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辉 杜 娟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拥有控方向、谋大局、抓落实的领导能力,与其具有担当精神紧密关联。陈云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识和高超政治智慧。
陈云的担当精神内涵丰富,是价值、勇气、韧劲与责任的有机统一,为民当差、勇挑重担、真抓实干、敢于担责是他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
为民当差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用朴实的语言重申了党的任务和宗旨,他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1)《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0页。纵观陈云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怎样为人民当好差,如何为群众谋福利。
革命年代,陈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以后,陈云就自觉承担起领导人民求得解放的历史使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期,他用“怀”“民”“怀民”等笔名,在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编辑的刊物《职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积极为维护职工的利益奔走呐喊,提出“‘到民间去’,这是今后中国民族运动中的重要口号。”(2)《陈云文选》第1卷,第3页。在此后的长期革命实践中,陈云反复强调:“我们搞得好坏,是老百姓翻身的关键”,要将觉悟提高到对全中国人民负责任的高度,(3)《陈云文集》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81页。“这个责任摆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好好地、兢兢业业地注意这个问题。”(4)《陈云文选》第1卷,第298页。后来,无论是抗战时期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主持东北财经工作,陈云都对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虑,提出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要把屁股坐在国计民生上,一切以照顾国计民生为出发点。
和平时期,他为人民的吃穿冷暖出谋划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迅猛发展,而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用品供应紧张,陈云更是把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作为经济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经济工作应该“首先考虑民生”,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主张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陈云又适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从有利于人民这一根本点出发,重视人民的消费要求,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让人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又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列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计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成为我国重要的国策,建议专门成立“穿衣问题小组”,以研究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无论革命时期摆“小摊摊”,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做“大买卖”,陈云都时刻牢记着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着重强调经济工作中的“群众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哪里?陈云首先提出“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他反复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问题无关大小,只要事关群众,他都亲自过问。他算的每一笔帐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适合百姓的要求”,陈云正是在“为民当差”的实践中全力践行一名人民公仆的使命担当。
敢挑重担不退却。敢于担当,就要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陈云曾说,中国革命是艰苦的长期奋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不怕困难、敢于牺牲、艰苦奋斗的作风,“站好个人的岗位,积极工作,加强责任心。我们要勇敢地去迎接困难的任务。哪里有困难,就向哪里去,战胜困难。退却逃跑,躲避困难,是可耻的。”(5)《陈云文集》第1卷,第560页。可见,“哪里有困难,就向哪里去”是陈云的处事风格。领导工人运动期间,在党的地下组织遭到致命打击的危难时刻,陈云接替周恩来担任中央特科书记,逆转了特科局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局势争执不下的重要关头,他主动请缨,拍板坚持南满,奠定了东北胜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经济濒临崩溃的紧急时刻,他勇挑重担主政财经大局,稳定了全国金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全国农产品供应紧张之时,统购统销粮食可能引起农民不满,他挑起这担“炸药”,权衡利弊,谋划了发展大局。正是因为陈云具有不畏艰险、多谋善断、勇挑重担的担当勇气,才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并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难思良将”,这是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价,也是对陈云勇挑重担、善挑重担的最好印证。
敢于进言不盲从。陈云的担当精神尤其体现在当遇到关系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时,他敢于坚持真理,能够顶住压力,为人民请命。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长期艰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绩面前,为加快发展速度,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战略目标,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建设热情高涨,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掀起了全国炼钢狂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陈云较早发现“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积极建言,要求把过高的发展指标降下来。随着炼钢愈演愈烈,问题日益暴露,毛泽东也意识到如此高的钢产量目标达不到,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之后,委托陈云对压缩钢铁指标进行研究。1959年,经过仔细调研算账,陈云计算出当年钢材的最高和最低两个指标,即可靠指标850万吨到900万吨,争取指标是950万吨,并与此相适应,提出钢的可靠指标是1250万吨到1300万吨,争取指标是1400万吨。(6)《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但当时党内有些人认为陈云提出的这个指标过低,容易泄气,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陈云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指出:“把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7)《陈云文选》第3卷,第139页。后来的事实证明,陈云经过调研制定的指标是符合中国实际的,1959年,中国的钢产量实际完成量为1387万吨。毛泽东不禁感叹道: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正是由于陈云具有在不同意见面前坚持原则、敢于进言的担当精神,党内才有了“国有难事念陈云”的佳话。
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总是与奋斗结伴,与实干同行。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是陈云的担当韧劲。他曾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口头上拥护党的决议就算完事,他的责任在于坚决地执行决议,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些决议。”(8)《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0页。基于对多年从事党的工作的深刻理解,陈云还提出共产党员不仅在日常工作中要忠实于党的决议,在困难中,在生死关头时,更要忠诚于党。
新中国成立之初,投机资本家试图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来挑战新生的人民政权。陈云深知只有金融中心上海站得住,全国才能稳得住,便果断作出举全国之力支援上海的决定,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决策一旦下达,陈云坚决执行,以“谁阻止调粮,就砍谁的头”的决心和气势,领导中财委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利用财政、金融、贸易、生产等经济手段,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击了投机资本家,平息了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物价涨幅最大的涨价风潮,解决了国民党12年都没有解决的恶性通货膨胀,取得了中国共产党人接管特大型城市的成功。这一成功范例,是陈云大局意识和决断魄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活跃,中共党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为严抓党风、重塑党纪,作为中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下定决心当“铁纪委”,坚决不当“老太婆纪委”,主张对违纪人员,杀几个,判刑几个。然而,如此严厉的打击必然会遭到腐败分子的报复,陈云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和家人面临的危险,但为了党的事业,陈云不怕牺牲、豁得出去,他说:“我是准备人家打黑枪,准备折子折孙的!”(9)朱佳木:《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4期,第7-11页。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发生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政治考验。在此危难之际和关键时刻,在杭州休养的陈云匆匆赶回北京,坚决支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对动乱的决定,以中顾委主任的身份要求老同志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制止动乱、稳定局势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发挥好带头和动员作用。后来,邓小平在讲到自己和陈云等老同志在处理这场政治风波中的作用时也表示:“我们能收拾这个局面的,我是其中一个,还有一批老的革命家。”(10)陈东林:《陈云晚年的思想和贡献》,2015年10月8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1008/c85037-27671006.html,2020年10月14日。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陈云总是能以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的精神、“真”抓实干的担当韧劲去克服这些困难。
陈云的担当精神不仅在于尽心尽责,更在于敢于负责。对待错误他从不避讳,甚至在大会上勇敢承认。1930年,在中共中央“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和党内大部分同志一样,陈云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即将开始,于是领导江苏省委将工作转移到组织工人武装暴动的轨道上来,此时只有25岁的陈云由于工作视野的局限,还很难对总的形势和政治路线作出独立判断,导致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陈云在1936年的自传中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是当时立三路线的执行者之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罗章龙、王克权等加紧分裂党的活动,中央政治局开除二人党籍,陈云也受到打击,有人说他执行调和主义,甚至是“反革命”,被排除在新省委名单之外。对此,陈云坦然承认:“虽然我主观上反对立三路线很坚决,但在实际工作上是没有把握的。”(11)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9页。因此,他认为自己离开工作是必要的,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陈云在中共七大上仔细给自己算了一账,他说,在当中央委员的十多年里,这中间所犯的许多错误他都有份。检讨错误的根源,陈云说“不能怪别人,我和教条主义和左倾路线能够结合起来,是因为我自己有‘左’倾观点。”(12)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上),第100页。
陈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修正错误为目的,毫不避讳,直面自己的错误,这种主动担当责任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秉持求真务实作风应有的姿态。1957年9月,他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历史上有一些事情决定得太快了。比如说,决定大量种橡胶树,这件事情我有很大责任。”(13)《陈云文选》第3卷,第86页。1961年陈云回上海青浦家乡调研,看到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他万分痛心,在干部座谈会上进行了检讨,“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说主要责任在中央,是我们中央的几个同志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14)陆恺悌:《青浦农村调查回忆》,《缅怀陈云》编辑组:《缅怀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陈云和李先念联名致信中央,建议成立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研究制定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和决定财经工作中大事的决策机构。而主任一职,邓小平和李先念都力荐由陈云来担任,陈云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实事求是地从年龄和经验两方面指出由自己担任主任存在的问题,他说:“不要把我说得那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156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我要有自知之明。”(15)《陈云文选》第3卷,第250-255页。这种勇于自我剖析、主动承担责任的做法,正是陈云担当精神的最好体现。
担当不仅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政治历练、人生修养。陈云的担当精神源自对真理的坚定信仰,依赖于对工作方法的科学运用,归功于对党的事业的大公无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陈云勇于担当的力量来自真理、源于信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期,尽管陈云加入国民党在先,但在潜心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等马列著作后,认识到“它的道理比三民主义更好”,(16)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上),第36页。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立志此生要专干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他立场坚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在每次事变的紧急关头,他目标明确,为共产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对于如何建立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陈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凭借先进的阶级觉悟、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洞悉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是陈云一生勇于担当的不竭动力,指引他自觉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1939年5月,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首次以文本形式完整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并强调“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首要标准。在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陈云始终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1951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建设》,在文中重申:“我们国家向前发展的最后目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国人民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17)《陈云文集》第1卷,第287页。即使面对人生逆境、受到错误批判,陈云依旧初心不改、信仰不移,他说,只要保留党籍,我就可以读书和思考,以后我还要出来继续为党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的前途提出了质疑,陈云针锋相对地指出:“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是不对的,应当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并用“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18)《陈云文选》第3卷,第331页。予以力证。1983年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再次提醒广大党员:“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19)《陈云文选》第3卷,第332页。他坚定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根本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无可改变的法则”。一向沉稳的他,在发言最后异常激动,振臂高呼——“我们可以充满信心,高呼:社会主义万岁!共产主义万岁!”(20)《陈云文选》第3卷,第333页。共产主义信仰给予陈云思想滋养、奋斗支撑,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陈云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才有了担当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心。
陈云重视调查研究,在党内是出了名的。调查研究是贯穿他一生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他强调:“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楚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21)《陈云文选》第3卷,第46页。为更好地担当作为,顺利开展工作,陈云从不发表空泛的议论,每讲一个问题,必定经过深入调查和周密思考,拿出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调查研究。毛泽东对此印象极深,称赞道:“他(陈云)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陈云年谱(修订本)》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20页。
1929年,陈云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农委书记,负责领导江苏全省的农民运动。为了能够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陈云到任后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江苏各县调研,他先后到过丹阳、常州、苏州、无锡、扬州等地,一边了解各地经济情况,一边检查各县党组织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他对农村情况和土地革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又用相当多的精力对全国的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批阅了大量的工作报告,为壮大党的队伍、发展党的力量提供了科学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始终坚持并娴熟地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自主持全国财经工作以来,他就对工业和计划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摸底。1949年11月,组织中央财经工作委员会所属各部,召开了20多次专业会议,摸清了全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的情况;1951年3月,到武汉进行系统地调研,不仅对城乡交流、基本建设、调动地方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还下大力抓了水利、交通、纺织、橡胶种植等工作,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了充分准备;1955年1月和5月,两次下江南调查粮食统购统销问题,提出了“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和办法,对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市场管理,促进工业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他历时三个多月,先后走遍了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十几个省市,对社会生产问题和人民群众生活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理出了调整经济政策的头绪,为中央正确制定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陈云高度重视调研作用,为制定国家的战略决策、为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他跑遍祖国各地,深入开展调研实践,认真分析调研结果,系统总结调研经验,从而能在了解事情真相后作出正确的决策。他一生中的重大决策,都是根据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而作出的,通过调查研究,他正确处理了一层层关系,破解了一道道难题,走出了一次次困境,形成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科学方法,这“十五字诀”也成为陈云一生善于担当的哲学总结。
不为个人前途、不为升官发财,陈云的担当不求名利。参加革命之初,陈云就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有流血牺牲的危险。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遍布血雨腥风,他无所畏惧,依旧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后听从省委指示,舍家弃业,准备回家乡重整革命力量,告别时,他深沉而又坚毅地对商务印书馆工友说:“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钱,三不妥协,只为了要跟反动派坚决斗争到底,求工人的解放。”(23)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编:《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0页。后来,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陈云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经常以“个人不是要做大官——只是为无产阶级、劳动者、人类服务”自警,他说:“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利益而斗争”。(24)《陈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陈云心中只有党和国家的事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很少考虑个人得失。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先后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在高位上,他依旧摆得正、拎得清,把名利看得很淡,把职务看得很轻,非常谦逊,从不在乎个人排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即使在逆境中,他也始终顾全大局,从不轻易放弃,认为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他能够讲话,能够把工作做好,能让全国人民受益,就是最大的满足。(25)《亲情话陈云》编写组:《亲情话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不论情况多么复杂,不论形势多么严峻,他都会下决心干到入党时所说的“翘辫子”。也正是因为做到了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临危时凛然,陈云才能够经受住顺境、逆境和险境的轮番考验,在重担下游刃有余,在岗位上甘之若饴。
陈云倾尽全力,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了一辈子,功名显著,却将所有功劳归功于党和人民。在谈及名利观时,他曾公开表示:任何领导和干部都不能骄傲,不能把自己的功劳放在人民之上。因为“个人的作用是有的,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26)《陈云文集》第1卷,第293-295页。这一名利观深刻诠释了陈云乐于担当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担当精神对于新时代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仍具有重要价值。
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共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任务,是中共政治领导活的灵魂,是中共治国理政的鲜明旗帜。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支配着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钙量充足,我们才会在前进时充满动力,迷茫时明确目标,徘徊时坚定信念,困难时鼓足勇气,敢于担当的干部必然是信念坚定的干部。相比过去,现在的思想更多元、情况更复杂、形势更严峻,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责任也更加重大艰巨,这就更需要当代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砥砺恒心,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理论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补足精神“钙片”,练就钢筋铁骨,增强守初心、担起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心,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能担当、敢担当、愿担当、会担当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进入新时代,虽然国内外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无论是抗击疫情、抗洪抢险,还是脱贫攻坚、经济建设,可以看到,无数党员干部都冲锋在工作第一线,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真正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就要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时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把群众路线落实到行动上,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甘当人民公仆,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寻解决民生疾苦的办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竭力为民当差。
担当的关键在于落实。衡量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不是看口头表态,而是看在实际行动中,能否履职尽责、干在实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28)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求是》,2012年第6期,第7页。因此,好干部不仅要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意识,更要紧密结合实践、坚持知行统一、勇于担当作为。一要紧扣中心工作,服从国家大局,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执行党的决议,全心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锐意进取全面推进改革;二要立足本职岗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真履职尽责,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效,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的工作践行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担当;三要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掌握科学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增强实践历练,切实提高本领。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今世界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精准担当,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在顺境中能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的权力,在逆境中能以平和之心对待身后的名利。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要有不畏权势、勇于牺牲的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要有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智慧;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要有不怕失败、敢闯敢干的勇气;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宠辱不惊、淡泊名利的胸怀;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有修正错误、较真碰硬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