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海 苏彩娟 吴春艳 甘雪东 黄娟 陈桂玲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指的是由于各种类型病因所引发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慢性心力衰竭在发病时,患者的心排血量、血管舒缩功能,难以满足全身代谢的需求[1]。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被认为是各种心脏病的最后“通路”,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与自身的情绪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因为该病患者的心脏负荷过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一旦出现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时,心悸、气短症状将会加重。如果患者睡眠质量差,心力衰竭症状也会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研究[2]认为,认知行为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特别对长期卧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很好的达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在临床上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为此,现分析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了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失眠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3]失眠临床诊断标准;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参照睡眠质量评分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4]。本次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的方法与目的,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中枢精神系统疾病或中枢神经障碍疾病者;语言沟通障碍者;存在严重并发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存在严重心率失常患者。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0岁,平均(55.5±14.5)岁。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3.54±1.14)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2岁,平均(57.5±14.5)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3.59±1.05)年。两组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开展配合医生辅助治疗工作;护理人员创作良好的病房环境;日常护理对睡眠、饮食和药物依从性开展指导工作。
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认知干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营造舒适而温馨的病房环境,病房保持阳光充足,室内通风环境良好,整洁卫生。为患者布置日常生活娱乐设施。(2)开展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开展护理操作中,充分尊重患者隐私,保护其人格尊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语气应尽量轻柔,疏解患者的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3)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了解病史、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护理过程中,操作前介绍操作关键步骤及功效,操作过程中规范护理流程动作轻柔,及时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心理。(4)开展科学化人文关怀,主要包括:在护理工作者日常开展工作时,向患者开展疾病知识的相关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了解患者的个人生活。构建人文关怀专业化护理体系,可以在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构建良好的的沟通渠道,帮助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起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5)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按照方案具有针对性地对自我的行为和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适当的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进行自我放松。
表1 两组心功能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分, x- ±s)
心功能疗效:采用照美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的心功能分级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心功能改善≥Ⅱ级即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Ⅱ级即为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或无改善即为无效。
另外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运用(PAQI)睡眠质量量表进行评分,最高总分21分,分数越低说明睡眠越好。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疗效,观察组心功能总治疗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见表1。
对比两组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9.37±2.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13.63±3.15)分(P<0.05)。见表2。
生理上的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反之,患者心理上的各种障碍问题,又会影响生理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5-7]。慢性的心力衰竭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功能疾病,疾病的治疗难度较高,治疗时间较长,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花费的费用较高,身体承受的疼痛较强,所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可能造成患者的焦虑心理,甚至引发抑郁、焦躁的问题[8-10]。
相关研究[11]认为,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失眠患者应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模式,重点针对的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大部分患者在心功能改善的基础上仍然伴有失眠的症状,此时,临床常使用促睡眠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短期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但长期使用安定类药物,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苯二氮草类药物容易导致精神运动损害、记忆障碍、药物成瘾性及撤药后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12]。陈燕春等[13]研究指出,针对CHF患者,若合并睡眠障碍则需配合相应的舒适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对患者心力衰竭病情的阻止作用,提升患者的睡眠等生活质量。刘君等[14]研究中,选取CHF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进行评分,得出结论,采用护理干预的患者评分明显降低,即从(21.6±2.6)分降低至(3.0±1.7)分。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处结论与本文的研究结论相同,证实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CHF伴失眠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本次研究中,经过10 d的阶段性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采用行为认知干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分析原因: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开展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和实施科学化人文关怀,并给予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等,帮助患者掌握睡眠知识,应对失眠行为并正确矫正,促使患者建立对抗失眠的信心,养成健康、规律的睡眠方式,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改善睡眠状态,提高了睡眠质量,也利于机体对CHF治疗药物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15-16]。
综上所述,在CHF伴失眠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