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陈芸,陈文琪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22600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的慢性致残性疾病[1],症状包括幻觉、思绪混乱、行为紊乱或紧张、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2]。由于精神分裂症的难治性和危害性,被视为精神疾病领域的“癌症”[3]。患者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受损、自知力恢复差、人际关系障碍等临床特征[4]。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精神症状,但仅有58%有效率[5]。药物治疗需与心理社会的康复联合,否则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6]。治疗目标不能止步于药物对症状的简单控制,而应着眼于降低患者精神残疾,提高社会回归度[3,7]。精神康复是指运用现有的设施和手段,尽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社会功能[8]。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运用“固定式+”康复模式,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19~63岁,平均35.85±14.28岁;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19~65岁,平均36.33±15.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1)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的住院患者;(3)经评估病情已得到控制,可进行康复训练;(4)年龄18~65岁;(5)无严重躯体疾病、智力障碍及物质依赖史;(6)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康复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在正规服药的基础上,病区内开展简单的作业治疗和运动治疗,以绘画写字、做操跳舞、唱歌娱乐为主,无系统的康复治疗计划与措施,进行康复指导的护士不固定,康复时间随当日工作情况确定,由病区护士轮班进行。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固定式+”模式进行干预,周期12周。合理组合场地、人员、设备、项目,统筹排班,使康复活动既下沉到临床各病区,又能集中到精神康复中心进行系统训练。(1)康复地点:将精神康复中心和各病区康复治疗室作为康复活动的主要地点,康复中心每周安排4次开放日,其余时间康复师和康复护士在各病区康复治疗室开展进行康复活动,每日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2)康复人员:由康复中心专职康复治疗师4人和病区康复护士2人组成,康复治疗师每日有半天到病区与康复护士围绕当日活动主题与计划开展各项康复活动,另有半天由病区康复护士安排进行生物反馈、音乐治疗、森田疗法等康复项目。(3)康复项目:既有康复中心固定的治疗方法,如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又新增个性化项目,根据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在病区进行森田疗法、正念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4)康复设施:康复中心除运动康复器材外,新增器乐类器材,如鼓、碰铃、葫芦丝、响板等,丰富康复患者的业余生活。(5)总结提高:由党委书记分管康复工作,精神科业务院长任康复技术指导,设立康复管理组,制订相关职责、制度及管理标准。各病区及工娱疗康复中心每月制订康复训练安排表,做到月有计划、周有重点、日有安排。康复管理组人员每日巡查,加强康复规范化管理,确保康复患者能获得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
1.3 评价指标(1)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量表共有10个项目,总分≥2分为有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3]。(2)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量表共有3个子量表、30个条目,按0~4五级记分,总分除以3即为标准分,标准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3)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量表共5个项目,采用0、1、2、3、4、9六级评定法,0为正常,9为无法评定,1~4为由轻到重逐级评分,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4)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评定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自评工具,共有9项评级内容,按1~5级评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SDS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12周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2.2 SQL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Q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12周观察组SQL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QLS评分比较分
2.3 IPRO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IPR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12周观察组IPR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IPROS评分比较分
2.4 SCL-90评分比较干预后8周、12周观察组SCL-90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比较分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精神康复工作处在实践阶段,各地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加之医院自身条件及收治患者情况的差异,很难找出可复制模板可以套用,因此结合医院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康复流程尤为重要。我院在大力实施精神康复工作中探索出以场地、人员、项目、设施为核心的“固定式+”康复模式,康复场地由康复中心+各病区康复治疗室组成;康复工作人员由康复中心专职治疗师+各病区康复医生、护士组成;康复项目包括康复中心固定的康复项目和适合于个人病情的个性化项目;康复设施为康复中心固定康复设备+各病区个性化康复设施设备。结果显示,实施“固定式+”康复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SQLS、IPROS和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实施“固定式+”康复治疗促进了康复治疗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能明显改善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减轻精神症状,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在“固定式+”康复模式运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如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康复项目的开展、质量内涵的提升和精神康复学科的发展;相关政策的限制,制约了参与康复的人次和项目。因此,应努力加强精神康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拓展精神康复范围,深化康复内涵,提升康复质量和加强精神康复科研,同时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康复治疗广度与深度、普及与提高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