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桥梁建筑群在历史中所展示的信息
——以云龙县境内桥梁为例

2021-04-14 21:52赵文花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云龙县澜沧江云龙

赵文花

(云龙县文物管理所,云南 大理 672700)

1 云龙县的地理概况及历史建置

1)位置面积。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横断山澜沧江纵谷区,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三个地州的结合部。东与洱源县和漾濞县接壤,南与永平县、保山市隆阳区相交,西与怒江州泸水县毗邻,北与剑川县、南坪县交界。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山高谷深、大江奔涌、沟壑纵横、少有平地。2)历史建置。据《汉书·地理国志》、《华阳国志·南中志》、《宋书·州郡志》、《乾隆云南通志》以及《云龙州志》和各级馆藏档案史料记载:云龙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建县(公元前109年)称其比苏县;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起至西晋属永昌郡;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31年)从永昌郡中分出,属西河郡;梁末,比苏废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南宁州总管府,称尹州;唐麟德元年(公元60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光绪云龙州志》称:“汉时归县,谓潞江(怒江)为黑水”,则禹迹所经,江之西没有土司,州之北隶于越,晋宋改建安、遂安之号。隋唐有鬓州、尹州之名。唐南诏时期,澜沧江以东属剑川节度使,澜沧江以西属永昌节度使,大理国时属胜乡郡,称之云龙赕。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改设云龙州,属大理府;明正统间(公元1436年-1449年)改蒙化府,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改土归流”。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云龙州改为县,隶腾越道,1949年11月,云龙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大理专正,1956年大理专正撤销,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因地处滇西横断山澜沧江纵谷区,地势北高南低。怒江、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由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沘江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及全境,受江水强烈切割,山势磅礴、谷地幽深,形成了高山峡谷相间的复杂地貌形态。山脉众多,也孕育了众多的大小河流,有检槽的师里河、狮尾河、沘江、澜沧江、怒江等。自古多水就多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白族先民们因地制宜的在众多的河流上建造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形式各异的桥梁,极大的改善了交通状况,不仅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发展,还各自呈现出奇姿异彩点缀了环境,记载了历史,每一座古桥就是一个景点、一个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桥梁建筑财富。

2 云龙古桥梁的地域特点

云龙县地处滇西纵谷区,怒江自北向南流经县境西部,澜沧江纵贯全境,把县域天然分割成澜沧江以西及澜沧江以东两个地理概念。辖区内山脉高大陡峭,谷箐交错,水资源丰富,孕育了60多条河流及其支流。而澜沧江、怒江因水面开阔,水深且水流湍急,因此,澜沧江和怒江上只设渡口以及溜索。溜索,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过渡工具,古称之为悬索桥,是一切吊桥的雏形。清朝云龙举人黄桂在《沧江赋》中写道“野渡惊人、横空设筰,紧身报筒,疾影过索......”。现仅存苗尾傈僳族乡境内。直到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63年)才建成云龙县境内第一座横跨澜沧江的铁索桥“飞龙桥”。光绪《云龙州志·津梁》载:“在州志八十里,横跨沧江,长二十八丈,底铺铁索十二根,履以杂木,版宽二丈,直竖木栏杆,高丈余,东西桥门双起似城门,硐两旁砌石岸......”。到近代1921年宝丰人董坊捐资修建的功果“青云桥”也为铁索桥,是云龙历史上盐运保山、腾冲的重要桥梁,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云龙桥梁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沘江江面宽阔,所以沘江上只适合修建铁索吊桥,有“青云桥”、“惠民桥”、“安澜桥”等铁索吊桥。而溜索则为澜沧江、怒江上独有的原始桥梁。云龙桥梁中最具有特色的风雨桥则分布于沘江流域,有“砥柱桥”、“通京桥”、“永镇桥”、“彩凤桥”、“检槽桥”等桥梁,现存的风雨桥多分布于云龙县北部。

3 自然环境对建筑桥梁的影响

云龙境内的多种样式的桥梁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风雨桥”与“藤桥”。任何建筑的建造,除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也与建筑材料的选取密切相关,“风雨桥”与“藤桥”的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以最具代表的“通京桥”为例,“通京桥”的前身为大波浪藤桥《云龙州志》(康熙五十五年王符)“藤桥,在大波浪”,大波浪即现长新乡的包罗村。《云龙州志》(光绪本)“通京桥,在官理大波浪村”。该桥为伸臂式单孔覆瓦风雨木梁桥,全长40米,宽4米,净29米,高12.5米。是大理州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所有伸臂木枋埋于桥墩的一侧,上砌压大量的鹅卵石,石中不掺土以保持干燥洁净。伸臂从两岸桥墩中伸出,分别五排,每排七层,入榫加叠,伸臂底层的下部有大横枋,横枋下有支点石柱,桥墩部分伸臂下有三角形空室,保证枋埋部分的干燥。在两端斗拱伸臂相距9米处,用5根粗大的横梁衔接,上铺木方作为桥面。为保持伸臂的平衡性,采取马鞍架控的办法,桥身上架有弧形屋架,上覆瓦顶,两侧有裙板遮挡风雨,内置木凳,可供行人歇息和避雨。两桥墩建有牌坊门楼,分别置有两开木板门。“通京桥”建筑奇巧,雄伟壮观,因是盐马古道和银矿运银的必经之地,故名“通金桥”,后来人们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故改称“通京桥”。“藤桥”古称“笮”桥。在唐人的《元和郡国郡县志》中记载有“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大笮、定笮皆是近水置藤桥处”。在西汉时期的越嶲郡中的定笮、大笮县就是因境内有藤桥而得名。历史上,云龙的藤桥主要分布在沘江中上游及其支流上,至今保留着原始制式的藤桥5座,都在白石镇内。云龙位于我国西南的澜沧江纵谷区,山高谷深,为亚热带到北温带的地理气候过渡带,为山地立体气候。自古森林密布,出产各类优质的木材、竹篾、藤蔓,于是生活在那里的白族先祖们发明了溜索、藤桥,风雨廊桥等桥梁,在当时,修建桥梁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就地取材是最适合的建造方法,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沘江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4 从桥梁的建筑形式看民族文化的交融

云龙的古桥,在明代以前,多数是原始桥梁,明代万历年间改土归流后,云龙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特别是明朝时云龙盐业的兴盛,清白羊厂银铜矿的开采,运输,大量的汉族移民到云龙开采食盐,开采矿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新的造桥工艺的传入,冶铁水平的提高,桥梁建筑技术也得到了交流和发展,出现了伸臂木桥、铁索桥、石拱桥的制式,部分制式成为独一无二,成为桥梁中的活化石。云龙境内现存的琳琅满目的古桥大多数建在白族聚居地,带有浓郁的白族居民风格。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明、清以后的建设桥梁大都留有碑文,记录造桥经过和功德,还留下对联和诗文,特别是“功果桥”和“飞龙桥”长联影响力最大。云龙的古桥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筑发展史的蓝本,具有较高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价值。

5 结语

云龙县的古桥梁因时而建、因地而建,沧桑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久经岁月而不倒。近年来,随着对古桥梁的保护和研究,古桥梁体现的历史信息研究也在逐渐加深。本文以云龙境内的古桥梁为例,研究了云龙县的地理概况及历史建置、云龙古桥梁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对建筑桥梁的影响、从桥梁的建筑形式看民族文化的交融,意图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古桥梁建筑群在历史中所展示的信息探索,进而加强对古桥梁建筑群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保护和研究氛围。将古桥梁建筑群蕴含的文化氛围向众人展现,形成研究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云龙县澜沧江云龙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澜沧江源头
云南白族古盐村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大理州云龙县顺荡村的田野调查
苏云龙作品
澜沧江之波
周云龙教授
澜沧江之恋
云龙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