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玲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1)科研工作定位不明确。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定位科研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普遍认为本科院校、重点高校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是高职院校所无法做到的。因此,认为科研的工作应该是本科院校的任务,高职院校只要做好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工作即可[1]。此种错误的想法,将会造成高职院校在申报科研项目、课题方面出现为难、逃避、放弃等情况,在设置校内科研部门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聘请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工作的高层次、系统化开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2)科研管理目标认识模糊。现如今,高职院校在认识科研管理目标方面,依然停留于“出人才、出成果”方面,虽然在前期也会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对一批科研人员做出培养。然而,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在学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投入。由于高职院校没有正确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专业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投入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与本科院校相比,筹集科研资源难度较大,无法诞生具备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1)建立健全校内协同机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采取“无边界”管理理念,实现科研人才培养、校内协同创新机制的灵活、有效建设。首先,应该对科研管理部门带头、职能部门顺畅沟通、紧密协同科研管理服务机制做出完善。其次,将跨领域、实体性的科研中心建立,针对重大科研项目,成立技术技能骨干与多专业教科研组成的科研队伍,为科研人才的跨界协同、交流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将开放共享科研资源的制度制定,实现信息、物、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有效关联,为学科融合、交叉的创新研究做出支持。2)完善校外协同机制。对所、企、政、行、校等多方面的利益契合点进行探寻,实现长期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关系的建设,实现共创共享利益的科研创新机制进行确立。首先,应该将政府引导强化,通过宏观的角度,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等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行推动,实现多主体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对人才培养链的供需平衡得以实现。对地方法律法规进行制定与执行,对企业加入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程序、方法做出明确,为企业带来合理的利益。其次,进一步创新并改革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以及办学理念,实现所、企、政、行、校等多方合作机制的建设,将多元化办学格局实现。高职院校可以将实体化的职教机构成立,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2]。对校企联合、产业学院共建的管理模式做出探索,通过学科优势的应用,实现创新协同平台的共同建设,对科研规划、科研合作战略共同进行明确与贯彻。
1)完善科研管理机构设置。针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将独立的科研部门进行设置,同时,应该设置一个全面覆盖的各个工作可是,例如:项目管理科室、成果管理科室、技术开发科室、平台管理科室、职教研究科室等。项目管理科室主要对各种项目的立项过程、结题进行负责;成果管理科主要对申报成果、推广成果进行负责;技术开发科室主要对横向项目管理、对接企业服务与合作等进行负责;平台管理科室主要对科研资源、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管理进行负责;职教研究科室,主要对科研理论、高职教育等学术刊物、研究进行出版管理。2)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针对科研管理工作而言,存在极高的专业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多去参加科研新政策、管理方法等培训活动,将自身的工作水平提升,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实现科研的弹性管理。3)健全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应该对高职院校科研发展规划机制进行确立,并且通过校内发展教科研的目标与基础入手,同行业、区域、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前沿相结合,从而对科研系统做出前瞻性的布局及规划,对实施方式有序、统筹的确立。其次,应该对多类型、多层次的促进科研发展机制做出健全与完善。不仅需要对教师自主选题做出支持,实现研究特长的充分发挥,同时,还需要鼓励其发现并且负责主要的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承担合作课题的有效开展,并且将创业创新专项课题成立,促使教师与学生均可以在技术应用与创新中有所参与[3]。最后,应该将协同型的科研组织模式确立,将实际的项目研究需求作为依据,为灵活组合科研资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创新协作、共享资源、人员流动、开放平台”的科研管理组织形式组成。
1)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第一,应该将长期、有效、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从而对分层分类、多元性的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做出明确。针对科研创新活动而言,存在不同的分类,所诞生的科研成果在类型方面同样也有所差异,例如:软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基础理论,主要以政策建议、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表现[4]。对研究成果加以运用,主要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标准、专利等方面有所表现。将不同的分类作为依据,实现评价机制的确立,需要在评价指标中纳入科研诚信、社会经济效益、人才培养、转化成果应用、成果质量、学术价值等因素,进而减少评价方法单一化、评价指标简单化问题的发生。第二,应该将开放、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将科研评价中,学术委员会所起到的权威作用充分发挥,实现校内、校外专业人员评价机制的明确,保障评级科研的透明性、公正性,并且将考评的结果,成为教师团队奖惩制度明确的根据。2)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将科学、合理、有效的职称评审机制确立。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区都已经下方职称评审权至高校,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现存的评审指标条件下,对创新创业指导、成果转化、成果推广、技术服务、科技研发等成果的衡量适度增加,确保被考评教师能够得到全面性考量。其次,应该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奖励制度做出完善,实现科研成果奖励力度的加大,同时,可以将向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技服务等奖励增加,对科研间接经费当中使用绩效费用的范围做出明确,鼓励并且允许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放至存在杰出贡献的科研者,对配套的经费管理模式做出完善,针对完成项目进度佳的团队,应该为其提供奖励性质的资金支持。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时间较晚,同本科院校相比,科研的水平相对较低。由此可见,领导人员必须要重视起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多种策略的运用,从而将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以及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推动高职院校的长远、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