上健美操教学。Y所担任助教的健美操3班有学生27名,助教两名,一位指导教师(两名研究生助教的导师)。“从一开始使用各种线上教学工具时手足无措,在视频中与学生互动的紧张尴尬,到后来的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离不开导师对我的不断鼓励以及学生们给我的肯定与支持。”这段体验已成为Y终身难忘的教学经历,从学生角色向教师的初次转变,从面对面教学到线上教学的初步尝试,Y在与学生的互动与自我探索中逐渐丰富、成长。
从以上三位抗疫“体育人”口述中,发现他们新身份的建构是与其个人使命与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家庭环境及其社会他人的互动中进行的。这恰好验证了Harnett[8]提出的个体身份建构同时受到社会性、空间性、历史性三者的共同作用。
与社会历史环境的互动是历史性的表现。历史性包括群体所处的时代历史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生命史[9]。从三位口述者的抗疫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对于“体育人”群体的影响以及“体育人”个体在宏大社会历史中的坚守。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体育领域也正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发表了系列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讲话与论述,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根本遵循[10]。“人民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1]。关注体育民生成为党和国家专注体育改革的现实体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将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作为疫情防控的“中心工作”,发出“居家抗疫”的号召后,国家体育总局积极响应,各行各业的“体育人”积极投入抗疫,作为“健身抗疫推文的创作者”,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借助微信订阅号的平台优势,以其推送便利与自主创编的特征,向居家群众提供各种健身信息。此外,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载体,承载着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以及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根本任务。当代体育内涵已远超其“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本质,它更多地承载着的是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
与所处现实环境的互动反应了空间性对于身份建构的影响。体现在“体育人”所处时代脉络与生活情境对其群体位置的影响。
为打赢2020年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党和政府积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以应对病毒型传染病快速扩散的紧急任务。其中,一批“体育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疫前线,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坚定的精神力量以及专业的职业素养向世人展示新时代“体育人”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与火神山医院紧密相连的“中国速度”见证者Q,在知晓其父亲所承办的火神山绿化工程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加入施工团队。为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创编楼梯、台阶间歇训练的L教授,希望作为健身抗疫推文的创作者在以身作则同时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为落实“停工不停学”而转战多个教学平台[12]的线上体育教学探索者Y,经历从学生角色向教师的初次转变,从面对面教学到线上教学的初步尝试,在与学生的互动与自我探索中逐渐丰富、成长。
与重要他人的互动反应了社会性对于身份建构的影响。而社会性涉及个体所处群体以及人际交往的影响。Q前线抗疫志愿者身份的建构源于其父所起到的榜样作用。亲友们的关心更加坚定了Q前去志愿服务的决心。Y在导师的不断鼓励与学生的支持肯定下,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镇定自若,并最终探索出了一套线上健美操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发现抗疫“体育人”身份中的多重性以及不同身份之间的张力,也可以从中看出历史、空间、他人等对该群体身份建构的影响。他们所叙述的抗疫“体育人”身份是“体育人”责任与使命的应然,他们的生命历程为修正大众对于“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与思考该身份的呈现方式提供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