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藏品的再认识

2021-04-14 21:32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物藏品物品

刘 璐

(大庆市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3316)

一、前言

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连接点,是体现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标志之一。藏品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利用的充分与否都将影响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而无论大小博物馆都把藏品工作至于重要的地位。

藏品工作,首要的就是博物馆要利用各种途径来从社会搜集藏品。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博物馆藏品的搜集工作举步维艰,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困难之势,使得许多博物馆的陈列长期无法更新,影响了博物馆的吸引力。

诚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间收藏热等原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博物馆藏品认识存在偏差有关。那么,我们之前对藏品的认识有何缺陷?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来认识博物馆的藏品?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该加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博物馆藏品的认识做一简单的探讨。

二、传统印象中博物馆藏品的内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博物馆界认为博物馆的藏品就是“文物、标本”,将“文物、标本”的特点归结为博物馆藏品的特点,按照“文物、标本”的征集方法来征集藏品,依照“文物、标本”的定级原则来对待藏品的定级。[1]《中国博物馆学概论》 中说:“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反映各个时代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和革命文物,保存着显示生物进化、人类进化和自然资源的大量化石和标本。这些实物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同一本书中还提到:“藏品是博物馆活动的业务基础……如果没有藏品、没有文物标本,便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对照这两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藏品即是“文物、标本”。[2]我们再来看 《博物馆藏品保管》 一书,前言中提到:“从博物馆成立的一天起,就有大量的文物、标本要收藏和保管。”在藏品征集的章节中又提到:“征集文物应该从本馆的性质和原有藏品出发,不断充实本馆文物收藏。”

把“文物、标本”等同于博物馆的藏品,尽管这一观念使得我们国家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得以妥善的保存,有效地节制了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现象;并让我们许多国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我们民族、大自然的过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培育了爱国主义情怀。但却很大程度上使博物馆沦为了文物的附庸。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文物、标本”,以“文物、标本”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博物馆的工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变成了寻宝、搜宝的文物古董商和看护人。博物馆的保管部和文物研究部门至于整个博物馆其他部门之上,陈列、宣教部门却受到冷落。

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只围绕着过去的历史文化,却忽略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热点问题。而对于观众来说,博物馆似乎只是文物爱好者的殿堂,是文物陈列所,总是千馆一面,没有丝毫的创新。“文物”本身就有自身的限制,把“文物”做为博物馆藏品的范畴就会对博物馆的工作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认定:文物必须要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要称之为文物就必须是在“现在”这一特定时期之前形成的物品,也就是说它必须是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那么如此一来,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就被排除在博物馆的大门之外,使得博物馆在展示当今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就成为空白。

再者,文物要有科学的、艺术的诸多价值,也就是只有那些珍贵的、罕见的物品,那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的物品才可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那么,那些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物品,反映普通事件、平凡大众生活的物品等,也就被排除在博物馆的大门之外。这些因为文物自身的限制,而被博物馆忽视的物品就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三、目前对博物馆藏品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博物馆界对藏品又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文物、标本”的限制。但是,依然没有摆脱文物的影子。[3]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 卷中,关于博物馆主旨的文章在谈到博物馆藏品时,认为:“藏品一词内涵非常广泛,博物馆藏品系博物馆收藏物的总称,它具有特殊的含义,不是任何实物都能成为博物馆藏品的,只有那种能够反映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该文谈到博物馆藏品时,使用了具有更广泛内容的“实物”来做博物馆藏品的基本属性,没有使用我国博物馆工作者常使用的“文物、标本”。[4]

此外,王宏钧先生编写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其中提到藏品时使用了“见证物”来代替“文物、标本”。这都是对博物馆藏品认识的深化与拓展,我们应当给以积极的肯定。不过,从上述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认识依然是在文物的框架之下,[5]“能够反映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实物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仍然与文物价值的限定如出一辙。

另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博物馆和文物归为一卷,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也就是编者认为文物和博物馆是具有同类特征的。把“实物、见证物”做为博物馆藏品的范畴无疑扩大了博物馆藏品的内涵,使得博物馆工作有了新的境域。但同样,“实物”也有自身的限制,把它做为博物馆藏品的范畴,对博物馆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制约。“实物”强调藏品的物质存在形态,但却有可能忽视了记载人类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非物质遗产”。

再者,“实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太过于宽泛,很难把握征集的标准,我们周边的物品很多,但不是都可以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有可能会依照自己的评价体系来判定“实物”是否值得收藏。那么,就会重新产生出一套价值体系来限定“实物”,这是否又回到了之前寻找“宝物”的模式。另外,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身条件的限制,是否可能会将本应重视、收藏的藏品而拒之门外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博物馆人员认真思考。

四、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博物馆的藏品

我们知道,博物馆藏品的范畴是随着社会对博物馆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博物馆自身功能、工作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什么是博物馆?人们对博物馆的性质、功能、目的等各个方面都曾进行了讨论。国际博协不断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调整,就是希望定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现在,人们早已不认为博物馆仅仅是一个特定物品的收藏所,它更是一个公益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保存、展现文化财富,它更要利用藏品,为社会发展服务。既要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够让人们认清自己从哪里来,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也要让人们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趋势。它还需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依靠藏品来了解自己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同样,我们的后代也需要借助我们的历史阶段来认识他们自己的社会发展阶段。

因而,那些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特点和性质的物品,我们应该给予它们藏品的待遇,以期让后人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来了解我们这一时代的历史。“为了明天而搜集今天”这一理念已被许多博物馆人所接受。

现如今的博物馆功能和工作目标、目的也不同于以前,博物馆不再只仅仅强调其收藏和科研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展示功能。展示、教育已然成为贯穿博物馆全局工作的重点。博物馆工作的目的、目标从“物”转向了“人”,“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博物馆奉行的准则。众多博物馆把增强观众吸引力作为其发展的目标,因而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就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否则,展览没有吸引力,其教育功能就不能发挥,更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要做到“三贴”,博物馆就不仅需要拥有“历史”意义的藏品,也要拥有具有“现实”意义的藏品。所以,博物馆的藏品应该把那些看似普通的物品纳入其视野,这些普通物品的背后同样拥有耐人寻味的故事,并且更容易与观众交流。比如,2021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很多博物馆举办了相关的展览,来展示我国72年来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如果博物馆能够从普通大众生活变化入手,搜集那些我们并不看重的,甚至是准备废弃的,却能反映特定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观念的物品来反映祖国7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那么这个展览应该会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在其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能够使得它们获得富有特征的形象。那么,它向观众讲述的“城市故事”就会更加精彩和权威。因而,众多城市博物馆理应拥有自身的魅力。

五、结语

综上,对藏品认识的变化,会影响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博物馆要适时调整藏品征集、定级的标准,要建立系统的藏品管理工作系统,要进一步发掘藏品内涵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同时,对博物馆藏品认识发展做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拓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路,对博物馆工作有所帮助。在目前新形势下,如何对博物馆藏品做一准确的定义,包括博物馆藏品的基本属性、构成、获得、身份确认、利用、与其它博物馆构成要素的关系等等,这是目前我们博物馆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着,这一能够引导、规范博物馆藏品工作的理论能在新时期文物博物馆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

猜你喜欢
实物藏品物品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称物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