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抗敌

2021-04-13 02:17
党员生活·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游击边区游击队

“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哪怕白軍再围剿,红军越打越坚强。”这首流传甚广的游击队员之歌创作于湖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它真实地反映了1934年秋到1937年7月,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湖北地区新老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鄂豫皖边区,红二十五军西越平汉铁路实行战略转移后,留在大别山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高敬亭领导下,于1935年2月合编重建为红二十八军,共1000余人。在老根据地大部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红二十八军坚持与敌斗争,创建了新的游击根据地。

在湘鄂赣边区,留下的红军经过转战和发展,于1934年11月在通山冷水坪正式恢复红十六师建制,重建了主力红军,开创了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在鄂豫陕边地区,红二十五军向陕甘转移后,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郑位三、陈先瑞等人成立了中共鄂陕特委,将根据地内的游击武装合编组建为红军第七十四师,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这些苏区主力红军的重新崛起,震惊了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消灭红军和游击队,国民党反动当局先以重兵攻占各根据地城镇要点,随即以大量的正规军和保安队长期持续地进行“清剿”。在“清剿”中,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策,以碉堡围困、经济封锁、搜山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手段,企图彻底消灭游击区内的红军游击队和共产党组织。

在被敌人包围,又与上级失去联系、缺乏援助的情况下,各地红军和游击队都相继转入分散的游击战争中。为了对付敌人搜山,红军和游击队员往往一连几个月住在山林岩洞里,吃野菜树皮,甚至观音土。尽管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各红军游击队以无比顽强的斗争精神,紧密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拥护,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武装革命的红旗顽强地在老苏区上空飘扬。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他们才结束游击活动,转入新的革命斗争。

湖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仅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而且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当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鄂豫皖边游击区保存的正规红军、地方武装有1800余人,湘鄂赣边游击区保存的学员干部有900余人,鄂豫陕边游击区保存的红军游击队有600余人。这些保存下来的力量,成为湖北日后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的骨干和基础。

红色印记:

红二十八军在湖北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2月,鄂东北红军独立团与皖西红218团在太湖凉亭坳会合,组建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任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1936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边区的“清剿”,红二十八军化整为零,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通过分散活动,使游击战争的重点由山区移向平原,遍及三省边区45县,拓展了党和红军的生存空间与回旋范围,发展了基层便衣队。

猜你喜欢
游击边区游击队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指挥员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