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芳 于云汉
摘 要:基于丰富的海盐文化遗址、遗存及其他海盐资源,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局面已经初步呈现,这既反映在理念和职能层面,也在实践中有明显表达。但二者在融合中,存在低层次规划和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海盐文化旅游产品急需创新、海盐文化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保护优先且保护利用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和整理海盐文化资源,克服资源较为分散、地面以上可视性资源较少的劣势,把握好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创新开发海盐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倾力打造海盐盐区的“会”“节”和会节旅游,开发盐文化特色饮食等,促进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融合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1)01-0074-07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各地“保增长、重民生、调结构”的重要方略,也为文化与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诚然,高品质的旅游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生命力的滋养,而文化同样也需要通过旅游这一载体来带动自身的传承与发扬。从产业层面看,文化是旅游的根基性资源,旅游是文化最显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具有良好基础,海盐是颇具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其挖掘和利用可以使潍坊地域文化得到承载和传播。本文拟在文旅融合的视阈下,通过回顾和审视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基础、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献计献策,力图在推动海盐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潍坊的海盐文化,实现两者的共同繁荣。
一、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基础
潍坊开发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可谓牢固、雄厚。这里的海盐生产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盐官、盐商、盐工及居民在盐务管理、制盐、售盐、用盐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海盐文化,留下了诸多海盐文化符号,潍坊盐业至今仍然发达。
(一)潍坊海盐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力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归宿,也是文旅融合的基础。潍坊海盐的文旅融合基于深厚的海盐文化积淀,尤须提及的,首先是远自尧舜禹时代的“宿沙氏煮海为盐”之传说。左树珍在《中国盐政史》指出:“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煎盐之法,盖始于此。”①其他信服资料也一再表明,宿沙氏(亦称“夙沙氏”)确是古老的东夷部落,其“煮盐”在远古时代已经存在。潍坊滨海盐区考古发现的诸多盐业遗址群也充分说明,这里盐的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潍坊海盐的巨大影响力,可以从古寒国的发达中窥见一斑。东夷族的伯明氏在潍坊寒亭一带建立了古寒国,该古国依赖大片海盐盐场,实力越来越雄厚,明氏也被封为“伯”,成为地位显赫的诸侯;寒浞也才能够拥兵造反,入主中原。今天,潍坊极为著名的“浞河”之名即源于这一史实。如果不是依靠产盐区聚集的财富,古寒国很难有如此雄厚的财力、人力和兵力①。《尚书·禹贡》记载,“海岱青州,厥贡盐絺”。其意思是说,这里的第一贡品是盐,第二贡品是细葛布(即“絺”)。潍坊盐区,在商代已是全国的制盐中心和全世界最大的鹽场。
(二)诸多海盐文化“符号”是潍坊发展海盐文化旅游的“活化石”
潍坊海盐区留下了不少关于海盐的文化符号,不仅有鲜活的“咸”地名、独特的盐民俗,还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盐业遗址。这些,都是发展海盐文化旅游的“活化石”。
双王城等“咸”地名是代表性的海盐文化符号。在中国,人名、地名发生音转、义转极为常见,来自多方面的资料证明,双王城之称谓是“沙王城”在流转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双王”原应为“沙王”(宿沙氏首领),双王城即是“沙王”的都城②。更具有说服力的是,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制盐遗址的佐证。2008、2009年,考古人员在寿光双王城附近发现了83处商周时代完整的制盐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大范围、高密度制盐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海水制盐的最早作坊,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这一考古发现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以上“咸”地名的说法。
盐业遗址也是重要的海盐文化“符号”,潍坊海盐遗址主要分布在寿光、滨海、昌邑等地。寿光除了上文的双王城遗址,还有大荒北央、官台、王家庄、单家庄等遗址群;滨海主要有韩家庙子、固堤场、丰台(又称“烽台”)、西利渔等遗址群;昌邑主要有东利渔和唐央、廒里等遗址群。这些遗址颇具影响力,如滨海盐业遗址群于2011年入选山东“十二大新发现”,其中的丰台盐业遗址群由于突出的东周盐业文化特色,于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山东省进入“国保”名单的四大古盐业遗址群之一。
但我们同时还需看到的是,从旅游的需要和角度看,和井盐等丰富而集中的旅游资源相比,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的确比较分散,这对文旅融合和旅游开发来说是不小的障碍。同时,物质性海盐文化遗存更多留在地面以下,地面以上的可视性文化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也是潍坊文旅融合发展必须面对的事实。
(三)持久、发达的盐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潍坊北部的卤水资源极为丰富,是潍坊盐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今天的潍坊发展为全国著名的海盐产区和盐化工基地正是基于此,这是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
潍坊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业基地,“宿沙氏”的领地主要位于今天潍坊所辖县级市寿光市境内,宿沙以煮盐为业,首开中国最重要的盐业商品生产和盐业商品贸易③。春秋时期封地在此的齐国之所以成为五霸之首,也是重用了“官山海”的管仲为相,“徼山海之业,以期诸侯,用区区之名,显成霸名”④。战国时代,无论是燕国的海盐,还是河东地区的池盐,都仍然无法与齐盐抗衡①。宋元时期,这里的个体制盐得到了发展。从清代康熙以来,潍坊的制盐由煮盐为主改变为晒盐为主,大大提升了盐产量,加之相应政策(如多次减免盐税等),清代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以来,盐业更是支撑潍坊经济的重要部分,潍坊盐业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力,以致出现这样的说法:“中国盐业看山东,山东盐业看潍坊。”时至今日,潍坊盐价依然具有全国盐价“风向标”“晴雨表”之美称。历代潍坊盐业的发展表明,这里的海盐业不仅开始得早,制盐技术也不断发展,制盐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盐业体制也更加成熟,这些都为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经踏上征途,产业的融合也初见端倪。但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
(一)现状
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局面已经初步呈现,不仅体现在理念和职能上,还反映在实践层面。
1. 理念和职能的融合局面已经初步呈现
文旅融合,首先要从理念上、认识上、思想上进行融合,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的观念②。从我们的调研中明显感受到,潍坊的海盐文化和旅游层面的融合已经基本实现。文化和旅游存在很多共性,如两者都对应人的精神及情感需求,二者在这点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但在其他很多层面仍各有规律、皈依和诉求,所以两者的“融合”应该尊重规律,不能硬拉硬靠。在职能和机制上,潍坊正以机关整合为契机,力图使职能融合后产生“化学效应”,并把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如,滨海文旅集团多次召开咨询会、论证会来集思广益,克服海盐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分散、地面以上可视性资源较少的不足,并在产业开发中,力图彰显海盐文化特色,着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海盐旅游纪念品和拳头旅游产品。
2. 融合在实践层面也有明显的表达
在实践领域,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已经呈现出多种形态,如可供参观的盐业遗址、渔盐文化馆,可供体验的海盐盐浴等,以旅游为主要导向的海盐主题公园,还有以海盐文化为灵魂的村落游、工业游也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潍坊的文化旅游部门也正在努力促进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2019年11月,在自贡召开的盐文化与文旅融合会议上,潍坊文旅局派出了近十人的队伍参会、学习,就是很好的证明。
3. 现代信息手段助力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在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现代信息手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运用。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和媒体,潍坊海盐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传播,并与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快速地结合。中国网民已经接近9亿人,在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中,新媒体的作用理应得到重视,现实层面上也日渐彰显。
(二)问题
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局面虽已开始呈现,但这并不代表两者的融合已经发展到较高程度。客观而言,两者的融合在不少层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1.低层次规划与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潍坊的海盐文化旅游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及顶层设计,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程度不高。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够①。
由于缺乏高层次规划,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潍坊现在已经开发利用的海盐文化旅游资源,首推渔盐文化民俗馆和渔盐文化节。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是国内首家以弘扬盐、渔、海文化为内容的场馆,但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影响力远远不够。此外,寒亭、寿光虽也开发了一些体验型项目,如盐浴、盐文化展厅、水产养殖垂钓园、海鲜餐饮城等,但仍较为初级。这样,深厚的海盐文化优势仍未转化为理想的经濟优势,整体上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状态。
2.海盐文化旅游产品急需创新
目前,潍坊海盐旅游产品较为单调,除了供观光旅游的露天博物馆、渔盐文化馆和盐村等,可供体验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产品较少,并且较为初级,尚未开发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适合现代消费和商务办公需要的高端旅游产品,特别是体验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稀缺。
3.海盐文化旅游人才缺乏
目前,潍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尚缺乏领军人物,专业人才不仅数量不足,素质也参差不齐。在专业人才的吸纳方面,有关方面过分着眼于“尽量降低成本”而缺乏长远眼光。在未来,应整合各方资源和条件,在人才的规划、引进、培训及管理方面建立有机的、长期的考虑,以期真正解决至关重要的人才问题。
整体考察而言,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机遇明显多于挑战。提升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是这一融合的目标所在。
三、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原则
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颇具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对中外游客都有很大吸引力,能够培育成独特的旅游拳头产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就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保护第一、保护利用相结合
这是推进文旅融合和打造“海盐之都”的前提。在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潍坊应该真正做到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两个层面缺一不可。在对资源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时,时刻保持保护意识,剔除其中那些与文化主体不协调的东西,以实现海盐“原味”文化的显性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正做好盐文化资源的利用,首先必须加强保护,保持盐文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旅游开发和文化利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开发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保护任务很重、保护难度很大。例如,那些商周盐业遗址可以开发为旅游露天博物馆,但某些保护方法(如仅用薄膜覆盖遗址)显然落后。需要指出的是,对盐业遗址等海盐文化资源的保护要落到实处,尚需要激发群众参与海盐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海盐文化遗产,营造海盐遗产保护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环境,实现海盐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民有、民治、民享②。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潍坊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由政府主导盐业遗存的保护和开发,保护更容易实现,投资效益也更高。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可以有效解决项目、人力、渠道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短缺这一关键问题。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诸多事实表明,资金问题解决了,其他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其中,多方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可持续开发
可持续开发原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要坚持的,在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该原则更须认真遵循。作为一种在不破坏、不损耗、不占有后代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原则,可持续的实质是生态发展、绿色开发。潍坊海盐遗存的保护和开发,一定注意可持续原则的贯彻。张弘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自贡井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以该理念为指导的投资创新、生态饮食等路径①,潍坊也应该借鉴自贡的经验和办法,注重可持续原则的贯彻和应用。
四、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对策
文旅融合,简言之就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潍坊在推进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外地较为成熟的经验,特别是盐城和自贡的一些策略,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的开发策略。
(一)深入挖掘和整理海盐文化资源,把握好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
任何文化旅游资源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没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产品,面临很短的生命周期。潍坊海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它要转化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还必须经过政府和有关方面的精准认识、深入挖掘和整理。发掘、整理海盐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将海盐的历史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并加以利用的过程。当前潍坊在利用海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海盐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只有深入挖掘、整理可利用的海盐文化旅游资源,把握好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为此,应特别做好海盐文化载体的研究和文物征集。海盐文化载体很多,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正如专家所言,“旅为文载道,文为旅正名”。潍坊可以利用渔盐文化节和盐博物馆等平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大力征集与潍坊海盐有关的文物和资料。
(二)海盐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创新
有了文化资源,就需要打造相应的旅游产品,因为旅游产品化是实现盐文化潜在资源显性化的必然,而主题挖掘已经成为目前盐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当然选择。对潍坊来说,这方面产品可从以下层面考虑:海盐文化博物馆和海盐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盐城镇及盐建筑的修复和搭建及盐卤浴、海盐遗址、盐雕等的合理开发。
1.博物馆
建设海盐文化博物馆,既是海盐文化显性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打造海盐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方式。从盐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看,四川自贡、山西运城、浙江岱山、河北沧州的盐业博物馆都很具代表性,尤其是四川省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我国井盐业曾经领先世界的载体。潍坊也拥有四五千年的海盐历史,应该参照以上盐业博物馆,建设特色的、差异性明显的博物馆。为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的综合运用,构建和展示从“宿沙氏煮海为盐”以来的历史沿革、盐业化工以及盐与人类神话等相关内容。同时,潍坊可以在遗址保存完好、文物建筑群集中的区域建现场遗址类博物馆,把分散文物集中起来统一展示,并用雕塑模型展示海盐生产的流水线,使游客获得现场感知,同时实现博物馆的旅游教育和旅游体验功能。
2.文化生态博览园和主题公园
海盐旅游产品的打造还应该特别注重体验性和生态性。这方面,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做出了榜样,该园设计了以淮盐生产工艺为灵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风貌保护区,也设计了以淮盐文化博览体验为特征的休闲娱乐区和创意产业区,这将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场所让各年龄段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淮盐文化的魅力①。
除此,主题公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一种突破以资源为导向的新型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的普适性、大众性以及独特的主题文化内涵获得了人们的普遍青睐。潍坊海盐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可以借此打造特色主题公园。
3.旅游纪念品
从创新旅游产品的角度看,旅游纪念品的打造和设计也不容忽视,作为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宣传方式之一,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文化内涵的呈现。“一个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成功,也被看作是一个地区旅游综合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② 客观来说,潍坊海盐文化旅游纪念品存在着种类少、档次和品味不高、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鉴于此,需要借鉴其他地区,如自贡、青海等的经验,开发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并且必须走特色之路、品牌之路,研发能够彰显海盐文化内涵的纪念品,例如各种海盐保健品、洗化用品等。
(三)以渔盐文化节为基础,打造海盐盐区的“会”“节”和会节旅游
在全国各地,围绕盐的会、节很多,它们或者源于神灵祭祀,或者源于盐业生产,或者源于文化需求。参考各地的盐文化会、节,潍坊可以在会节旅游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策划,特别是利用好国内首家渔盐文化馆和已经发展起来的渔盐文化节,将会节旅游进一步提升。在渔盐文化馆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节”和“盐神节”均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在未来的会节旅游中,可以把这些节日作为依托,增加一些时间上前后呼应、内容上互为补充的其他会节活动。
(四)开发盐文化特色饮食
盐本身是“百味之祖”,盐区饮食丰富、奇绝,如自贡的“火边子牛肉”“李氏泡菜”都是井盐业发展的产物。在海盐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面,潍坊也要借助海盐为旅游者提供饮食文化体验大舞臺,实现文化和旅游更深层次的融合。鲁菜的核心区域之所以在潍坊和淄博,重要原因就是这里为著名产盐区,并且莱州湾风浪小,鱼、虾、蟹大量繁殖,海产品菜品的关键就是“鲜”“活”,所以这里的“咸”“鲜”饮食很有特色。潍坊可以借助如此良好的积淀,结合人们的现代需求,找准定位,做出特色和品牌。这方面,可以借鉴自贡盐帮菜的经验。自贡盐帮菜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名店,如“天德园”“快园”“好园”等,这值得潍坊好好学习和重视。今天潍坊有关海盐的饮食品牌也开始向体系化发展,“巨淀湖泥鳅”“羊口虾酱”等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昌邑大对虾”“昌邑虾皮”等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邑梭子蟹”则入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鱼盐疙瘩(咸菜)、虾油萝卜也都是很受群众欢迎的特色饮食产品。
在以上基礎上,潍坊滨海可以考虑打造海盐特色饮食村镇,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进一步弘扬盐文化。四川大英县基于盐文化品牌,建设为旅游城镇就是成功的范例。
(五)设计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综合外地的成功实践,以下三条海盐文化旅游线路可以设计:一是考古文化走廊(商周盐业遗址);二是民俗文化走廊(盐神庙、龙王庙等);三是工业文化走廊(现代盐化工流程、产品的展示)。当然,这三条线路的有机结合是很重要的。其中,应该特别重视工业遗址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开发,国外的工业遗址旅游已经十分普遍,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尚远远不够,潍坊应依托海化集团等现代企业,设计和发展海盐工业遗址旅游。在设计中,可以把现代盐田(厂)和古代的海盐遗址(存)结合起来,这样既有现代感又有历史厚重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游客的体验。
同时,潍坊还可以好好利用与海盐相关的沿海湿地资源优势,争取把滨海地区建成为顶级商务休闲及度假胜地,不久前落成的弘润温泉小镇就属于这一类型。同时,还可将海盐文化旅游和沿海湿地游、海洋旅游结合起来。
除了以上方面,潍坊还应该重视海盐文化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文旅融合需要一大批既精通海盐文化又熟悉旅游的专业人才。并且,文旅融合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围绕系统工程的理念,未来潍坊在海盐文旅融合之路上要实现业态、场所、产品等多方面融合,同时离不开新媒体的广泛利用,依托新媒体平台催生出更多的海盐文化产品与服务。
(责任编辑:邓 军)
The Integration of Weifang Sea Salt Culture and Tourism
WANG Junfang YU Yunhan
Abstract: Based on rich salt sites, remains and other salt cultural resources, the integration of Weifang sea salt culture and tourism has been initially appeared, which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but also obviously expressed in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conflicts between low-level planning and modern tourism requirements; sea salt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souvenirs are in urgent need of innovation; lacking of professionals of sea salt culture and tourism. Therefor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government leading, protection prior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eifang government ca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by deeply excavating and collecting resources,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 of scattered and less visible resources above ground, innovating the products and souvenirs of sea salt culture tourism,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the “meeting” “festival” and “festival tourism”, developing the salt diet.
Keywords: Weifang; sea salt; culture; tourism;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