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莉莉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且有意义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生的关心,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资助对象的大力关爱,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的资助工作不是简单的助人,更是要扶志和育人。在新媒体时代,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资助育人效果,并将资助工作做得更实、做得更细、做得更精。
新媒体主要是指信息时代下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来承载信息内容的媒体形式,不同于过去旧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承载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新的信息也更加迅速。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很多工作方式。当前,高校新媒体工具主要有QQ、微信、易班平台、微博、抖音等等。在新媒体时代,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接收网络信息膨胀,学生如何在繁杂信息中提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这也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但也可以借此机会寻找契合点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1)资助育人形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校育人形式和渠道基本停留在线下,即通过大型讲座、分发资料等方式宣传资助政策和进行资助育人工作,形式单一让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和事倍功半。
2)资助宣传力度不够。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页、微信、海报、横幅、班会等各种载体,宣传资助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但是这种方式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学生了解到的信息量也很局限,宣传内容有点流于形式。
3)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不够。资助工作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利于资助工作高效、快捷开展。目前高校会依托国家、省级现有的资助信息平台给学生资助,学校内部没有资助管理系统或者原有的信息平台升级慢,导致资助工作开展不够便捷。
4)资助育人时效性较弱。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时,会不定时开展诚信感恩教育,但是有部分学生依然不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帮助,抱着理所当然的态度,铺张浪费且用着昂贵的电子产品,更严重的在高校中已形成不良的攀比风气。这让资助育人失去真正的意义,育人扶志的效果无法持续长效和深入人心,资助育人成效不够明显。
1)利用新媒体和资助对象线上互动,创新资助育人形式。高校资助工作除了资助以外, 育人。资助诚信教育和资助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下,人人有手机,有微信和QQ号,作为高校资助管理者,可以根据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起贫困学生交流群,高校资助管理者有目的性地不定时推送一下资助感恩、诚信教育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和诚信意识。同时,获得资助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在群中也会倍感亲切。此外,在推送资助政策宣传资料时,在对应的资助政策下,推送典型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这样一方面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的同时,励志教育也很到位。
在利用新媒体与资助对象沟通时,也要注意时间节点,比如新生进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毕业离校时,诚信还款教育要跟上,在新媒体上不定时推送逾期还款情况告知学生失信的后果,在新媒体平台定期通报表扬提前还款的学生。
2)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平台深入进行“面”“线”“点”进行资助宣传。一是从“面”上开展。每年新生入学时,高校会把资助政策资料随着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发到新生手中。此外,创建微信公众平台,鼓励让贫困生都进入该平台,学校定时定期推送资助宣传政策。新生从进校伊始就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同时能及时申请各类资助来解决因家庭贫困而拿不出学费的燃眉之急。二是从“线”上宣传。主要是依托比赛作为线。利用新媒体下的最新工具——高校易班平台,承办一些资助比赛。比如:资助征文比赛。在易班平台搭建写作平台,能有效地激起了高校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这比传统的写文章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然后相关专业老师登陆后打分,并鼓励其他学生在易班互动社区为选手进行投票。此外,也可以在易班平台进行资助政策等相关知识的竞赛。在比赛前先利用微信和易班平台不定时推送资助政策,通过这种在线比赛的形式,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学生资助政策,学习并掌握更多征信知识,同时也学会诚信与感恩,一举两得,育人的目的也在比赛中贯穿。三是从“点”上教育。每年聘请资助对象进行点对点宣传,可以采取每年聘请资助对象担任学校的资助宣传大使,让学生走进学生群体中去宣讲资助政策、讲出他们背后的故事,同时在线上推送这些获资助对象的真实事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点上教育。
3)利用新媒体加强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资助数据的精准尤其重要,在新媒体下,要注重对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高校要随时更新学校的贫困库数据,动态把握学生的贫困情况。在高校,建设贫困学生的大数据库,同时开通学生端口,把权限下放给学生进行申请、核实信息和数据维护更新,高校资助管理中心人员维护数据平台信息,为学校各项资助提供最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最大限度达到资助数据资源共享的效果。
4)利用新媒体关注资助育人时效。由于精准扶贫对象认定时效滞后,信息更新比较慢,有时会导致学生精准扶贫的相关资助不够及时。在高校中,由于对建档立卡、低保、孤儿等需要重点关注的特困学生所采用的资助工作方式比较单一,这对特困这类资助对象后期心理变化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易班平台、手机短信、微信以及校内网等各种载体,一方面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尤其是要正面强调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经常性地把帮扶内容通过新媒体方式私下告知学生,建立线上资助育人工作台账,对典型事迹也进行宣传告知,让特困生知道“贫困并不可耻,而应发奋图强”等,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时效。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普及面很广,在高校里,抖音、微信、微博、易班平台的广泛使用为资助育人的工作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高校资助最终的落脚点是育人,因此在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同时抓实育人工作。在保留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以外,利用新媒体方式灵活贯穿到整个资助育人工作中,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同时让他们时怀感恩之心,反哺社会,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