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典故的生成与意义

2021-04-14 22:41王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语境意义

【摘要】典故之名,由来已久,多以文化性和历史性以及富含哲理,吸引着大众群体,如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抑或农工商贾牛走之辈,常将典故熟记于心、挂于嘴边,典故便由此不绝如缕、薪火相传。语典在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有的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有的内涵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但基本上还是延续并引申了原来语境的表义内容和字面形式,我们需要把它还原到历史的典源语境及现实运用的语境中来一探究竟。语典尽管生成在古代,但对于现今大到国家发展,小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都不容小觑。

【关键词】语典  生成  意义  语境

【中圖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15-02

一、语典的意蕴

何谓语典?语典就是有出处、有来历的词语和语句,这些词语和语句在历史典籍中出现,使得后代人得以在诗词歌赋里引经据典。典故分两种:一种是事典,另一种是语典。事典指的是从文献故事而来的典故。不少民众青睐事典,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但语典对我们现代生活和社会都具有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人民的社会、生活等领域更需要语典。当我们现代人写诗时,通篇若没有语典,充其量只能算作打油诗,诗歌的韵味便是等而下之。古人写诗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所用词语皆有出处和来历。但有的会直接标明出处,譬如子曰、诗云之类;有的则暗引语典,这类不太好识别,翻译不慎就会造成偏差,还会出现于义乖违的情况。因此对于语典生成语境的探寻尤为重要。

二、语典的生成

(一)内部语境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士》),语典来源于古代文献资料。中华文明上自伏羲远古圣哲,下至孔子追溯先贤遗训,其间积累数不胜数的语典。语典不需要长篇累牍,其辞约而旨丰。语典的生成不能脱离具体内部语境,即典源。语典与非语典词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语典与典源都有着不同紧密程度的联系。语典与典源的联系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字面形式,一种是表义内容。语典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包含了特定的表义内容,由典源语境的支撑而不依赖于新语境的相对独立的意义表达。有些论述性的典源所产生的语典,通过历史的沿用下来,基本还表示典源原义。屈原《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中提到“鬼雄”是鬼中雄杰的含义[1],而李清照沿用了它的典源之义,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自己披上战袍,驰骋沙场美好理想的外化。

有些语典经过后期的演变可能会有变化,但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典源中取义。“茅塞”源于《孟子·尽心下》:“今茅塞子之心也”[2],字面含义为用茅草堵塞,其在典源中是心路的堵塞,后来形容思想的堵塞,如现代成语有“茅塞顿开”。再比如“辽东鹤”[2],这个语典出自陶潜《搜神后记》,书中提到有位叫丁令威的人,在灵虚山修道,后来化为鹤归辽。从这个典源出发,“辽东鹤”可以表达物是人非之叹。还有表示久别归故里的含义,“丁鹤归来,徒有华表耳”[2],以及唐代杜甫将其引申为不忘故乡的人,“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2]。当然,在语义层面与典源没有联系的语典也有,因为最初这类语典在生成时,只是借用典源的形式,含义内容与典源基本没有关系,且这类语典数量非常少,但是语典在产生时就与典源在形式上没有联系的语典,就不可能有了。《乐府诗集》有一首《夜度娘》,是古乐府清商曲辞名,后来有人取其字面义,将其作为娼女的指称。这样,就与典源在表义上的联系微乎其微。

(二)外部语境

语典的生成除了与内部典源有联系外,还与外部的现实语境有很大关系。现实语境包括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社会环境等,这些都是语典生成的或隐或显的外部因素。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是语典产生的基础,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规范,极大地丰富语典内在和外在美。同时,让语典在说理功能的基础上具有抒情可能性。“折腰”这个语典字面意思为弯曲的腰,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锺离春》[3]。书中讲述钟离春长相丑陋、弯腰驼背,是个奇丑无比的女子。我国传统文化讲究礼义、地位等级之分,以及民族对长辈、上级等尊重的心理,慢慢形成“弯腰跪拜”的礼仪。钟离春的弯腰是对齐宣王的尊重,让齐宣王放下戒备心,同时也讽刺齐宣王身边“无正直之人”,尽是卑躬屈膝的小人。后来,“折腰”在《晋书·陶潜传》中“不为五斗米折腰”[2],抒发了对屈身事人的厌恶。李白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4]中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和高洁傲岸的追求自由个性的特点。“东山”出自《豳风》:“我徂东山,慆慆不归”[4],这句的“东山”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这首诗创作于周公东征的历史背景,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远征的士兵。“东山”既表达士兵远离家乡,更流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归来遥遥无期。上述内容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背景对语典产生重要影响的依据。

对任何民族来说,有关恋爱婚姻的习俗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宗法制度曾经非常发达的民族,有关婚恋文化抒情也很丰富,语典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动文君”“窥青锁”表示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北周庾信诗云:“一弦虽独韵,犹足动文君。”和明代许自昌《水浒传》:“窥青锁,鳏鱼渴凤无如我。”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反映情感文化,是词汇当中民族性很强的部分。“梧桐”“芭蕉”“秋雨”等这些语典都表达一种哀伤之情。其实,伤春悲秋是我国民族一种共同心理特征,再加上古代社会动荡不安,朝代不断更迭,不管是文人士子,还是黎民百姓,皆有忧愁心绪。而梧桐、芭蕉和秋雨又是活跃在秋天的事物,就这样它们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被频繁的引用,并形成固定的表义。

三、语典的意义

(一)当下的意义

语典尽管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但是具备当前的特质而具有当下的意义。央视推出《平语近人》节目,内容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过程中引用的语典作了精彩的整理。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有常,而利民之本”等语典,充分彰显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民为本的语典诞生于战国时期,古人的智慧总是熠熠生辉,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符合当下话语空间。语典不仅可以使语言韵味高雅、意味深邃、风格更厚重,而且还能构建我国的“语典”文化。从宏观角度看,当前国家的竞争力已经逐渐由经济、政治转为文化层面,语典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传递着经验教训的历史智慧,延续着深邃哲理的文化精髓。在新时期的语境下,语典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从微观角度看,语典的运用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经验,一个用语典表达的个体,是千万个声音的发声,带着无穷的力量和底气。语典还对个人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意义。语典具有隐晦含蓄的特质,使表达的事物更含蓄委婉,尤其是一些不能直言表达的场合更为适用,也为我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传播的意义

作为人类最有意义的构建活动,都是由传播来实现的。传播语典,超越时空界限,实现了今人与先贤对话,建立起现今与历史的联系,否则,我们整个语言体系会陷入一潭死水,没有歷史的基石,语典也不会流传至今,也不会更加生动形象。本身典源运用到某种修辞格,而且运用得比较巧妙高明,经过传播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典源诗句“绿叶成阴子满枝”[5],其中,“子”具有一字双关的作用,一方面指树木的果实或种子,另一方面指子女,延续至今“绿叶成阴”的语典也和双关有关,但是表义上有暗示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的内容。后人以此法为创作准则,使用某些词语、短语时,即使语典和典源无修辞关系,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把它和自己想要描写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修辞关系,在传播中语典会被赋予与典源更加一般或更加抽象的意义。《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的桃是桃花的意思,在传播发展中演变为逃跑的意思,二者利用谐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再比如,屈原《离骚》:“驾玉虬,乘凤车。”这里的“玉虬”与《易经》所谓的“依时乘驾六龙,统御上下四方”的意义相同,即传说中的虬龙。宋代朱熹《新笋》:“下有万玉虬”,直接把玉虬比喻竹鞭。典源讲述有它自己的时间、处所、人物和情节等因素,毕竟与作者要论述的具体问题或要描述的具体景物不能完全相等。传播为语典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后代人摸索出语言体系的创作规律。

四、结语

语典生成在两种语境:一种在典源的话语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语典不断被重构,但基本上还是延续并引申了原来典源的表义内容。有些语典虽与典源表义内容无关,但与典源的字面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种是现实的话语空间,语典会受到外部文化、民族心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语典的生成,不仅是历史悠久的表征,也是文化繁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周梅森.国殇[M].上海:文化发展出版社,2020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涛.列女传译注[M].人民出版社,2017

[4]符怀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珍(1972年-),女,山西万荣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境意义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有意义和无意义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诗里有你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