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吉 白永秀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2.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带领人民通过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继续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2。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2]。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00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中国具体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的现实依据,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开展各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逻辑的基础之上,探讨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野生稻中具有大量的遗传变异,包含着许多优异等位基因,现代种质的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可以从野生稻中挖掘相关的优异等位基因。在QTL验证的研究中,gw8.1和gw9.1均为野生稻等位基因增加粒重,表明野生稻种具有使水稻产量潜力增加的等位基因。但是,在QTL克隆研究中,并未见来自野生稻的优异等位基因,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野生稻优异等位基因的挖掘。
贫富差距乃至两极分化是阶级社会的经济痼疾,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孜孜以求,近代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中国从古代先贤的大同思想到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理念,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对共同富裕充满向往。探索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在阶级社会和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不可能实现,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对“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国情基础上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文化沃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消除贫富差距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探索。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在批判私有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财产私有造成了人们的贫富差距和地位不同,进而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和社会道德败坏,他们主张通过财产公有来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和公平分配。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但却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难以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只能归于空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前提下,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的逻辑,阐明了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以及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1)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他们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认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是在上述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资本主义是基于机器大工业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两个对立阶级,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开展机器化大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但这一生产方式在推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内生出自身无法解决的致命矛盾,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剥削无产者工人,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同工人的贫困积累相同步,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另一方面,私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有着内在矛盾,资本家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追逐利润并持续扩大生产规模,但工人阶级的贫困却导致社会购买力相对不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市场运行的结果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基于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益发达的生产力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益激化,这对消灭私有制、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提出了内在要求。在系统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演进逻辑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设想了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及其路径,他们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将同时取得革命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按劳分配制度,劳动人民翻身作主、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论证,共同富裕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为建成理想社会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百余年间饱经磨难,亿万民众在山河破碎之际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民众摆脱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命运,带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构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遵循,但各国国情差异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遵循苏联模式遇到挫折之后,带领人民在实践之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他们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列宁和斯大林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般模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探索和斯大林模式出发,他们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逻辑如下:第一步,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第二步,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利用新经济政策(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步,在社会主义阶段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生产力,为一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经济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第四步,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
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思想基础上,探索形成了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并力图以此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斯大林模式”。
第一,共产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发达的生产力是发生共产主义革命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生产力看作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社会生产力可以在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得到加速发展,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及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
第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以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共产主义应以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来代替私有制[4]。这样,任何人都无法利用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剥削其他人,这不仅有利于激励社会成员在提高个人劳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创造财富,而且有利于实现相对公平的社会产品分配,从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和制度基础[5]。
第三,共产主义社会在第一阶段“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按需分配”,公平的分配制度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和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此时的生产力不足以实行“按需分配”,应在生产资料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因此仍会存在物质利益差别。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这时才能通过“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真正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仿照苏联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上强调平均主义,通过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为工业化汲取农业剩余,试图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工业化并建成社会主义。党在这一时期虽然尝试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始终未能跳出苏联模式的桎梏。党一度把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看作触手可及,并且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看作优势,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影响下,党在这一时期固守苏联模式之中牢不可破的“社会主义原则”,排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私营经济成分和市场机制,并且一度把发展生产力放到次要地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向极端。这一时期,苏联模式的经济制度体系使中国集中力量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一缺乏活力的制度体系不符合落后的生产力国情,最终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未能得到显著改善。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2012年10月):党带领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为共同富裕构建体制基础和生产力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之前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证明,从国情出发准确认识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制定正确政策的根本依据,是顺利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三大把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上百年的时间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改革开放、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依据。
第三,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具备三个先决条件。斯大林认为苏联完全可能实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苏联向共产主义过渡应至少拥有以下三个先决条件:一是优先保证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二是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逐步用产品交换代替商品流通;三是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11]589-591。斯大林关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如何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经济落后的一国或几个国家获得成功。列宁认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向纯粹社会主义过渡的纯粹资本主义[7],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经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8]。列宁的这一“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指引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这不仅鼓舞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志,而且为经济落后国家开展革命提供了指导。
第三,经济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应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在军事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挫折之后,列宁认为俄国不能从小生产状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利用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9]510。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权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私人资本主义的“适度”发展,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实践,对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指导。
“我到现在还很紧张,手心里全是汗。这次述职,不仅让我感受到选民对人大代表的关注,更鞭策着我认真履职,多办实事办好事,对得起当初选民们的信赖,不然以后评议这关不好过。”临朐县人大代表王军在参加完兴隆选区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会后感慨道。
第二,经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之后需要较长时间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认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此过程中,一国的过渡时间长短跟它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密切相关[9]575,十月革命胜利之初的俄国尚处在过渡的最初阶段。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理论探索,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胜利之后正确认识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大致要经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将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
第一,经济落后国家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集体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并支援工业化。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斯大林认为应通过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来推进工业化,从农业获取资金是小农国家积累工业资本的主要途径[10]。斯大林认为农业集体化不仅有助于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且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逻辑,斯大林领导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农业集体化,这对后起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深远。
第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单一公有制,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取酬”。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二者之间有特殊的商品生产与交换[11]550-551。对于经济运行体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的调节范围极为有限[11]554。对于分配制度,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应“按劳取酬”。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形成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体系,这对国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术后常规随访1年,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拍片检查有无内固定失败、骨折移位,对研究组、对照组手术结果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2]。共同富裕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才能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以及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理论工具和行动指南,但不可能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细节问题上都给出具体方案,苏联模式是被实践证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各国国情差异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不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在100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共同富裕道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可梳理为以下四个阶段。
例2:庞德译《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Hid!Hid!”the fish-hawk saith/By isle in Ho the fish-hawk saith/Dark and clear,dark and clear/So shall be the prince’s fere.[9]”这段翻译从开头就让人觉得费解,因为开头的“关”字,庞德以开关的“关”来翻译。而雎鸠庞德翻译为fishhawk,也就是鱼鹰,这样一来诗中的意象又丢失了。
第一阶段(1921年7月—1949年9月):党带领人民通过武装革命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利益的新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出发,认识到处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第一步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基于此,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建立起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政权。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世代追求的梦想,党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农民生计和反封建的重要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领导开展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这对于改善农民生计、激发革命热情和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党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并且实行农业劳动互助、发展合作经济,这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逐步推向全国,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和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彻底的土地制度变革,这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党在这一时期对新中国的经济形态开展了理论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必经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十多年乃至数十年时间,其任务是在国营经济领导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础上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从而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生产力条件[13]。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纲领,这一纲领指导中国在经济领域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对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做了探索。
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11月):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把劳动者组织起来,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纲领的指导下,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在这一阶段通过发展壮大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有限制地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较为充分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党认识到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苏联对中国的工业化进行援助,党仿照苏联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此时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来概括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就认为,农业集体化是克服小农户分散生产的个体自然经济缺陷、使广大农民由穷苦转变为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4],其他领域亦是如此。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短时间内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
列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最先不是出现在发达国家,而是出现在小生产(自然经济)占优势的经济落后的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并且革命胜利之后,经济落后国家要有一个从小生产主导的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阶段。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桔属常绿灌木[1],其果皮颜色为蓝色。蓝莓不仅被英国权威营养机构列为各种健康食品之首,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2]。
水土流失量以径流含沙数据反映。根据1965~2010年资料分析,潜山和石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8 kg/m3和0.13 kg/m3。石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6.0×104 t,年际变化、月际变化都很大。含沙量的年内和年际波动如图2和图3所示。
共同富裕是党的奋斗目标,但在经济落后的国情基础上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向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道路决定命运,国内外实践证明苏联模式无法持续发展生产力,也无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经济落后国情背景下的共同富裕道路。改革开放之后,党带领人民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落后经济条件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打破苏联模式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束缚,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和成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发展奇迹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在生产力落后的国情背景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体制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逐步深入,党领导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所有制层面,党提出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探索形成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在经济运行体制层面,党提出并坚持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有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分配制度层面,党提出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处理好劳动力要素同其他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关系。改革首先从农村领域展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推动实现了农业高速增长、商品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解构了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改革重心从1984年开始转移到城市,党在探索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改革的基础上,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实现了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兼容。党在这一时期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全面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动力。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中国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载体的经济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生产力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基础,党在这一时期注重处理好先富与后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无法使全体人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收入差距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可以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5]。这一思想,对于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激励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随着21世纪之后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党更加关注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了指引作用。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不足提升到总体小康。
第四阶段(2012年11月至今):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目标。新时代的经济特征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党在这一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为新时代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
主要成果包括:与省(自治区)水利、环保部门建立了重大问题协商、规划衔接、联合考核、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机制;与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功能区监督、取水及排污口设置审批方面建立分级管理体系;与省(自治区)水质监测部门建立流域机构指导协调,流域与区域水质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这些方案随着研究进一步发展,可以应用于临床SCI患者的治疗。同时可以对SCI与胶质瘢痕引起的炎症过程的内在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多是建立在轻中度脑损伤模型上,锐性损伤为主,但通过临床发现,多为钝性重度脑损伤给治疗及预后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后期的研究中如何建立具备临床相关性的动物损伤模型,研究SCI后胶质化反应对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在这一时期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得到提升,并且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项制度并列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推动发展生产力和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这一时期在所有制层面,党领导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保障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在经济运行体制层面,党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之中作用的认识提升到“决定性作用”的高度,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分配制度层面,党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时期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党在这一时期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继续向着缓解相对贫困、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党秉承“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贡献更大力量。
总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武装斗争建立起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政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探索形成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中国由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体量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蜕变,14亿人民向着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昂首前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1]22。党在过去100年带领人民通过持续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今后在新征程上必然能够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16]。通过梳理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实践历程蕴含着以下启示:其一,一国必须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强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其二,一国的经济发展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同时应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其三,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其四,欠发达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到首要位置,应通过改革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其五,共同富裕之路尽管曲折而漫长,但只要永葆初心持之以恒为之努力,就一定能不断取得进展。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扩大是困扰国际社会的一大难题,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实践中探索出的共同富裕道路,为解决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