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变革:形而上学的“权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

2021-04-15 01:30邵芳强
浙江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形塑权威逻辑

□ 邵芳强

内容提要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重塑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将对理想世界价值秩序的构建从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下移,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交织现实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秩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长久以来,哲学在言说自身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时,总是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哲学总是追问人性的价值和建构理想的人类世界,这意味着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往往“注入对人性理解的价值因素和对超越性质的精神把握。”①而另一方面,哲学又总是渲染自身的普遍性面向,将自身置于形而上视角,遮蔽自身价值维度,塑造着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彼岸”。哲学的看似矛盾,正是哲学通过塑造话语体系的最高价值及其至上权威,遮蔽着自身话语实质,从而免于对其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维度批判反思,甚至执行着为特定政治表达价值合理性、逻辑完满性辩护和阐发的话语功能。通过哲学内塑价值逻辑合理性、外构价值体系权威的话语实践,哲学展现着对现实世界话语秩序和现实的人的话语力量的重要功能。然而,伴随着现代西方政治技术从宏观建构性向微观生产性的发展,使得对话语权威和话语体系的审视更加深入,必然要求在“何为人”和“何为理想世界”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研判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价值标准,引导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方向、规范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行为、研判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能力、调节现实的人的价值批判功能,这必然推动着对现实世界话语权威背后哲学根据的反思与批判。这就意味着审视不同形态哲学遮蔽自身价值立场的话语实质,是实现话语领域斗争胜利的“批判的武器”。在西方哲学的形而上权威形塑中,考察形而上学与西方社会统治权威之间存在的某种共谋关系,通过二者在价值立场上的同一性和在形式逻辑上的同质性,揭示形而上学形塑话语权威的基本特征与话语实质。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批判并重释,从特定利益向人民立场转变的价值原则,以及从抽象逻辑向在现实的人的实践中形塑价值秩序的话语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理念,“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主体性发展格局提供话语根据。

一、“权威”:形而上学话语实践的基本方式

形而上学通过回答人的本性如何实现,现实的人如何在共同生活中实现自身的理想世界,产生着按照形而上学所构造的基本设想引导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严守最高价值,遵循价值标准,建构现实世界的类生活价值秩序,形成对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价值引导、价值规范、价值研判与价值调节的话语功能。审视形而上学内塑至高价值和外构话语权威的不同形态演进中,可以概括形而上学对自身价值逻辑的形塑,与现实世界的话语秩序之间形成的对应性共谋关系中,得以窥见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价值根据,为现实世界的话语体系与话语秩序提供根据和辩护的话语实质。

古典形而上学形塑超验形式的理念世界,形成着现实世界维护神圣世界至高价值,神圣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理想模型的至高权威。柏拉图的“哲学王”模型正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彰显着形而上学对“哲学王”的塑造如何转变为“哲学王”对现实世界的政治权力。“哲学王”塑造着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照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的最高价值和至上权威,成为现实世界的理想模型和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的价值预设和最高权威,这种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具有理想预设的朴素方式,最直接地呈现哲学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最高价值和至上完满的预设产生引导现实世界建构的话语力量。在现实层面,一方面,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的道德原则与“善”的理想生活,必须始终以无限接近理念世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而遵循理念世界预设的“善”,乃是通向理念世界价值追求的真理之路。可见,“善” 既是价值预设本身,遵循“善”的生活又是实现“善”价值追求的现实之路。这就将形而上学形塑的“善”,转变为在现实世界具有最高价值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具有通向“善”的哲思能力成为模拟善的生活的实践智慧,而具有追求“善”的能力的人则具有了“高尚”的属性,具有高于其他人的权力地位,成为研判其他人是否符合“善”的代言人,进而享有指定现实世界基本秩序的至上权威。由此可见,一方面是价值追求、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价值研判、价值实践、价值秩序的行动,现实世界必须按照哲学对人性追问的价值预设,引导现实的人对“善”的价值追求和“善”对现实的人的价值研判,完成现实的人按照“善”来建构现实世界生活秩序的话语实践。总之,“哲学王”最直接地展现古典形而上学建构至上性权威、最高价值的理念世界,塑造现实世界“真善美”的价值预设,塑造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为现实世界最高权力做价值辩护,成为现实世界话语秩序的形而上根据。

伴随近代启蒙精神的发展,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从至上性和最高价值的神坛下移到对科学技术及其背后理性力量的服膺。启蒙哲学开始颂扬人的主体力量和主体意识,挑战着类生活秩序基于至上性理想世界建构的话语权威,推动者形而上学必须进一步为近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发展提供新的话语根据。这事实上,又可以证明正是“此岸”世界的需要,推动着形而上学必须对“彼岸”世界作进一步的完善。近代形而上学形塑先验形式的理性权威,以历史、辩证、普遍、完备的绝对理性逻辑,试图弥合朴素的自上而下的二元权力结构,通过抽象、形式、逻辑塑造总体主义、普遍性原则具有高于个体、异质的现实的人的话语权威。一方面,通过形式逻辑将某一特定意识抽象为普遍意识,将特殊利益抽象为普遍利益,进而实体化为现实世界权力运行的体系,从而在普遍统摄特殊的普遍主义原则中呈现对个体异质性的压制权威。另一方面,特殊利益上升为普遍利益后,在总体统摄个体的总体主义价值逻辑中,成为具有现实世界引导和研判个体价值的价值体系。黑格尔正是通过这一逻辑将理性权威实体化为现实世界的理性国家,“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因为它是实体性意志的现实,它在被提升到普遍性的特殊自我意识中具有这种现实性……正如这个最终目的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一样,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②。现实世界的实体性国家,正是抽象的绝对理性的代名词,其具有使个体遵循普遍主义和总体主义的价值逻辑,协调个体利益以普遍利益为目的,进而促使个体以实现国家目的为最高义务,标识个体在类生活中的主体身份。国家主体既意味着享有类生活保障个体利益实现的权利,也意味着承担实现国家利益诉求的义务。近代形而上学通过抽象理性完成历史逻辑的价值逻辑,使诉诸于价值实践的方式呈现出形式逻辑的技术化趋向,并逐渐在完备逻辑的形式努力中遮蔽了价值内容的追问,这直接表现在现实层面的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发展和治理体系治理技术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制度本身理解为保障、将制度的精细、技术的提升、体系的完善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忽略了对政治制度背后价值追求、价值立场、价值原则的审问,从而丧失了哲学自身的超越性追求和批判性精神,整个人类社会呈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单向度性。可见,近代形而上学形塑的价值根据正是通过对实体化代表国家的至高权威的价值合理性的根据论证,遮蔽其背后对特定统治集团的阶级利益与价值诉求的现实提取,其现实运作即表现为对政治科学、政治制度、政治技术的追求,又表现出对阶级统治价值追问的遮蔽和漠视。

随着现代技术促使个体力量的增长,个体力量在类生活中的凸显,异质性要求的不断增长,近代形而上学内在形塑的个体主义与总体主义原则开始出现碰撞。现代形而上学一边在理论上诉诸于拒斥普遍性、总体主义、抽象形式的思路,事实上在现实层面则建构着新的话语实践方式,试图通过微观化、日常生活化的生命政治实现话语实践从宏观压制向微观生产的隐匿化发展,与资本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秩序的底层逻辑的隐匿权威,具有建构逻辑的同构性与本质归属的同质性。现代形而上学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努力,实质是建构在尊重个体意志及其力量显现的旗帜下,掩盖着控制个体生命的主体规训技术。正如福柯所讨论的那样,主体性形而上学通过生命政治对现实生命的安排实现着权力真实话语的进一步隐匿,实现了在权力施与方式与权力施与形态方面的进展。一方面,价值立场上通过对生命的个体化对待,关照个体差异性的终极关怀与思维精神,生成研判个体生命活动的现实意义的价值规范,规训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活动,从而形成压制他者的话语力量;另一方面,价值逻辑从总体主义转变为生产逻辑,权力的至高权威从实体国家进一步符号化为无形资本,资本在生产逻辑的意义上,在组织生产活动、塑造生产关系的过程中,成为统治现实的人的生产性权威。现实的人按照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增殖需要,组织安排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包括身体生产、行为生产和思维生产),进而控制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基本秩序,制导人的思维范式与精神追求。由此可见,从资本成为生产的核心,生产成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生产逻辑成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形而上学的话语实践方式从压制性转变为生产性,并遮蔽着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而具有生产现实的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在现实世界拥有绝对权力的话语根据。在现实层面,在资本社会崇尚生产逻辑的价值体系中,现实世界的个体生命成为按照资本利益需要生成的生命工具,形成现代生命政治的形而上学。

由此可见,形而上学通过理想世界的预设、实体国家的规定和生命政治的生产,形塑现实世界至高价值和至上权威,为现实世界政治权力的运行秩序提供价值合理性和实践合法性的根据性辩护。这一辩护的特点正是形而上学通过塑造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原则、二元结构和抽象逻辑,实现对自身价值立场和话语功能的遮蔽。“遮蔽”由此成为形而上学实现自身价值立场的话语功能,标识出形而上学的话语实质。

二、遮蔽:形而上学的话语功能

形而上学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塑造最高价值和至上权威,遮蔽自身真实价值归属,形成统摄异质性价值与异质性实践的话语力量。形而上学的目的在于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贬低到尘土之中,用形式逻辑的抽象方法铸造出神圣、最高、至上、抽象、绝对特点的话语权威,其基本结构与价值取向始终没能超越对二元权力结构的价值辩护与权力逻辑。对形而上学与二元权力结构塑造之间关系的揭示,可以有效彰显形而上学背后的价值立场与话语归属,揭露形而上学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并遮蔽自身价值立场的话语功能。通过形而上学形塑内在价值逻辑与外在话语秩序价值的同一性与逻辑的同构性,形塑着现实世界话语秩序的内在根据和基本逻辑,将特定利益塑造成类生活的核心价值,成为类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在个体价值践行中实现哲学的话语力量。形而上学实现对自身话语实质以及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遮蔽”功能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

其一,形而上学将价值立场的价值合理性奠基于个体价值对抽象类本质的服膺。个体价值从形塑、实现到研判遵循抽象类本质的价值立场,在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利益服从抽象类本质的特殊利益,为类生活中至高权威及其权力运作提供着价值合理性的论证。形而上学的类本质概念,是通过对个体的、特殊的、异质的特征的摒弃与排除,通过普遍方法完成的人的类特征的概括,从而使类本质脱离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而成为抽象范畴。提取这一价值合理性的普遍原则与抽象方法,被形而上学形塑为理解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路径。从而达到将人的类特性用普遍化方法阐释为个体的普遍属性,将培育个体主体性的抽象类本质,设定为现实的人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形而上学实现了普遍性与抽象化的科学理论形态,行使对特殊的与现实的个体的话语力量,对特殊性进行普遍,对异质性进行抽象,从而现实的人的生命样式与现实的人的价值取向达到同一化。形而上学将应用普遍与抽象的科学方法实现的类本质特征理解为人的神圣属性,用以遮蔽其背后的价值归属,实现对异质性价值的规训与压制,形成对现实的人的真实诉求的扭曲与超越向度的遮蔽。

其二,形而上学将现实权力的权威至上性设定为二元对立的两个世界及其权力结构。形而上学塑造着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超验、先验或经验抽象的世界。现实的人的生命价值与研判准则被超验属性、先验形式或生产逻辑所预设、规定和生产,或在超验实体的感性直观中形成对事物形式的把握认知,或在先验范畴的形式逻辑中获得对现实事物的真知灼见,或将经验内容抽象为形式逻辑,从而获得“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具有至上权威的合理性。现实世界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某种超越现实的人的力量而具有特定神圣性的范畴,其至上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其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原因、动力和归宿,不需要依附他者具有存在的完满性,因而对有限历史现实中的有限的人具有绝对的、纯粹的和至上的权威。形而上学用二元结构确认下来至上性的“彼岸”对现实性的“此岸”具有最高权力,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必须以“彼岸”作为价值追求,以“彼岸”作为价值研判,才能获得在类生活中价值认可和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这一具有神圣属性的“彼岸”世界的实体代表(在形而上学演进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哲学王”、神圣宗教、理性国家、资本符号等),就具有在现实世界行使对他者的权力,建构权力运行体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三,形而上学将逻辑合理性诉诸于理性形式的完满性。形而上学以概念论为基础,以理性逻辑建构价值合理性的逻辑体系,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内容的流动,而是理性逻辑的完成。形而上学提取当时代人对自身价值的理解,推动着其为之辩护的逻辑样式的历史演进,始终贯彻以超越感性现实,塑造理性世界为追求的逻辑路径,既是对现实的生命活动的价值属性所做的基本判断,也是对价值权威内在根据的合理性辩护,形成着现实的人的认识世界与评价世界的价值标准。“理性逻辑中包含着一种压制与暴力的因素;这一逻辑的内在展开和实现,必然在现实中带来对人的奴役和统治……”③,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路是对现实的深层根据和先在逻辑的追问,或者表现为对本体式绝对存在的根据预设,或者表现为对理性式历史实体的逻辑完成,始终以终极一切实现理性目的遮蔽其价值归属。从其本质上来看,形而上学是与现实权力运行中二元权力结构相适应的固定思维范式,提供着为现实权力辩护的方法论原则,其精神内核是为现实权威提供价值逻辑与深层根据,是哲学超越现实的精神在践行人性追问的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一定理论形态。

其四,形而上学将话语实践落实到生产抽象的工具性生命方面。形而上学形塑的二元权力结构,表达特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形成为之辩护的价值逻辑,形塑现实的人共同认同并必须遵守的基本价值规范,通过真理规定、价值设定、道德标准乃至审美判断的方式,对人的思维力、精神力、意志力以及判断力产生作用,形成人的异化生存境遇,生产着具有特定意识的类生活主体,在现代性社会就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塑造。通过类生活价值体系对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的价值引导、价值规范、价值研判与价值调节,从而在个体微观价值践行中使个体生命的力量成为异质于自身本质力量实现,而成为类生活预设价值实现的过程。人作为类生活主体的活动,不是个体自由意志的直接表达,而是对那始终垂悬在人之上的绝对的、纯粹的、永恒的、完满的神圣价值为目标指向的理想状态的不断追求。由此,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活动,不是个体自为自在的历史实践,不是个体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而是遵照历史理性完成预设轨道,是形而上学凝聚的价值取向自身完成的过程。可见,形而上学的价值实践产生着现实的人的异化状态及其价值合理性论证,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活动,而成为为实现形而上学形塑价值取向而展开的抽象活动。

形而上学是一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哲学形态,执行着将特定集团价值属性上升为普遍的、抽象的、绝对的具有神圣性的类生活共同追求,进而通过目标设定、原则设立、模型塑造等一整套话语方式,形成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成为现实的人共同认同的类生活价值准则,参与着现实的人的价值践行的引导与研判,对现实世界秩序的宏观建构与现实的人的价值规训产生影响,形塑着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人,产生着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生命活动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状态,使个体的现实生命活动必须遵照一定的类本质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必须经过一定类本质的规训与培育才能获得进入类生活的主体身份,是为现实权力运行的价值权威和逻辑论证提供着话语力量的意识形态。可见,“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中的抽象力量存在着一种相互勾连、相互支撑和相互强化的共谋关系,政治通过这种共谋关系,维持着现存社会的永恒性和绝对性。”④形而上学在这一价值实践产生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话语力量,在追求神圣性中迷失超越属性,追求抽象性中丧失现实属性,在形塑科学性中遮蔽价值属性,生成着现实的人的异化生存境遇,是为现实权力提供价值根据与至高权威,成为阶级国家与精英政治的价值辩护。

三、“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实践方式

形而上学塑造的话语权威与现实世界的话语体系之间存在的共谋关系,使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阶级国家的消亡同样存在着同过程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两大话语功能,一方面是揭示形而上学的话语实质,揭露其特殊的利益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科学方法塑造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在理论层面塑造理想的人和理想世界,培育具有新的价值追求、理想信仰和精神意志的实践主体提供话语支撑,为在现实层面如何推动现实的人的发展和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进展提供话语根据。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话语变革,表现出破解形而上学与颠覆现实世界权力秩序的同过程性,在打破旧的形而上话语中展现出建构新的话语权威和新的现实话语体系的话语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颠覆形而上学形塑的二元权力结构的话语秩序,破解其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抽象逻辑与总体主义价值原则,揭露其背后的特定价值诉求以及价值实践的话语实质。同时,马克思主义重塑现实世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标准,重释哲学在建构现实社会秩序中彰显话语力量的价值立场和实践样式,并且在实践中实现新的实践主体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打破形而上学价值逻辑形塑最高价值的永恒性。正如福柯所言,“自康德以来,哲学的任务就是防止理性超越既定经验的限度。……现代国家的发展以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对政治合理性导致的权力泛滥保持警觉。”⑤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现实世界的功能,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精神,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内塑价值逻辑与外显话语力量合理性辩护的批判与质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研判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根据,将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有限发展,在现实的人的异质性意识及其生命活动中重叠生成符合历史现实的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与时俱进地凝聚当时代现实的人的真实表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实践,不是“哲学王”的价值定位,不是理性逻辑的价值预设,而是赋予现实的人解放思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动力,推动无限价值信仰在有限历史境遇中接续实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批判现实与改造现实一体化的使命,批判现实性上生产着主体性的人的异化生存境遇的类生活价值体系与价值规训,批判现实世界至高权威与权力运作秩序的功能,恢复现实的人拷问自身所是与应当所是。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信仰,始终矫正着现实世界组织类生活价值体系的价值旨趣,探索在现实世界中更好实现人的有限发展的价值逻辑,恢复哲学价值实践中承担的为“人”的超越性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颠覆形而上学价值逻辑形塑话语权威的至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揭露形而上学形塑与现实世界对照的神圣世界的价值归属和利益要求。在《哲学的贫困》中揭露市民社会是形而上学形塑价值逻辑、实现话语力量的现实土壤,判断形而上学是在理性逻辑中确立国家实体作为现实权力运作的权威根据的特定哲学形态。形而上学形塑一个现实世界之上的至高权威,表现为自然神、超验存在、先验形式、国家实体等,将特定集团的价值诉求运用普遍原则与抽象逻辑形塑为绝对的纯粹的类本质,进而将类本质的价值原则作为现实世界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具有对现实世界基本秩序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的至高权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世界寻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起源、动力与超越性,将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理解为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力量,确立现实世界与现实的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基地位,形成了尊重个体价值多元化,寻求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类生活组织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消解形而上学形塑话语体系的逻辑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发现形而上学终极抽象形式,达到纯粹存在,掩盖价值取向,以价值逻辑的完满性与纯粹性为现实权力与特定利益立根。马克思主义哲学建基于对现实权力运作背后的形而上基础,及其内在奠定的价值逻辑的深刻批判之上。形而上学用形式逻辑颠倒实体与个体,先验形式与现实内容,超验世界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一切没有从个体力量创造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命题出发建构类生活话语秩序的价值逻辑,而是从其他的先在预设的超验神圣力量,或者抽象生成的先验理性力量,进而形成个体的抽象类本质高于个体本身的价值体系的形而上学致思方式和逻辑形式都是错误的。类生活的基本秩序与类生活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是个体价值诉求与个体价值实践的力量的整合凝聚,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对象化实现,与他者力量不断融合、交织、斗争的产物。个体生命的异质性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多元化进程,生发着人类社会历史的生动流淌,正是差异化的个体价值诉求在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中的斗争,创造着推动人的类生活秩序不断超越旧有社会形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充沛动力。人的类生活本质的历史实现不是预设的固定形态,而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形成的个体力量实现的历史接续,它寓于个体本质力量实现的过程之中,通过现实的人生命活动不断接续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建形而上学外显话语力量的践行逻辑。形而上学用二元对立结构割裂现实与实体、个体与类的关系,形成了普遍主义统摄异质性,总体主义统摄个体性的价值逻辑。一方面,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实现了人的本质与类本质关系的和解。类生活组织中个体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基本秩序,由个体价值诉求在自身实现过程中重叠共识形成,实现类生活组织的价值取向与人实现自身本质力量发展的价值诉求具有同构性,从而破解了总体主义对个体性的压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破解了形而上学二元对立关系在现代社会权力运行中建构的理性国家的实体权威,确立了个体实现与类生活组织共同价值取向实现的同过程性,现实的人的价值诉求实现的生命活动推动着类本质的实现。因此,类生活组织中现实的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再是异化活动,通过建构类生活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中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同一性,而转变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本质力量实现过程。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揭露形而上学形塑特定集团利益诉求合理性,进而形成统摄现实世界话语权力的话语实质。在现实世界寻找人类社会类生活组织形式发展的根据、动力与归宿,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力量的实现为价值根据,在现实的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交织类生活的共同价值取向,实现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同一性,从而在个体践行核心价值中推动共同价值的实现,将哲学的价值实践及其在现实世界的话语力量,转变为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与改造现实的变革力量。最终,在现实性上人的类生活组织形式的发展,不断改造现实的生产关系,扬弃现有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接续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形态。

四、“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功能

在哲学史中,新的哲学的诞生是现实世界中一定价值诉求的力量生长,要求现实世界话语秩序做出变革,以适应新的力量格局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哲学从产生上看,就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和力量,具有一定的价值立场,而与之相对应的哲学形态本身就具有言说这一价值立场合理性的话语功能。哲学总是通过内在形塑价值属性合理性的话语体系,外显塑造话语权威合理性的话语功能,完成哲学的话语实践,展现哲学的话语力量。哲学形塑价值逻辑的基本样式的历史演进,彰显人类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提取能力,与在有限历史境遇中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类生活形式的实践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哲学凝聚当时代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价值样式,建构着现实世界的宏观价值体系,形塑着现实的人的微观价值实践。一方面,哲学对人类价值诉求的宏观建构性阐释,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对现实世界类生活秩序宏观设计的理论体系。哲学通过解释世界的功能,勾勒理想世界的应然状态,进而形成改造现实的基本原则与理想模型,形塑现实世界秩序安排的价值根据与价值体系,参与政治宏观实践对现实世界类生活组织形式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哲学或可能通过直接的评判方式,即批判或辩护的意识形态;或可能通过隐匿的形塑价值的肯定方式,即价值认同与身份规训,展现哲学参与话语实践的价值形式。另一方面,哲学将自身的价值立场以及价值逻辑转化为类生活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体系,在价值维度中提供着类生活的价值秩序,形成着标识类生活中个体身份的价值观念,既是个体实践的价值原则,产生着个体自我认同与外在研判的价值标准,从而培育着符合哲学凝聚价值取向的现实的人。在个体价值的微观践行中,使解释世界的价值实践对象化为改造世界的践行力量。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话语价值立场的变革。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个体意识要求摆脱主体规训,推动着现代哲学反形而上学的努力,以个体异质性取代整体理性的精神场域渐次展开,追求个体利益的价值诉求冲击着形而上学形塑普遍主义和总体主义的抽象价值逻辑。显然,现实世界的话语秩序合理性的挑战中,是哲学内塑价值逻辑发展的现实基础。哲学内塑价值逻辑背后价值归属的合理性不应局限于某种具体方法和形式逻辑,同时必须遵循时代精神的走向与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种价值追求通过凝聚时代精神转化为现实世界通行的价值权威,在与现实权力运行的互动中推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现实与改造现实的超越精神的发展逻辑和基本指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形成现实的人批判现实的超越精神,承担解蔽现实,解放思想,解构现实世界旧有话语秩序,塑造具有改造现实的精神意志的现实的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形成现实的人改造现实的精神动力,形成新的价值原则,凝聚大多数人的价值诉求,通过培养现实的人的新的主体意识,形成改造现实世界社会秩序的力量,为新的现实世界的诞生生产着改造现实的人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现实与改造现实的精神武器,始终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承载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价值信仰,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凝聚即符合自身价值归属,又符合时代特征的现实具体的价值体系,建构新的话语秩序与实体制度,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历史境遇中的具体价值实践。最终,实现了哲学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人类共同审过价值追求的同质性,将话语实践中价值引导的内容转变为现实世界中人们共同认同、在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交织重叠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话语实践方式的变革。哲学内塑话语权威,外显话语力量,通过话语实践彰显改造世界的方式。这一方式在形而上学中往往通过纯粹的范畴、形式、逻辑抽象具有神圣属性的“彼岸”世界,采用忽视并贬低着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方式,形而上学将自身的功能仅仅设定在如何解释世界,更加惧怕改造按照形而上设定、规定、生产的这个虚假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恰恰相反,不以超验、先验、抽象的方式来塑造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威,而是通过在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输出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并且通过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交织重叠价值标准,进而得以在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中实现价值秩序,即在实践中生成、又在实践中实现的一个话语实践过程。从而,最终实现了哲学的抽象性与哲学的实践性,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在话语实践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的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重叠个体意识,生成类生活组织的共同价值,形成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意志,成为个体批判现实与改造现实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存在着改造现实的超越性追求,通过触动价值逻辑与话语秩序根基的方式警示着现实权力运作的价值归宿,提醒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的价值方向。从而产生出以类生活组织形态是否能推动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为价值标准的社会价值研判,是否能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标准的历史价值研判,形成研判现实世界类生活组织形式价值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的价值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武装现实的人,建构类生活的价值信仰,引导个体价值取向; 形塑类生活的价值标准,规范个体价值行为;生成类生活的核心价值,研判个体价值实现;调节类生活的价值体系,矫正个体价值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实践渗透在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之中,确认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践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话语立场和话语实践中的双重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实践的科学指南,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最核心的是价值目的性质的定位以及实现价值目的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化”⑥,它规定着顶层设计的目标所指,规范着制度安排的具体走向,规约着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话语建构及其话语实践方面的双重实践,表现为在话语体系层面,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在话语权力层面,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运行体系。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生长点与外在着力点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它以完善和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理想和个体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旨归,建构与之价值归属相符的体制机制与核心价值,切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念发展与社会实践。在价值立场层面,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构实现公平正义与人民幸福为价值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建设层面,保障治理主体的人民性,治理监督的社会性、治理实践的群众性;在主体培育层面,通过“真善美”的价值践行培育国家治理的主体力量,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实践,为新时代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科学指南,为讲述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哲学根据。

注释:

①陆杰荣:《论“形而上学”文化样态的当代反思与建构》,《辽宁大学学报》2015年第6 期。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16 版,第288~289 页。

③贺来:《启蒙精神和哲学的当代合法性》,《哲学研究》2010年第8 期。

④贺来:《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 期。

⑤福柯:《福柯文集(第3 卷):自我技术》,汪民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110 页。

⑥李兰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哲学动态》2015 第1 期。

猜你喜欢
形塑权威逻辑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