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魏茂才,陈 鹏,杨 坤,朱 祥,蒋逢春
(郑州轻工业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到高校考察指导、与师生座谈交流,特别是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教育部于2019年颁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底色,一流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体现[1]。因此,在建设一流课程中,我们不能分隔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指导意义,才能建设好一流课程[2]。接下来,我们将从我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几个实例出发,论证课程思政对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勤奋务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物理实验”是我校开设的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自1977年建校以来,“物理实验”课程已开设40余年,经过多年建设,该课程逐步成长,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2年,我校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物理实验”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自2017年开始,课程开始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018年,“物理实验及仿真”被评为河南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2019年,“物理实验”被评为河南省一流课程;2020年5月,“物理实验及仿真”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10月,“物理实验及仿真”课程被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自1979年建课以来,我校的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工作就从未停止过,然而,前些年的建设效果一直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掌握不够及时,甚至教学偏重于“教”而弱化了“学”。之前的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丰富实验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上。课堂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考核环节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要评价参考,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而且,很少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也无从知道他们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造成学生应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律能力差等问题。即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花费了大量精力,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尤其他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校物理实验教学团队通过视频直播、报纸以及讨论等方式,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我们从讲话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不是走偏了?我们仅仅关注课程内容的改革,打造一个漂亮的课程,但是如果这个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实用价值,他们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那这样的课程有什么用呢?课程怎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并得以发展呢?从这时起,课程团队才重新思考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思想,在教学设计上严格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同时参考其他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1,2],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包括:翻转课堂的实践[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4,5],以及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6]等,以上教学改革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进行,符合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擅长网络学习的年龄特点,因此物理实验及仿真课程的点击学习量连续三年位居我校课程榜首,并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一流本科课程。
物理实验课程思政对物理实验一流课程的促进作用直观表现在思政元素的引入激活了物理实验课堂、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为什么我校物理实验在融入思政元素后能够起到这么好的效果?这要从修读物理实验的学生基础讲起。物理实验是我校开设的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修读该课程的都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基础薄弱、文艺鉴赏能力不足等特点。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为了应对高考,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历史、文艺等题材的作品。但是并不表示学生们对这方面知识没有需求,相反,他们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美学鉴赏等内容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了一系列的“物理与美学”“物理与诗歌”以及“音乐中的物理”[7]等课程,都受到了广大理工科学子的热烈欢迎。同时,课程团队在物理实验项目的实验背景、实验原理讲解以及实验拓展等环节,润物无声地引入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美学鉴赏、文化自信以及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自然、恰当的通过思政教育把科学素养、道德品质等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得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产生了非常好的正面影响。
下面是我们实验项目中引入思政元素的几个实例,供各位同仁参考。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背景介绍中引入迈克尔逊-莫雷利用这种干涉仪完成了“以太”漂移实验。通过这一巧妙的实验,得到了“以太”不存在的结论,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耳逊和莫雷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出现不符合预期效果的结果并不可怕,不加思考就隐藏才可怕,正视错误,认真分析,是科学研究乃至做人做事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另外,通过介绍迈克尔逊历经多次失败终于研制成功干涉仪的事迹,歌颂他为探明真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科学家精神。在讲解声速测量实验时,我们引入声波的利用之一——声波武器。声波武器包括次声武器、噪声武器和超声武器。以次声波武器为例,次声波的频率和人体器官振动频率相近,可以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目前声波武器已在国际战场上崭露头角。在讲解电子和场实验时,可以介绍“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以及托克马克装置。托克马克环流器是一个由环形封闭磁场组成的“磁笼”,等离子体被约束在这“磁笼”中,并形成环状。该技术通过磁力效应的精准控制,可使等离子体燃料悬浮在空中,从而获得达到2亿度的温度,被称为“人造太阳”。将这些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及时的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于习总书记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
最后,在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过程中给大家几点建议。首先,在思政元素的选取上要突出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例如,引入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可以提升课程创新性;抛出社会热点和学术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思辨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和理论,提高课程挑战度。另外,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课程思政实现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与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丰富内容有机融合。切不可为了思政而思政,生硬牵强的“拽入”思政元素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课程思政在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阐明了二者本质上的统一性。各位同仁在课程建设中一定要把思政教育元素融进课程中,并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如此才可以早日挤干“水课”水分,打造“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