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净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有的,可以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以及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的内容入手,即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研究认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即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135-02
一、利用实物,高效培养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简单来说就是剥开事物的物理属性,所得到的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数学抽象”包括了较多的内容,包括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形关系中的抽象数学概念等。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事物的背景入手,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并用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从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况来说,教授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如图形、几何、推理等,均需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无疑是困难的。教师只有将学生从客观的事物中抽离出来,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情况来分析,教师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教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时,教师需提前准备圆形的实物,如车轮、瓶盖、圆形饼干等生活中的实物,太阳、圆月等我们常见的美景。在教学中以这些实物为引导,让学生对圆的知识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抽象概念更加容易。一次的引导学生未必会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教师持续改变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数学抽象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化繁為简,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思维”大多需要从事物以及命题的层面出发,根据具体的规律来推导出其他命题的规律,具体来说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即从特殊的规律向一般规律进行推理,主要的推理方式就是类比、归纳,另一种就是从一般的规律向特殊规律进行推理,主要的推理方式就是演绎。逻辑性是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从低年级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逐步地实现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知识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需要根据应用题中的一般规律,推理出计算的方式,找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解答,得出最终的答案。教师还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将应用题知识展示出来,化繁为简,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很多种关于“行程”的应用题,计算的公式为“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包括行程过程中的位置问题、相遇问题等。如“一辆客车从A地向B地行驶,另一辆货车也从A地向B地行驶,当货车行驶180千米时,客车行驶了全程的号,当客车到B地时,货车行驶了全程的日,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如果直接让学生解答,很多学生无法有效梳理数量关系。在教学时,教师就可用“路程图”将应用题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进而推理出正确的运算公式,得出答案。
三、问题引导,培养数学的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主要就是针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的表达,需要学会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模型进行建构,最后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素养。数学建模素养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教师从实际的情景出发,以数学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最后解决问题得出最终的结论,并将这种解决的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建模是核心的内容之一。小学阶段的数学建模教学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模型。这种教学方式既贴合了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还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素养。
例如在教授“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某家庭一个月的生活支出扇形统计图以及总支出中各项支出占据的百分比,如食品支出35%、服装支出15%、娱乐支出36%等,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占比最高和最低的生活支出分别是哪两项?食品支出与服装支出相比多出多少元?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尝试绘制此家庭这一个月各项支出的扇形图,学生在绘制扇形图的过程中便可以在图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四、动手实践,锻炼直观想象能力
从字面上来说“直观想象”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直观想象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几何直观和空间现象,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不出现“直观想象”这个词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即“直观”和“想象”,将小学生应该发展的素养传授给学生,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在高年级时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将“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
例如《图形与几何》知识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几何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实际物体的形状进行描述,并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只对几何图形的案例进行了描述,指出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是直观图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几何图片进行观察。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的长方体变成其他的图形,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观看,并思考展开长方体后有什么规律。然后开展“折一折”的游戏,让学生自己折叠长方体,实际动手操作去验证,这样的教学措施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样,在认识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图形时,教师也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之间的转换,进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五、掌握运算定律,发展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运算”素养的发现需要在明确运算对象的基础上,利用运算的法则,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运算素养包括学生对法则的掌握能力、运算的思路、方法以及程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进行培养,也需从小入手。实际上,小学生大部分都对“运算”知识都有所了解,接触的运算知识较多,很多小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加减法知识,学生运算素养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运算的速度快,准确率高,还需表现在运算方法的选择和对算理的理解程度。在运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乘法口决,百以内加减法也必须熟悉掌握,这样进行后续的混合运算也会更加容易,对于法则的理解也会更简单。
例如在运算“267-103-64”时,很多学生会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267-103-64=267-(103-64)”导致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减法性质的了解不透彻。这个算式涉及到了连续减法的性质“一个数如果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所以算式“267-103-64=267-(103+64)”是正确的算法。同理,“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几个数的积”,则算式“2000:25÷4=2000:(25×4)”为正确的算法。教师还需从算理入手,通过“运算竞赛”“运算口语比试”等方法来强化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总的来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需通过合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算理知识,让学生对运算的定律进行有效理解,这样才能正确的解题,再加上教师日常的有效运算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相互合作引导,高效数据分析
“数学分析”素养简单來说就是对象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这其中涉及了数据收集、整理、信息提取等多方面的能力。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数据搜集能力,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时,要尽量避免提及专业词汇,如“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等,否则会让学生难以理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统计与概率”知识时,教师就可设计轻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数据的乐趣。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纸片,将其分别发放给班级的学生,然后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调查,分类统计颜色相同的人,将分类数据填入到表格中,如红色8个、绿色7个、棕色6个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会调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高效地完成学习。
七、总结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互相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还需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新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1):50-50.
[2]蒋月秀.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学周刊,2017(30)
[3]李松华.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质量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8(7).
[4]杨文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9(3):220.
[5]李桂春.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新课程(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