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仙,古安琪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2.江苏警官学院 侦查系,江苏 南京 2118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1)详见习近平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贺信,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1/c1024-24704932.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有85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即每100个人中间至少有6个是残疾人[1]。按照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数推算,我国残疾人每年要增加约200万人,2020年以后将以每年250万人的速度增加[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8〕7号)》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提出要“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公共服务既是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手段,也是其脱贫、就业、融合发展的前提。由于残疾人口自身的差异性,其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残疾人公共产品和服务与残疾人差异化需求对接不够精准会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或者供需错位,而坚持需求导向可以破解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的困境[3]。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目标定位应由“国家本位”转向 “需要本位”[4],因此,精准识别残疾人需求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残疾人政策和提供服务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精准确定服务措施以帮扶各级各类残疾人,需精准掌握该群体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或者满足程度如何等。部分学者对残疾人需求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究,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梳理发现,目前该主题的学术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综合研究较少。因此,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残疾人需求进行综合文献研究,从定量角度分析研判目前中国大陆残疾人需求的基本研究特点,掌握学术界对于我国残疾人需求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不仅可以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升残疾人服务供给水平和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残疾人需求研究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为保证论文的权威性、代表性,进一步选取了CNKI中的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作为样本选取范围,并以“残疾人需求”为主题,不限发表时间进行文献检索。(2)中国知网(CNKI)期刊的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30日。剔除会议综述、书评访谈等非研究性论文后,共筛选出332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文献样本。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以文献特征为基础,运用概率规律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3年开发的一种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目前经过数个版本的更新优化后,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5]。本文采用Citespace5.7.R1版本,对时区选择、阈值选择、剪枝选择、最小生成树等功能参数进行设置,形成知识图谱,并依据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对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进行评估,通过适当调整参数设置,进行多次绘制,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图谱绘制结果,从而系统地对残疾人需求研究领域的时区分布、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内容等展开分析。
选取“残疾人”“需求”两个词共同为检索词,不限时间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1988—2020年全部期刊发文总数为1282篇,其中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为332篇,占比25.90%。选取“残疾人”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检索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3644篇。选取“需求”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的精确检索,检索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发文总数107050篇。从主题检索结果可见以“残疾人”“需求”两个词同时作为检索词检索的文献只占以“残疾人”为检索词检索文献的7.79%,占以“需求”为检索词检索文献的0.27%(见表1)。可见残疾人需求研究是今后须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技术开展研究的领域。
表1 残疾人需求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的时序特征可以反映该主题研究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发展速度和学者们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残疾人需求研究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后波动较大。其中,两个拐点分别是2009年和2014年,核心文章数量分别是31篇和36篇。有关残疾人需求的研究主题虽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研究热度和研究的时间节点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形势相关,该领域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残疾人需求相关研究起步阶段(1992—2007年)。1987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掌握了残疾人数量、结构和发展状况等基本数据;1988年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后地方各级残联组织机构开始建立,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1992年有关残疾人需求研究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但1992—2003年期间每年发文量偏低,2005—2007年发文数量开始有所增加。
第二阶段是残疾人需求研究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4年)。此阶段残疾人需求研究得到重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密切相关。该文件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年第一个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社团——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成立,《残疾人研究》创刊,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在残疾人研究领域展开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残疾人事业政策和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提供智力支持。该阶段有关残疾人需求发文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2014年核心期刊发文量达到顶峰(36篇)。
第三阶段是残疾人需求相关研究调整回落阶段(2015—2019年)。“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加强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背景下,自2015年首次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后,中残联每年开展动态更新调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已经掌握2015—2019年专项调查数据。本应该有更多研究者开发专项调查数据展开残疾人需求研究,为“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撑,但2015年以后相关发文量相较2014年明显下降,近5年每年发文量在14~22篇之间波动,可见高校、科研机构与残疾人事业主管部门结合并不紧密,没有及时充分地开发应用相关数据展开研究(见图1)。
图1 残疾人需求研究相关文献数量时序分析图
对文献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分析发现,就论文作者而言,发文数量前5位的作者分别为邱卓英(16篇)、李欣(14篇)、宋宝安(7篇)、鲁心灵(7篇)、陈迪(7篇)(见图2),这5位作者来自北京同一个团队,聚焦残疾人康复需求研究。就文献被引量而言,有关残疾人需求研究的单篇文章被引次数达到100次以上的研究者有5人,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郑功成(489次)、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247次)、南京大学的赵行良(125次)、西北大学的许琳(120次)、中国人民大学的孙树菡(113次)。从排名前十的高被引作者所在区域可见,他们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在高被引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康复、就业、高等教育和养老服务需求等内容(见表2)。
图2 作者发文数量分布
表2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前十位高被引作者
在团队力量与合作方面,Citespace软件对作者与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现,目前残疾人需求研究领域已经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和社区医院合作形成的三个比较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其他如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3)华北煤炭医学院于2015年改名华北理工大学。等的研究团队都以本校研究成员为主(见图3)。这说明整体上残疾人需求的跨机构研究网络还不够成熟,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之间的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图3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作者和机构的共现图
学科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成果的所属领域。从期刊网上学科的整体分布来看,残疾人需求研究学科分布广泛,已经涵盖社会、教育、临床医学、体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图书情报档案、公共管理、法学、劳动经济、护理、政治、建筑科学、新闻传播、交通运输、哲学、农业经济、国民经济、工商管理、语言、环境、地理等众多学科。残疾人需求研究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但学科分布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状态。图4呈现了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发文数量排名第1位的是社会学(154篇),接下来依次是教育学(45篇)、临床医学(44篇)、体育(26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5篇)、图书情报档案(14篇)、公共管理(13篇)、法学(12篇)、劳动经济(12篇),而其他学科的论文还比较少(共计37篇)。残疾人需求表面是医学健康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同时是经济问题、管理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教育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涉及的领域众多,这就需要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研究力度,采用多学科、多视角的方式对残疾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图4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通过对文献来源期刊的分析,可以找出残疾人需求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的核心期刊,进而了解该主题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对发文期刊来源进行分析发现,332篇核心期刊文章分布在146个期刊上,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见图5。在残疾人需求研究方面,发文量前三的期刊分别是《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特殊教育》《残疾人研究》,可见残疾人康复需求和残疾人教育需求在我国受到更多关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年刊发第一篇中国残疾人用品用具需求议题的研究论文[6],2012年该刊成为北大核心期刊后残疾人研究方面的论文共发文33篇,年均4.13篇,研究内容主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理论、辅助器具、康复训练、社区康复服务等。《中国特殊教育》于2001年刊发第一篇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需求议题的研究论文[7],而后至2015年共发残疾人研究方面的论文21篇,其中11篇聚焦残疾人高等教育需求,此外,残疾人初中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得到关注。《残疾人研究》2011年创刊时就刊发了一组4篇残疾人康复需求研究文献,2017年进入CSSCI期刊扩展版后共发相关论文17篇,残疾人社会保障、托养、就业、扶贫、康复、无障碍需求等诸多议题都被关注。
图5 残疾人需求研究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来源期刊
关键词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通过提取文献的关键词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本研究领域内的高频关键词分布,揭示已有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332篇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就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而言,关键词“残疾人”“农村残疾人”“老年残疾人”“肢体残疾人”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9次、15次、5次、5次,一共144次。“康复需求”“康复服务”“社会保障”等关键词出现频次高,分别达到26次、16次、13次,均代表了残疾人需求研究的热点话题。就所有关键词的紧密度而言,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残疾人”,中心性为0.38,基本上与其他关键词都有共现关系。另外,康复(0.18)、弱势群体(0.16)、社会保障(0.14)等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也比较紧密(见表3)。
表3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本文采用关键词聚类方法进一步分析研究热点的内在结构,参数设置如下:Years Per Slice=1,Node Types=Keyword,TopN=50,Minimum Spanning Tree,进而绘制出关键词的聚类可视化图谱(见图6)。其中,Q=0.912(>0.3),S=0.5265(>0.5),说明此聚类视图是显著且合理的。聚类分别是: 0残疾人、1信息保障、2康复、3康复需求、4服务、5农村残疾人、6人口结构、7社区康复、8融合、9残疾人高等教育、10养老服务、11网络建设、12康复工程。
图6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可视图
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残疾人需求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需求。分散在各聚类中的关键词“社会保障”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残疾人需求研究的热点。早在1995年赵行良就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和问题展开了初步的讨论[8];2006许琳研究团队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及社会支持展开专项研究[9];2008年郑功成领衔的研究团队发表一组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残疾人社会保障严重缺失,提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应有的定位、制度设计和发展路径等[10]。后学术界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11]、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机制[12]、中国重度残疾人护理保障制度发展方向[13]和精神残疾群体社会保障[14]。
(2)康复需求。康复能减轻残疾人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自卑,帮助其恢复和补偿受损功能。伴随残疾人康复意识增强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水平提高,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更为迫切。聚类2、3、7、12为康复、康复需求、社区康复和康复工程,都与康复需求相关,康复需求研究同社会保障需求一样始终是残疾人需求研究的热点。残疾人康复需求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肢体残疾人的社区康复[15]和辅助器具需求[16]。基于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和年度全国残疾人小康状况监测数据,孙树菡、邱卓英等对残疾人康复需求主要内容、不同类别和不同等级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差异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17-20],这些研究为我国各地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教育需求。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发展主要定位在保障基础教育,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21],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进而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生活水平。聚类9残疾人高等教育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需求成为残疾人需求研究热点,残疾人迫切需要提升教育水平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谋求更好的发展。2000年发表在《教育研究》的《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描述了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面临的主要困境[22]。曲学利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才能不断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7]。黄伟提出我国需调整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等,以使残疾人均等地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机会[23]。
(4)公共服务需求。聚类4服务和聚类10养老服务以及分散在各聚类中关键词“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体育服务”“药学服务”“托养服务”等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残疾人需求研究的热点。残疾人对各专项公共服务的需求都较迫切[24],其中1996年开始受到关注的残疾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25]至今还是研究的热点,而且目前残疾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了[26]。在养老服务方面,许琳等基于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特殊需求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把残障老人作为服务重点人群[27]。在就业服务方面,针对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和残疾人的就业服务需求[28],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也得到关注[29]。近年来,残疾人体育服务逐渐显示热度,有从权利视角下开展的残疾人体育服务需求研究[30],也有从公共供求理论视域开展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31]。此外,药学服务需求[32]和差异化的托养服务需求[33]研究文献也不断涌现。
(5)信息保障需求。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较迟,在信息无障碍方面给予残疾人的支持不到位是客观现实[34]。聚类9信息保障和聚类11网络建设中关键词“盲人”“无障碍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权”“信息”表明,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残疾人如何无障碍获取图书信息、互联网信息、居民社区服务信息成为残疾人需求的又一研究热点。其中,盲人的信息保障需求最为迫切,盲人信息获取存在障碍的问题需要破解[35],聋人、老年残疾人无障碍信息获取的客观需求应该得到重视和满足[36]。盲人和聋人拥有文字提示(如字幕)、盲文、手语、语音等信息交流服务无障碍权、电子和信息技术无障碍权、网络无障碍权[37]。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需基于盲人、聋人等残疾人信息内容需求、信息服务选择和无障碍支持等开展针对性服务[38]。
突变性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可以反映残疾人需求在不同时段的变迁。通过突变词分析能够发现残疾人需求研究在不同时段的侧重点,故本文绘制出突变率前14位的关键词图谱。图中红色部分为关键词突变时段,“开始”“结束”分别表示关键词突变的起始年份。
通过分析突变词图谱发现,我国残疾人需求研究趋势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见图7)。第一阶段为1992年至2009年。如前文所述,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发展残疾人事业处于起始阶段,分析残疾人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该时期研究的主要议题,因此,这一时期关键词以“残疾人事业”“对策”等为主。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6年。该时期我国开始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其中农村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社区康复、医疗康复、辅助器具等需求得到关注,这一时期关键词以“社会保障”“需求”“残疾人”“农村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等为主。第三阶段为2017年至今。自2015年开展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专项调查以来,各项服务需求如康复、教育、托养、家庭无障碍改造等理应得到学界的关注。但这一阶段的研究仅集中在康复服务、康复需求、残疾调查三个方面,相比前面一阶段,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议题都呈现下降趋势,与残疾人事业发展趋势不相匹配。
图7 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突变性关键词图谱(强度前14项)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残疾人需求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残疾人需求研究的学科视角、研究层次、研究内容与研究热点等,并对残疾人需求的研究格局和研究特征进行研判。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需求研究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调整回落三个发展阶段,残疾人需求被多学科共同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已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康复需求、教育需求、公共服务需求和信息保障需求等领域,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残疾人各需求议题研究力量很不平衡,残疾人就业、精神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服务需求等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二是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残疾人需求研究团队少,研究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学科交叉研究、与行业专家协同研究少;三是残疾人需求研究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对残疾人需求变化趋势关注不够;四是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残疾人群体之间需求研究不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9]。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实质在于缺少对公众基本公共服务真实需求的识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满足公众真实需求的精准供给[40],因此,提供适配性和精准化的残疾人政策与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强残疾人需求研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对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提出新的需求。我们要加强对新时期残疾人无障碍出行和信息获取需求、平等接受教育和实现就业需求、法律维权服务需求等领域的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特别要关注灾害和应急状况下残疾人在信息接收和交流、获得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需重视研究团队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还要加强与各级残疾联合会等残疾人事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使研究接地气的同时能够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贴合残疾人的需求,增强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残疾人需求关涉很多深层次问题,涉及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残疾人需求定量研究以调查分析居多,经验研究居多,而定性研究较弱,理论创新不足。相比全部残疾人需求研究期刊文献,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较少,而且目前残疾服务需求内涵在不同的实证研究文献中的界定也各不相同,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理论共识,可见残疾人需求研究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深度不够。残疾人需求研究要由“多学科”向“跨学科”演进和转型,寻求方法论突破,进一步丰富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不断加强对残疾人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需求内涵和外延的前瞻性研究。
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残疾人群体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残疾人服务资源不均衡,各地残疾人服务政策与制度设计需考虑本地服务资源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残疾人需求研究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湖北、重庆等中部地区残疾人需求研究文献占比较低;贵州、青海等西部省份残疾人需求研究十分薄弱。不同的时间空间场域内,残疾人需求也不相同,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残疾人结构分布不同,因此各省特别是中西部省份高校、残联及研究机构需充分利用专项调查数据,开展本地区残疾人具体需求研究,根据所在省域残疾人口的实际情况,对残疾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清晰判断,为地方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人服务政策提供支撑。
残疾人口内部结构差异十分明显,不同户籍、残疾类别、残疾等级、性别、年龄阶段的残疾人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就残疾类别、性别等来说,目前肢体残疾人、老年残疾人需求研究的关注度较高,而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女性残疾人、多重残疾人等需求研究较弱。就城乡残疾人数量比重来看,农村残疾人远远多于城镇残疾人,但目前研究较多集中于城镇残疾人的需求,对农村残疾人的需求研究不多且缺乏深度考察。我国农村残疾人往往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社会转型期农村残疾人的规模、需求类型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问题需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此外,作为残疾人保障主体的家庭,残疾人家庭状况对残疾人的发展影响最大,残疾人家庭需求研究需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基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本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本研究范围仅局限于中国知网上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中文以外的期刊文献研究成果均未被纳入研究范围,中文撰写的残疾人需求相关著作、学位论文等也未囊括在内,因此残疾人需求研究内容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本研究在主题检索词的选择上只选择“残疾人需求”,导致“残障人士、残疾儿童、残疾患者”需求研究文献不一定在样本框内,可能影响所分析内容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