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策略研究
——以人音版《黄河大合唱》为例

2021-04-15 03:31:00周丽娟
卷宗 2021年9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大合唱乐章

周丽娟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631320)

1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材分析的重要性

对音乐教材进行分析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和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的实施等,更决定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1.1 教材分析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握课程重难点,明晰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才能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晰教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章节甚至整个模块中所处的地位。深入的教材分析,还有助于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厘清教材编写思路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依据。

1.2 教材分析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法研究的意义

详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经验,从兴趣与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在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法。合理选择教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教材分析而选用的教法,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3 教材分析对于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详尽的教材分析,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节奏、力度、曲式结构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生活、文化等情境中的艺术形式充分体验与感知,探究各类艺术的独特性和关联性,从而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美感的愉悦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2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材分析的步骤

2.1 做好深入的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包括对作品各种版本的谱例、词曲作者介绍、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创作手法、作品内涵表达等的分析。这些都是教材分析前必须做好的案头工作。

以人音版音乐鉴赏教科书《黄河大合唱》为例,该作品共有八个乐章,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前三个乐章为第一层次,是对东方巨龙黄河的歌颂;四到六乐章为第二层次,是对日寇残暴罪行的控诉;最后两个乐章为第三层次,吹响了抗日救国的战斗 号角。

2.2 对学生前备音乐知识进行梳理

人音版小学教材中涉及《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掌握的知识有:1.聆听《黄河颂》的演唱及钢琴协奏;2.记忆主题旋律;3.感受壮阔而深切的激情;4.配乐朗诵歌词。

人音版初中教材中涉及《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掌握的知识有:1.作曲家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的生平介绍以及代表作品;2.《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以及分为八个乐章;3.《保卫黄河》的风格特征;4.欣赏《保卫黄河》并进行了二声部轮唱;5.比较了齐唱、二部轮唱、三部轮唱的不同音乐效果;6.理解了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和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

分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链,学情分析就清晰了,这些已有的知识都不应再作为高中《黄河大合唱》教学中的新授知识点来讲。

2.3 研读“新课标”,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

在高中鉴赏教科书中,许多作品体量大,更有涉及大型声乐套曲和多乐章作品一类。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在《黄河大合唱》的教材分析中,经过作品分析和学生前备知识的梳理两个环节后,可以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涵盖《黄河大合唱》的三个递进层次,因此可以选择《黄水谣》、《保卫黄河》以及《怒吼吧,黄河》,以课堂上详讲、略讲与学生课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种多乐章作品或组歌的教学任务。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表现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间的过渡乐章。它是混声合唱作品,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最后乐段情绪上没有再现,所以用A—B—A1表示。作品一开始承接前面一、二、三乐章的颂歌情绪,表现劳动者的形象,后面承接五、六乐章的悲痛情绪,表现受难者的形象。这一乐章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也是《黄水谣》的艺术成就之一。歌曲中采用的对比具有很大的力度,并且是全方位的转折。它是一个独立的乐章,艺术处理也是独一无二的。

A乐段的情绪欢快、愉悦。旋律优美、抒情,色彩明亮。前两句,描绘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水急浪高的气势。学生可从歌词中寻找到答案。关于旋律的特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聆听、演唱去发现旋律走向的特点。两个四度、五度的大跳音程,是旋律起伏最大的地方,勾勒出了向上扬起的旋律线,将黄河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展现出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改变家乡面貌的劳动场景,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形象。“麦苗儿肥呀,豆花香”,这是人们劳动成果的展现。“男女老少喜洋洋”,在“老少”二字上,旋律下跳小六度,这种跳进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很常见,善于表现激动而愉悦的心情。在整部《黄河大合唱》中,描写人民和平生活的篇幅极少,仅此一段。

刚才还是“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和平景象,一句间奏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深沉、悲愤的情绪。因为音乐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音区突变:从高音区转入低音区。“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句旋律线连续下行,感觉字字都有千斤重,表现了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侵略。第二,音色突变:从高昂转入低沉、痛苦。第三,伴奏突变:左手震音及连续八度的低音进行,右手持续的三连音,每一个和弦,每一个音符都深深的敲击着人们的内心,好似人民的心在颤抖!音乐旋律的这三个变化向民众宣告,战争来了! 杀人放火的鬼子来了!黄河人民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这也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这一句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第二句开始于上句尾音高八度上,连续上行之后再做叹息地下行。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将黄河两岸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愤恨以及满地凄凉的苦难生活表现到了极致。A段塑造的是劳动者的形象,B段塑造的是受难者的形象。

A1段是A段的再现,但速度明显变慢,力度变弱。A1段是 A 段主题思想的浓缩,但情绪截然不同。A段充满喜悦,而A1则表达悲戚、痛苦的情绪。结尾两句“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是第二句的完全重复,却把此段推向了高潮部分。第二句旋律进行了高八度的变换,更加深了悲痛的程度,在渐慢和渐弱的演唱处理中,更加的震撼人心。虽然黄河依旧在奔腾,但却已经物是人非了。最后A1段在平稳、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了全曲。

有欺凌就有反抗,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人民只能选择战斗!《黄河大合唱》的4—6乐章塑造了受难者的群像,而《保卫黄河》塑造出了千百万抗日军民的英雄战斗者形象。

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必须要涉及最后七、八乐章的内容,因为作品的三个层次中,最后一定是需要战斗,获得胜利的,这样才能达到情感的升华。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音乐开始于小六度(dol me)大跳,是陕北、山西民歌中一种典型的音调语汇,作曲家在创作中吸取了这些民歌的旋法特点,在用分解和弦雕塑主题性格时,便融入了民族音乐的气韵,使歌曲不仅有强大的气势,又极富民族特征。作品的旋律民族风格浓郁,朗朗上口,易记易唱,无疑为作品的广泛传唱,打下了重要基础[1]。

《保卫黄河》主要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二部轮唱、三部轮唱、“龙格龙”衬词轮番上阵,体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雄伟气势,给听众带来此起彼伏、曲折往复、万马奔腾的强烈艺术效果。作品是一首气势昂扬的歌曲,为了适应轮唱的需要,作曲家采用了重复性对称结构,并在主题的写作中运用了大调主和弦分解音与模进相结合的旋律手法[2]。

一、二小节以稳定的主和弦135三个音分解进行。三、四小节是一、二小节的完全重复,有一种强调的作用,让演唱更有气势。五、六小节沿用主和弦135的分解和弦音,七、八小节采用模进的写作手法,很好的诠释了抗日军民充满阳刚的英雄形象。

《保卫黄河》还运用了齐唱与轮唱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演唱方式使同一主题在不同声部上先后出现,此起彼伏,犹如黄河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塑造出了活跃在万山丛中、轻纱帐里的游击队员神出鬼没、灵活出击、锐不可挡的喜人场面。

3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教材分析应避免的误区

3.1 避免将教材分析与作品分析等同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作品分析是教材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但作品分析不等于就是教材分析,而教学内容却一定蕴含在作品内容之中。

3.2 避免将教材分析与教科书分析等同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教材分析包含对教科书的分析,同时亦包含对“新课标”的理论分析,对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具等教学材料的研究分析。它是对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内容呈现、实施评价等其它教学要素的系统分析,而不是教科书内容及知识点的孤立呈现。

3.3 避免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等同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是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深入研读和对作品内涵的挖掘,并结合对“新课标”理念的精准理解,进而厘清知识脉络,制定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拓展的相关内容和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是一种研究性的行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只有首先把教材分析做到位,才能呈现出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的优质 课例。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艺术启蒙(2022年4期)2022-04-25 08:00:32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一二·九大合唱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党史文汇(2016年12期)2017-01-09 22:04:56
蟋蟀大合唱
大合唱
思想的乐章
杂文选刊(2010年9期)2010-05-14 13:37:51
思想的乐章
杂文选刊(2010年8期)2010-05-14 13: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