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2021-04-13 23:42:26林肖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林肖坛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初中三个年级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意义及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161-02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初中三个年级进行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一共发出40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368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分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意义及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1.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最为浓厚

在“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的调查上,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44.72%,接近一半,而49.59%的学生也表示比较感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极少,仅占5.15%,而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为零。而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56.64%的学生选择传统艺术,21.95%的学生选择传统节日,16.53%的学生选择传统思想。可见,被调查的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最为浓厚。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

调查“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吗?”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比例达到84.55%,14.91%認为比较有价值,认为“没什么价值”和“完全没价值”的比例极少。

(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1.学生日常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答案统计得出,59.08%的学生回答“能感受到”,30.35%的学生“感受明显”,大部分同学能关注并且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被问到“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78.59%的学生认为“形式不同”,63.69%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同”,56.1%的学生认为“价值内核不同”,还有15.99%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调查结果显示,87.53%的学生认为“价值内核不同”,76.96%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同”,69.11%的学生认为“形式不同”。这说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文化的区别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区别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并且从各方面的占比来看,他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存在着较大方面的不同,初步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调查“你是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47.97%的学生“能感受到”,30.35%的学生“感受明显”,这意味着,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比较明显。85.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通过观赏材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1.2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讲授教材”,53.12%认为通过“组织讨论”的方式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20.33%的学生认为自己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其他方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而对“你比较喜欢老师通过什么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得出,86.99%的学生喜欢教师采用观赏材料的方式,这一点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符合,虽然仍有44.99%的学生希望通过“讲授教材”的方式,但较多的学生希望通过“组织讨论”的方式。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块

81.57%的学生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渗透,77.78%的学生认为国情教育可以渗透,55.01%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可以渗透,34.42%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能渗透。由此可见,学生的意见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个版块都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国家的意义学生普遍认可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自身成长有意义,91.33%的学生认为可以增长见识,79.13%的学生认为可以促进学习,81.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自己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意义。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国家的意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达到95.39%,“有利于宣传中华文化”的占88.08%,“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占86.72%,剩下的24.66%的学生选择其他意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尤其是传统美德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生文化素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另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学生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一味地崇洋媚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二)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释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点,提升了对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妙趣横生,提高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促使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新编《道德与法治》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追寻新教材的改革方向,认真研究本课题,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只有教师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才能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不断充电学习中,锻炼自身能力。

(四)丰富教学内容,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教师一方面对教材原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解读,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注重寻找与教材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补充并整合教材内容,找到其与教学的结合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架起两者的桥梁,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从枯燥无味走向生动有趣,通过引经据典,深入透彻挖掘课本知识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

(一)坚持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中涵养品德,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坚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程的基本定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对照课程标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灵活嵌入教学。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选取哪些内容嵌入教学呢?要把握教学依照课标的原则,要结合核心大概念和主干知识来精心挑选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合适的方式。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用于教学和考查各类知识点,即虽然不直接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情境的形式用于考查别的知识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教学中。

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应该把握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如名言、格言的形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学生倍感亲切。还有以新闻热点如有关文化的热门电视节目、党史学习活动为背景,以及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也是学生熟悉并且热爱的方式。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所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学生通过剖析管鲍之交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友谊的典故,了解友谊的特质,感受友谊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要聚焦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思维品质。

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创设要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形式要灵活、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进阶式学习,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鲁学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朱传玉.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9):117-118

[3]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1(23):127-128

作者简介:

林肖壇,广州市铁一中学初中政治教师和初三年级组长、初中政治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