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荣 许晨 董其娟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郑州450003)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近年来肥胖、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发病人群表现出明显年轻化趋势[1]。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慢性病,若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需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选择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是关键。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为二甲双胍等,但单药治疗效果有限。本研究通过完全随机试验,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效果,并分析联合给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就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150 例。纳入标准: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2 型糖尿病,符合WHO 诊断标准及《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合并有药物过敏史者,合并精神疾病或糖尿病并发症、肿瘤疾病者,无法配合研究、因个人原因中途脱落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50 例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5 例。其中对照组男39 例,女36 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62.85±5.01)岁;病程 9 个月~5 年,平均病程(32.57±4.39)个月。联合组男 41例,女34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3.36±6.27)岁;病程 9 个月 ~6 年,平均病程(33.86±5.10)个月。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糖尿病常规管理。对照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单药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0.5 g/次,2 次/d,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增加,最大服药量不超过每天2 g。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国药准字J20140095)治疗,口服100 mg/次,每日1 次。连续治疗1 个月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清晨空腹、餐后2 h 测量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 h PG),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低血糖、头痛等;1 年随访,统计2 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认知损伤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PBG、2 h PG 以及HbAlc 水平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表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组别 n FBG(mmol/L) 2 h PG(mmol/L) HbAlc(%)对照组联合组75 75 tP 7.18±1.72 5.32±0.56 6.36<0.05 16.38±4.09 9.26±2.64 9.95<0.05 9.23±1.64 5.92±1.20 11.74<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 VEGF、HIF-1α 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VEGF、HIF-1α 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VEGF、HIF-1α 水平对比(pg/ml,)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VEGF、HIF-1α 水平对比(pg/ml,)
HIF-1α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联合组组别 n VEGF治疗前 治疗后75 75 tP 421.57±89.04 422.18±92.64 0.83>0.05 306.48±17.64 190.36±14.63 13.26<0.05 37.28±3.02 36.92±4.63 0.27>0.05 28.01±4.25 17.32±3.65 8.65<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1 年,联合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患者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存在相关性[3]。糖尿病临床症状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高血糖症状为主。临床上针对2 型糖尿病的治疗以补充胰岛素、控制血糖为主。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综合管理,因此在药物选择上就要在考虑降糖效果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本研究中二甲双胍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能够在消化道内阻断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肝糖水平的输出[4],从而有效调节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现象。
本研究在血糖指标之外,还增设VEGF、HIF-1α的指标观测,其中VEGF 是一类有高靶向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提升血管通透性和细胞外基质变性等生理过程,且证实会参与癌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的发病及进展[5];HIF-1α 是高氧敏感度的亚基,在高血糖诱导的低氧状态下会有更高水平表达[6]。持续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危险状态,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降糖措施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不同药物治疗方法的随机对比试验,发现接受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的联合组患者有相对更低的 PBG、2 h PG、HbAlc、VEGF、HIF-1α 水平;1 年随访联合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磷酸西格列汀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肾功能调整剂量,有学者认为磷酸西格列汀存在一定肾脏毒性。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接受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2 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与未接受磷酸西格列汀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7]。但本研究中应用磷酸西格列汀的75例患者中,1 年随访并未发现糖尿病肾病病例,推断可能受到患者主观因素及随访时间不够长等原因影响。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扩大病例选取范围,延长随访时间,以提高研究准确性与临床参考性。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降糖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VEGF、HIF-1α 等细胞因子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并发症的控制也有一定裨益,安全可靠,具备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