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洁 黄海涛
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人們根据他们的事迹,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清官廉吏的爱戴和敬仰。
半鸭知县。清朝康熙年间,于成龙在担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一次,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来探亲,在返回家乡时,于成龙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给儿子,只能把厨房里的一只咸鸭割下一半给儿子带回老家。这件事流传开来,人们都称于成龙为“半鸭知县”。后来于成龙任两江总督,虽然官是越做越大,但艰苦朴素的作风却始终未变。在江南时,于成龙依然整日喝稀粥,食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
一钱太守。东汉时期,刘宠任会稽郡太守,操守清正,政绩卓著。在他离任前,会稽老百姓为感谢他,自发拿出家中的钱,推选了几位当地长者给刘宠送去。然而,即使众人苦苦相劝,刘宠也坚决不收。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刘宠象征性地收下一钱。从此,“一钱太守”的美称便在当地传开。
二不尚书。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要职,始终清正廉明,从不以权谋私。在任东阁大学士时,范景文为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特在府门上书写六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以明心迹。此举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三汤道台。清代汤斌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廉洁自律,居家持俭,一日三餐多是清汤,少有荤腥,加之他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后来,汤斌出任江苏巡抚,在吃穿用度上仍然极其节俭,还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又被江苏百姓冠以“豆腐汤”的美名。
四知先生。汉代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听说后,为报答以前杨震的举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夜深人静之时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杨震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五代清卿。隋朝袁聿修,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几十余年,两袖清风,素有“清郎”之称。袁聿修曾以太常少卿身份巡察各地,时任兖州刺史的老朋友邢邵,派人送给他一些白绸作为礼物。袁聿修在退还白绸之时还修书一封,上面写道:“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邢邵欣然领会,回信说:“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后人因此称袁聿修为“五代清卿”。
八一巡抚。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张伯行曾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禁止馈送檄》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该文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这段话仅五十六个字,共用了八个“一”,张伯行由此赢得了“八一巡抚”的美名。
历史不断地告诉我们,为政者厘清公与私,就能因公生廉,因廉生威,因威而得长久。官清方能万古流芳,百姓送给他们的这些雅号,正是民心所向。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