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21-04-14 21:32张国发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张国发

(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挖掘和提炼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进而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更好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之一。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阐明各类课程都应具有“思政”功能,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进一步深化阐述了高校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3]。标志着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认识更加深入、路径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指明了建设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具体工作部署上,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等院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课堂教学改革”[4]。次年,高等教育司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高教系统2018年重点工作,明确“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是思政课”,并基于“三个80%”的判断,提出“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6],并于6月8日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同年,各省教育部门启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2021年,教育部启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探索中,上海、北京等地高校较早开始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海市教委统筹各高校从2014年起试点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形成了各类课程、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上海经验”[7]。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但是在不同地区高校间、不同层次高校间的课程思政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存在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思政能力不到位、各方协作不到位、保障激励不到位、课程思政实效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制约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拓展[8]。

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一线教师的自发行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使其更具系统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1.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主线。课程思政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课程思政要统一并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庆师范学院一直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做为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学校党委于2014年印发了 《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铁人精神育人”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传承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传统,强化办学特色。把创新铁人精神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落实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

2.建设思政教育案例库,共享共用优质育人资源。普通教师接触的信息、资源有限,学校要组织力量重点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加强思政元素挖掘,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面向全校开放共享,提高课程思政的导向性。一是围绕“地方性”充分挖掘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育人资源,促进学生对地方经济社会等的深度了解,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应用型”挖掘思政资源,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地方行业产业的布局、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晰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内在要求,加强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培养。三是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上挖掘思政元素,如,大庆师范学院从立校之初即专注于师范人才培养,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为代表的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大批优秀师资,并形成了“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相关育人素材资源丰富。有规划地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有利于课程思政特色品牌的形成。

3.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强化各部门合作,形成育人合力,产生协同育人效应。一是遵循“党委领导、校院推进、院系主导、教师主体”的原则。高校党委应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建立各院系主导主推,教务、人事、宣传等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专业和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二是制订好实施方案。细化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原则、建设目标、阶段任务、建设标准、督导检查标准等,梳理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层次性、衔接性和进阶性问题,形成教学指南和实践规范,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三是做好教学管理的引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等环节要做具体表述,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基本文件中明确“价值引领”要求,并作为文件审定的考量点;在各类课程立项、评比、认定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课程思政”指标;在课堂考察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中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全方位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四是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帮助一线专任教师深刻理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准确把握并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育人水平。

三、立足课程类型和学科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应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和特色地方文化,综合考虑课程的类型特点、课程的学科归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时代特点等方面,挖掘和提炼最有价值的育人要素,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有机融合。

1.根据课程类型特点,分类建设特色课程思政课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相当大比重在当地就业,学生及早了解地方社会、科技和产业情况,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认同。一是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社会认知教育,促进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培养;二是挖掘地方特色育人资源,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面向地方主导行业产业,开设科技概论、专业导论、创新创业类课程,使学生了解地方经济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四是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或实践环节,树立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五是及时跟踪时事和社会热点,开设社会学课程、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的专业思考;六是打造特色体育、美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2.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专业思政建设。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所占比重最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重要载体。专业课课程思政,要基于学科的思维方法提炼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9]。教育学专业主要从大国良师、师德师风、教育情怀等角度挖掘;文学类专业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角度挖掘,特别要从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时代精神等角度提炼思政元素;理工类专业主要突出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从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等角度挖掘;法学类专业主要开展宪法法治、知识产权意识等角度挖掘;艺体类专业深入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传统体育等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要追寻国民经济热点、国家战略、地方发展案例等方面挖掘思政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

四、做好教学设计,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做好教学设计,把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协同推进,避免思政元素“融入不足”或“过度引导”,这是课程思政的难点。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提高课程思政的指向性。课程思政反映在教学目标上就是教授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课程建设中,要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德育和素质要求,设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目标可按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等维度设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其表述应尽量做到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在具体章节或课次安排上,也要提炼出明确可行的“课程思政点”。

2.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提高课程思政的适洽性。《纲要》 提出:“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课程建设中,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类型和特点、具体知识的特点,多角度挖掘思政教育内容,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进行理论剖析和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并善于追踪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选用最新最典型的案例,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耦合度和相容性,既避免强行植入或机械融合,又防止思政教育挂空档,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时代性。充分关注学生群体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灵活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导向式、深度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及团队合作式、角色互换式、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形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在课堂形态上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结合、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等形式,构建跨界课堂,恰如其分地把理念、精神、态度、情感渗透其中,启蒙专业兴趣,启发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进而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4.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纲要》 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所以,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要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基本遵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传授是否明晰、能力提升是否落实,还要评价德育功能是否实现。以此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可评价、进考核和常督查,进而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做出整体性规划[10]。总之,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是师者育人理念的回归。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者的职责。高校各部门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协同联动,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