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锦昌 李成
(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卫生院 安溪362402;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州350004)
据报道,80%~90%接受胃镜检查患者患有慢性胃炎[1]。慢性胃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性多于女性。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以青年人发病居多。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病情迁延不愈,易复发[2]。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可能与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湿热”二字,也是西医所说的Hp 感染[3]。本研究探讨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96 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观察组男 30 例,女 18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年龄(48.42±5.10)岁;病程 3~15 个月,平均病程(4.42±0.53)个月。对照组男 31 例,女 17 例;年龄19~59 岁,平均年龄(47.96±4.89)岁;病程 3~14 个月,平均病程(4.56±0.6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中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属脾胃湿热型[5];年龄 18~60 岁;Hp检查阳性;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消化道溃疡或者消化道肿瘤患者;孕期或哺乳期女性;既往有消化道手术史患者;对研究药物过敏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三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 H20054926),l 粒 /次,1 次 /d;克拉霉素分散片(国药准字 H19990350),4 片 /次,1次 /d;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 H23020932),2 粒 /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方药组成:半夏12 g,黄芩12 g,干姜3 g,党参 30 g,黄连 10 g,大枣 9 g,炙甘草 5 g。1 剂 /d,煎2 次,每日3 次饭后服用。两组均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以及Hp 清除率。中医症状评分参考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2010 年苏州)[6]进行评价,包括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口臭口干、纳呆及渴不欲饮。每个症状评分:无(0 分),轻(3 分),中(5分),重(7 分),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并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Hp 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Hp 清除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 70.83%(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口臭口干、纳呆及渴不欲饮等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口臭口干、纳呆及渴不欲饮等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各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胃脘胀满 胃脘疼痛 胃脘灼热 口臭口干 纳呆 渴不欲饮观察组对照组48 4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49±0.77 1.57±0.40*#3.47±0.69 2.43±0.42*3.65±0.80 1.31±0.25*#3.63±0.75 2.35±0.46*2.05±0.37 0.33±0.04*#2.07±0.35 1.04±0.10*2.03±0.44 0.47±0.13*#2.06±0.47 1.15±0.32*3.61±0.75 1.42±0.48*#3.58±0.72 2.47±0.57*1.97±0.12 0.25±0.04*#1.99±0.15 1.04±0.11*
胃炎的定义为胃黏膜组织因各种原因发生炎症反应,且炎性细胞增加。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7]。目前已知Hp 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8]。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归结有[9]:素体痰湿内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肥甘、炙煿之品、醇酒厚味等物,或因劳倦,或郁怒、忧思之扰,以致脾不运化,胃失顺降,使痰湿内生为患,故见胸脘痞塞、满闷不舒。辨证分型拟定治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清热泄浊、和胃消痞[10]。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所治胃热肠寒,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清胃热,也有理中汤温肠寒。方中半夏为胃脘痛常用药,功专入脾胃,尤擅消痞和胃;黄芩、黄连能清胃火、燥湿坚阴;党参、甘草、大枣尤擅补脾之虚,助脾运化,中气即立,胃痛自消。半夏斡旋气机,党参、甘草、大枣则补而不滞。从中西医结合宏观来看,表现为胃脘痛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有水肿、充血、糜烂。黏膜水肿、充血、出血,为黄芩、黄连所主,其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看,抑制、清除Hp 的中药,首选黄连,黄芩也有很好的抑制、清除Hp 的作用[11]。党参、甘草、大枣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首选药物,效果可靠[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p 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口臭口干、纳呆及渴不欲饮等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联疗法联合中药半夏泻心汤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缩短Hp 根除的时间,提高根除率,并明显缓解症状。综上所述,中药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效果优于单纯三联疗法,但对于组方的加减以及其他中药组方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