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2021-04-14 21:32王俊兰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制度化常态党史

王俊兰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的伟大号召。用党的伟大历史和奋斗精神涵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是高校响应这一伟大号召,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尽职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势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好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性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党史是培根铸魂的必修课程。新时代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史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

1.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确保党的事业代代相传,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是根本和关键。能不能将新时代青年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造就成党的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必须承担好的重大职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才能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增强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的历史自觉,做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才能更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都坚决做到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确保党的事业发扬光大、永续传承。

2.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企图打着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幌子来争夺我们的青年,在意识形态领域颠覆党的历史和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意图让我们的青年“无法正确掌握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很容易在纷繁芜杂的历史声音中失去方向和动力,也就很难辩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进而难以全面科学地认识党的历史功绩和执政地位”[3]。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分辨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自觉抵制对党的历史抹黑、丑化、歪曲和篡改,是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助力国家意识形态巩固和安全的重要职责。

3.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是砥砺青年意志品质的必然要求。高校既是大学生放飞自我的园地,也是砥砺自我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站。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因学业、就业、恋爱、生活和人际交往等遇到挫折,而颓废或作出极端选择和行为。这些现象恰恰说明,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缺乏个人意志品格的磨炼,其中有些人难以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挑战和挫折。党史是一部最鲜活的励志教材,榜样是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从党史中走来的无数革命先烈先辈和他们的英雄事迹,无不展示了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坚守的力量、奋斗的力量。这些先烈先辈的榜样力量,可以给新时代大学生以励志、启迪和鼓舞,养成他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锲而不舍、逆境抗挫的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他们走好人生路的宝贵财富。

二、当前高校“党史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尽管当前各高校比较普遍的将党史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认识性和实践性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党史教育成效。

1.教育理念问题。党史具有“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在大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进行党史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的一生。但一些高校对党史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尽管将党史融入了思政课程,但大多数仅是为思政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缺乏系统的党史教育规划和课程安排,大学生很难从中全面、系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党史。加之在党史教学中,一些思政教师“只是交代给学生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以及执政理念等一系列理论性知识,让学生去背诵、记忆,以应付考试。结果,学生对相关党史知识的掌握越不牢固,对党史相关内容也就越缺乏系统性、立体化的理解与领悟”[4]。

2.课程设置问题。首先是地位问题。有些高校没有将党史课程,纳入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加之“有的教师由于学科背景和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政课中忽略了党史教育,导致党史教育处于隐而不彰的尴尬地位”[5]。其次是占比问题。目前高校党史课程虽然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中,但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课时比较少、分值相对低。再次是内容问题。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大学期间补上这一课,但又缺乏专门的系统教材和成体系的课时安排。

3.师资配备问题。一些高校党史教育的师资短缺,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党史是一门科学。开展党史教育,既包括党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仰信念,还包括历史经验和失误教训。科学地分析和讲授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需要比较深厚的党史专业背景。没有这个专业背景,难免出现一些党史教师照本宣科、枯燥说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4.教学效果问题。据2019年对在哈尔滨高校的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有“26.54%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示‘不太清楚或很难实现’”;“32.64%的人表示‘再感人的英雄事迹也无法挽回道德的滑铁卢,更不愿意奉献后流血又流泪’”;“22.31%的人选择‘不愿意为国家、社会牺牲和奉献’”[6]。这些数据表明,在党史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认知和家国情怀等方面,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和缺失。这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直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需要直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推进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的实现路径

实现高校“党史育人”常态化制度化,必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兼顾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堂建设、教育阵地、师资配备和制度机制建设,实行一体化系统推进。

1.坚持转变教育理念与实现教育目标一体推进。坚持党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深化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推动党史教育向“党史育人”转变,紧紧抓住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把党史作为必修课,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发挥好高校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的独特教育优势,全面、系统、完整地开展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要教育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习近平党史观,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完善课程体系与发挥课堂作用一体推进。适应“党史育人”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严格落实“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须课程”的要求[7],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切实提高党史课程的站位和占比,把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纳入教学重点,对党史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材选编、课时安排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党史课程突出出来,解决好党史课程融入思政课问题,确保大学生接受全面、系统、完整的党史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党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推行互动式、研讨室、体验式、辩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形式,不断增强党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把党史讲生动、讲深刻、讲到大学生心里去,确保党史教育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坚持用好新兴媒体与建好校园文化一体推进。高校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抢占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兴媒体这块阵地,开辟党史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论坛、微信、微博、短视频、微电影和QQ群,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用好用足校园网站,开设党史教育专栏,与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及时回答大学生党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关注舆论动态,对互联网上出现的所谓“揭秘”和“真相”,实质是抹黑和丑化党史的观点和言论,第一时间进行揭露批驳、正本清源,根除对大学生的反面影响。将党史和党史人物宣传纳入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刊物和讲台等载体,运用党课竞赛、知识竞赛、读书竞赛和红歌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氛围和声势。坚持知行合一,通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4.坚持健全长效机制与建强师资队伍一体推进。将“党史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制度机制上提供支撑和保障。健全完善责任保障机制,明确高校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牵头抓负责“党史育人”工作;落实教学部门、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党史育人”职责,把高校党史教育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作用发挥出来。健全完善师资保障机制,加强党史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培训,着力推进党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党史教师的政治教育和纪律约束,不断提高党史教师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党史、解读党史,在党史教学中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设置专项科研、教学和培训经费,保证党史教学和科研等所需软硬件的投入。

猜你喜欢
制度化常态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党史上的今天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