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涛 刘红利 苗思薇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上海 201112)
2013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起草了首部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该标准在企业中的贯彻实施简称贯标)[1]。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就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对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工作的推行,无疑是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促进知识产权贯标认证的全面推进,很多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助,鼓励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这必将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贯标的广泛推行。受到利好政策的驱动,一些国有企业也加入了知识产权贯标序列中。毕竟知识产权贯标认证是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1套科学的管理规范,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为了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更好地运行,企业需要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深入了解其运行机制,为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理解,应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2]。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以看作是通过国有企业运作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子系统,由不同的要素构成。该文以麦肯锡的知识产权管理七要素模型为重要依据,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细化为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战略、价值观、风格、员工以及技能7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1个子系统,也是整个体系的构成要素,在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系统输入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运行机制的基础,图1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加以呈现,从图1可以看出,系统输入包括很多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除了上述系统构成要素之外,还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3]。就管理工作来说,企业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国内外知识产权法规为重要参照,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从管理文化、价值理念和设计决策等层面提高系统输入环节的技术性和科学性。
在图1中,系统转变处于整体运行机制的中间环节,此部分非常重要,上面承接着系统输入过程,下面连接着系统输出过程。就知识产权开发来说,以专利为例,准确确定知识产权开发的基本对象,明确技术研发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3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市场以及法律。同时,选择适合的开发方式,可以是自主开发,也可以是合作开发或者购买专利等;就知识产权保护来说,该环节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竞争;就知识产权运营来说,这一环节是知识产权价值的具体体现,企业一般可以利用入股、转让等方式对知识产权加以转化,真正享受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4]。
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过系统转换之后,可以转化为两方面竞争优势,即潜在优势和外显优势,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最终给企业提供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可以增强该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等。
图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示意图
一般来说,虽然知识产权保护的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技术,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以完成国家任务和经营指标为主,对创新与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较为有限,导致很难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同时难以产生高价值的专利[5]。该情况必然会导致企业创造的专利无法转化或转化价值较低,结果是无法形成显著效益,进而造成国企知识产权创造的内生动力不足。
尽管部分国有企业申请并通过了知识产权贯标,但是对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完善缺乏持久性动力,导致体系运行流于形式。还有一些企业仅仅为了获得政府资助而申请贯标,并不是因为企业发展需要而运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6]。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长期运行的主动意识较为欠缺,无法为企业知识产权体系有效运行提供持久效力,这样也就难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更无法创造效益,进而限制了高质量专利的产生。
国有企业员工申请专利的权属往往归单位所有,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这直接影响了技术人员申请专利的主动性。申请人员在知识产权转化层面主要考虑个人需要,例如上级考核、申报职称以及申报成果等。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无法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创造高价值专利的主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技术人员对高价值专利的创造,从而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竞争优势。
部分国有企业在运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同时,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也在同步运行,形成了多体系同步运行、并行发展的局面[7]。多体系同步运行很容易导致不同的体系之间出现冲突,造成相互干扰的后果。与此同时,多体系同步运行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惑,往往会出现多头管理的尴尬局面,由此出现管理理念与思维不统一的问题。
4.1.1 战略管理体系
构建战略管理体系需要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为了确保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具有前瞻性,需要结合知识产权开发、保护以及运营等层面进行统筹考虑,将各大类型的知识产权资源和企业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例如,经营战略、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运行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利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4.1.2 组织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先进经验,以企业实际运行组织架构为基础,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转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构建知识产权转化协调运行机制,这需要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国有企业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组织架构,由企业最高领导者统一领导,下设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再分别明确研发、经营投资、财务金融、信息中心以及法务等部门在知识产权转化工作中的责任,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知识产权转化合力。
4.1.3 人文管理体系
人力管理是国有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1)要重视培养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培养熟悉企业专业特点、了解知识产权布局策略、能够对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分析以及准确掌握对手技术应用趋势的专业型管理人才。2)知识产权监控工作要全面开展,调查员工入职知识产权背景,避免出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对离职员工进行知识产权事项提醒,签署离职知识产权协议或执行竞业限制协议,实时跟踪离职人员知识产权动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人员离职带来的知识产权损失。
4.1.4 信息管理体系
图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类型
图3 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体系示意图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管理,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信息资源着手,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尤其要重视信息检索和分析的功能。与此同时,利用此管理体系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此外,利用知识产权服务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例如全面采集客户需求信息以及为媒体提供有利于该企业发展的深度信息。
4.2.1 制度保证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制度,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有助于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理念。例如,可以建立两级知识产权制度体系。1)公司级制度。为企业职工提供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制度对人力资源的约束作用。2)程序文件。按照贯标认证要求,构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程序,依托程序文件实现知识产权全周期规范化管理。同时,完善成果转化制度,充分发挥技术、资本、市场和法律等要素在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作用,不断总结知识产权转化的成功经验,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成果转化规范,实现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良性互动、长效运转。
4.2.2 管理职能保证
国有企业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运行多个体系,确保各个体系相互支撑、彼此协调,以此形成多体系并存的局面。其中质量管理体系是装备制造类企业必须运行的体系,同时也是承担国家装备任务的必须要求,受到了广大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不断成熟,逐渐成为支撑企业运转的核心支撑性体系。要想引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知识产权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问题。需要将知识产权体系融入质量体系,将知识产权体系中的相关程序文件统一并入质量管理体系,依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带动知识产权运转,从而显著提高体系运转效力。而知识产权体系的运转只需要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不到的环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3 激励机制保证
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更能够对职工形成1种激励。要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创设研发高价值自主知识产权的良性竞争氛围。各国有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职工关于知识产权转换的个人需求,合理地设置奖励措施,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例如可以对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使职工保持知识产权创造的热情。
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应该全面考虑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始终坚持“硬件”和“软件”资源两手抓的原则,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各个子系统高度重视,尤其要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活力,为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