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白翔
“套路贷”“医美贷”“培训贷”……大学生借贷乱象屡禁不止,近来,一些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通过各种噱头诱导大学生进行网贷,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泥潭,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进一步细化管理和规范大学生互联网贷款业务,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近日,银保监会、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迈入大学校门,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经济支配自由,但却没有收入来源,还未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容易冲动消费,部分大学生还会陷入借款人精心设计的贷款“套路”中。
2016年3月,河南某大学生郑某,因迷恋足彩,冒用28名同学身份信息从14家网贷平台借款,欠下近60万元巨债,最终选择从宾馆8层坠楼身亡。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当时火爆校园的信用卡刚被叫停,多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乃至小贷公司先后进入校园贷款市场。无抵押、免利息,同郑某一样的大学生们被“馅饼”砸中,眼看着欠债数额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加之借贷公司“暴力催债”,他们走投无路,最终被“逼上梁山”。
山东某高校大學生倪清对校园贷的套路颇有感触,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首先自己有贷款需求,朋友圈或者熟人介绍会让你放松戒备,贷款不需要什么特别复杂的手续,一张身份证,最多需要一个紧急联系人电话,这个电话号码你甚至可以随便写一个。来钱快,特方便,几分钟几千块。一旦陷入,如果不及时止损,就是无底洞。”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6年起相关部门就先后出台文件对校园贷进行治理,在严厉监管下,多家贷款平台暂停校园贷业务,但“注销校园贷”“裸条贷”等“花式”变身的隐性校园贷依然存在。
本次《通知》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放贷机构客户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加大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知》明确,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
白条、花呗,大学生是否还能用?
近年来,京东、淘宝、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也开始提供信贷消费服务,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等,此类可超前消费的软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支付的首选方式。随着《通知》的出台,“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等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白条、花呗还能用吗”“借款的额度会降低吗”等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广泛热议的话题。
作为独生女,常亭亭在家里超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打小便知道信用卡有超前消费的功能。上大学后,偶然的机会下她接触到了花呗和京东白条,这两者也成为她主要的支付方式。“一个月花呗和白条加起来会提前支出3000元左右,最多的一次好像是6000元。就买一些化妆品、电子产品,还帮家里买过家电,这些开销大的,我一般会选择花呗或者白条。”她说自己其实也会在买之前合理评估一下自己的还款能力,一切消费都建立在能力范围之内。“我只是不喜欢一下子让我的现金花完,才会选择白条和花呗。”常亭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问及是否能接受你的生活中没有花呗和白条?她坦言,心理上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但也有好处。“我属于那种对钱没有什么条理性,有多少花多少,要是没有的话其实也能稍微改变一点我的消费习惯。”
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刘小山说自己在疫情后戒掉了花呗。刚上大学,他酷爱网购,大一的第一个“双十一”,他一次性用花呗支出1000多元。“入学前爸妈给买了一台10000多元的电脑,感觉好的电脑要有相应的外设搭配,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些,键盘、鼠标、耳机……之前换得也挺勤。”
疫情期间,家里断了每月给他的生活费,他的“个人资金链”也断了,看着花呗欠的3000元到期还不上,不得已只能靠父母“救济”。他事后回忆。“当时眼看着还不上真挺害怕,以后还是有多少花多少吧,不能透支花呗了。”
看着只穿过一次的衣服、不是最新款但也不错的耳机、一些搁置的小玩意,刘小山说自己也会反思,这些东西还都能不能用,需不需要换新,值不值得买。渐渐地,他减少了网购次数,“一切都在适度范围内,尽量节约一些,珍惜父母的钱,不给父母添麻烦。”
记者了解到,根据《通知》,花呗、白条、借呗等互联网超前消费有望针对大学生予以限制,但具体方案尚未出台。
作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高校应做好哪些工作?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堵“偏门”,坚决抵制不良校园网络贷款;二是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4000万,年轻一代大学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客观存在,且增长较快。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合适的方式满足大学生金融服务需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相关各方要加强配合,协同发力,综合治理,防止非法‘校园贷死灰复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