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仁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也是营商的主体。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应勇书记指示精神,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六条措施”,将“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和“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作为两个重要抓手,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以人才第一资源应对疫情影响、助推疫后重振。
自2020年7月份启动以来,省级共选派239名“科技副总”和501名院士专家,带动全省各级2000余名科技人才下沉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632项;达成校企校所合作项目协议425项,实现成交额2.25亿元;为企业培训9582人次,引进人才427人;推动723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264项已经取得转化成果,共建、协议筹建100多个创新平台。
精心谋划,应企业之所急
帮助更多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是疫后重振的当务之急,也是人才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行动。省人才办大力弘扬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精神,精心谋划“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和“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把专家人才及时送到企业身边,把湖北丰富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企业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省委副书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瑞连同志亲自审定两项活动实施方案,参加活动启动仪式并为专家人才送行。省委组织部发挥牵头抓总职能,统筹协调省经信厅、省人社厅等部门,明确责任、成立专班、细化方案、建立机制,做到重要节点及时沟通、重要情况及时碰头、重要事项会商决定,先后召开5次协调会,用不到1个月时间,完成首批人才选派工作。全省各地迅速行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人才资源加速向企业一线流动,将“搭把手、拉一把”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黄石市通过选派企业科技副总、金融副总、人力资源副总5类70人,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其做法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推介。
精准选派,供企业之所需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帮助企业发展,用人单位有最真切的感受。省人才办围绕“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给什么”,精准选派,充分發挥专业优势,找准企业痛点、堵点,专家人才将企业所需所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开展调研,针对企业转型难点和技术升级痛点,结合“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隐形冠军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挖企业需求1700余项。
通过线上指导、现场诊断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632项,另有700多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副总”、武汉大学副教授高洵带领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攻克无人驾驶路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无人驾驶项目落地运营。“科技副总”、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兰希园帮助湖北华宁防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工业烟气脱硫环保设备技术问题,突破12项难题并形成专利,为企业净增利润1000余万元,技术成果获省级奖励。“企业行”专家、三峡大学教授李德江帮助湖北万锦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产品阻燃性低、耐寒性差难题,预计每年可增产5000万元。
将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指导开展报名、推荐和遴选工作。为239家企业匹配239名“科技副总”,为534家企业选派了501名院士专家,特别是省级专班主动沟通协调,为100家企业“点单式”争取到心仪的专家人才。
精细保障,尽人才之所能
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展现才能、体现价值,精细化的保障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关键。省人才办坚持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创造环境,防止“一派了之”,力求才尽其用。完善政策。省级按“科技副总”每人5万元、“企业行”院士专家每人5000元标准给予保障。宜昌市比照省级标准1:1进行配套。明确选派人才促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技术合同标额的一定比例享受地方资助;为地方引进或举荐的紧缺人才可申领地方奖励;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人才服务期间工作业绩作为晋职、晋级、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加强管理。指导主管部门做好承接工作,确保“科技副总”每月服务不少于7天,“企业行”院士专家半年内服务不少于3次,每去一次帮助企业解决1至2个具体问题。指导派出单位主动将先进技术、好的项目、优秀团队向人才服务倾斜,做到“一人选派、团队支持、全体有责”。做优服务。指导各地建立微信群或QQ群,配备联络专员,确保专家有呼必应。襄阳市安排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恩施州向专家发放《惠企政策摘要》;黄石市在部分企业成立专家工作室,支持人才自主组建技术团队。
通过精确指导,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为企业发展搭建桥梁。专家人才依托资源优势和派出单位科技实力,广泛搭建合作桥梁,促进校企校所合作,达成项目协议425项,实现成交额2.25亿元。在“科技副总”、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任永申指导下,湖北长江制药有限公司与专家团队达成2000万元协议,开展葛厚石苓胶囊联合研发。“企业行”专家、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与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甾体激素中间体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合作,可形成100吨双降醇年产能力,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
专家人才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授课、操作示范等方式,协助企业搞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留下一批“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不断提升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武汉开发区在选派专家引导下,邀请刘经南院士成立工作站,并与刘永才等院士专家共建1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技术攻关。“企业行”专家、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巴元明,积极促成“清肺达源颗粒”技术转让,协调医院与劲牌持正堂药业公司共同开展新药临床研究,积极引入市场资本,争取省级项目、集聚社会资源,有效推动成果转化。
精准选派、精确指导、精细保障,湖北大力涵养人才生态,引导人才向基层和产业一线流动,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切实把“惟楚有才”的美誉,转化为“楚才兴鄂”的强大动能,为湖北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