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两性一度”建设大学“金课”是教育部对大学课程的要求。本文以《解析几何》课程中的轨迹方程知识点为出发点,浅析了如何利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提高课程的挑战度的方法,对一个轨迹方程例题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提出挑战,引导学生完成挑战的思路。
[关键词]轨迹方程两性一度挑战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126-03
淘汰平淡无奇的“水课”,努力将课程提升至“金课”,是教育部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而“金课”的打造,离不开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于大学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解析几何》来说,也急需提升课程的含金量,提升课程的挑战度,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对于课本的一般内容熟练掌握,还能让他们遇到跳一跳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让学生能够主动跳一跳来解决难题。
《解析几何》是大学数学類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针对的是大学一年级刚刚迈人大学校门的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学二维几何图形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利用向量的基本理论,建立空间坐标系,进而建立空间二次曲面方程,利用方程研究空间图像的性质,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课程提供空间图形的方程表达,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为了解决提升课程挑战度这个难题,其实是给任课老师出了一个有挑战度的难题,一方面是从哪里找这样的难题,一方面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本文以如何建立空间点的轨迹方程为例,介绍如何在课本基础知识上,结合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提出提高《解析几何》课程的挑战度。
1.教学内容和目标
《解析几何》的教学内容包含:(1)向量的基础理论;(2)直线与平面;(3)曲线与曲面。其中,向量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建立轨迹方程的主要工具,包含向量积、数量积和混合积:之后利用向量工具,建立空间的线面方程,所以《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轨迹方程。
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空间轨迹方程的建立,掌握空间向量的基础理论,理解空间直线和平面在建立空间曲面方程中的作用,掌握建立空间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了解方程组消去参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过建立空间曲面的轨迹方程,学会在已有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坐标系的基本方法,并且与平面方程的建立方法比较,掌握建立轨迹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题的入手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轨迹方程过程中,介绍其方法与《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的关系,引入空间基本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
将《解析几何》中建立轨迹方程这个知识点与相关课程紧密联系,与竞赛相辅相成,用到了课本的理论又高于课本的难度,让学生做的到能分析、会方法,这样的课程既有挑战度,又能完成挑战度,是最佳状态,我们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法。
2.1引入时承上启下
《解析几何》课程的知识体系连贯,不像其他课程星罗棋布的知识点,《解析几何》课程就是向量、平面直线、曲线曲面这一条主线,只要抓住主线就能学好课程,而轨迹方程就是最后的一个知识点,它用到了以前几乎所有的基础理论知识。所以“承上”就是利用轨迹方程这个最后的知识,将以前的向量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直线的表达、直线平面的基本关系等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做到温故知新。
轨迹方程就是建立几何图形的方程,而《解析几何》中的几何图形又是《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在计算重积分中必须用到三维图形的解析表达,同时建立轨迹方程出现方程比较复杂(出现交叉项)时,又需要用到《高等代数》中的二次型理论进行化简,才能最终确定曲面的最简方程。所以“启下”就是利用轨迹方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让学生掌握跨课程的知识体系,把相关课程知识点连成知识体系网。
2.2抓住重点剖析解题方法
建立轨迹方程的重点,就是建立方程组。空间曲面的轨迹方程只有一个,但是利用已知条件,往往不能直接得到这个目标方程,必须先建立方程组。也就是利用向量工具和直线平面的相关知识,找到轨迹上任意点满足的方程,必要时引入参数,建立方程组后消去参数。对于这个解题方法,应该引导学生从中学建立二维平面上的椭圆的方程,过度到三维的平面和球面方程,冉过度到三维一般的轨迹方程,让学生从中自主总结,剖析这些方程的建立过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建立轨迹方程的主要方法,提升分析和解题能力。
2.3找准难点探讨解决思路
因为每个题目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不同,可以利用比较的办法,让学生从简到难,找到引入参数的必要性,从而掌握在必要的时候,自然地引入参数,得到轨迹方程组,进而消参得到轨迹方程。近年来,关于轨迹方程的大学生数学竞赛的题目都具有引入参数,消去参数的特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个难点,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轨迹方程的构造方法,进而完成有挑战度的习题的解答。并且,当学生突破了解题的难点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提升。
3.教学设计
我们以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数学专业组(B卷)的第一题为例,介绍如何提出挑战度的习题,引导学生完成挑战。“设L,和L2是空间中两条不垂直的异面直线,点B是它们公垂线的中点,点A,和A2分别在L和L2上滑动,使得AB和AB垂直,证明直线AA2的轨迹是单叶双曲面。”
3.1分析已知条件,找到课本的相似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轨迹方程就是与之前学习的旋转面方程的建立相同,标准解题步骤是利用已知条件,引入参数,建立曲面上任一点满足的方程组,消去参数,即可得到想要的方程,最后如果得到的方程不是标准方程,可以利用《高等代数》中的二次型配方为标准形,即可判断得到的轨迹方程是单叶双曲面。
3.2找到难点,重点突破
观察题设已知条件,我们需要首先假设已知的异面直线,建立坐标系,才能进行标准步骤。这个是这个题目的难点,以前学生都没有先建立坐标系的概念。为了提高挑战度,我们可以给学生建立两种坐标系,第一种是利用公垂线作x轴,公垂线的中点B作原点,两个直线与z轴的夹角相同,于是我们得到了一对对称的异面直线。第二种是利用已知直线L1作z轴,公垂线作x轴,那么我们得到了z轴和过x轴的直线是一对异面直线。由于第一种的异面直线是对称的,所以得到的轨迹方程关于原点对称,是一个标准的单叶双曲面,直接可判断。
第二种坐标系中,由于轨迹的对称中心B点在x轴上,所以得到的轨迹方程不是标准方程,方程中会有干扰项,那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型化标准型的思路,化为标准方程,给出判断,这也是这个题目的难点。
3.3梳理解题过程,从难题中找基础
除了上述建立坐标系和最后非标准方程标准化之外,其余解题过程都是基础理论,学生能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独立完成求解。求解过程,其实就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的过程。并且求解不用拘泥于答案本身,可以提出多个解法,进一步提高解题的挑战度。
(1)利用直线L的参数方程表达直线上的一点A,那么点A等价与参数t,则两个直线就有两个t作为引入的参数。(2)AB和AB垂直就是向量的数量积等于零,则得到了关于参数的方程:(3)利用直线AA2的直线方程,得到轨迹上任一点一定满足直线方程,得到AA2直线方程就是关于参数的另外两个方程。(4)利用上述列出的三个方程,消去两个参数t,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综上,在解题中,用到了数量积、直线方程、消去参数等基础知识,学生在分析计算过程中,掌握建立坐标系和化非标准方程这种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达到了提高课程挑战度的要求。
4.反馈调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知识点设计思路,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学到东西。我们在利用竞赛题进行挑战度设置的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学生首先对《解析几何》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课内的知识作基础,竞赛的题目作检测,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2)学生改变了“要我学”的学习思路,有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作为激励,大家都想在竞赛上一展身手,学习转变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成绩有提高,我们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改革,加入了在线测试及其单元测试和竞赛测试不同难度的测试环节,让课程的过程考核体现到期末总成绩之中,使得学生的学习从以前的考前突击,到现在的一直学习,让学习成绩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5.总结
通过《解析几何》的“两性一度”为指导方针的教学改革,我们利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试题作为提高挑战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将挑战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测试具体环节,使得老师教学有了挑战度,学生学习有了挑战度,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程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國大学教学,2018,340(12):6-11.
[2]吴凡.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92-96.
[3]丘维声编.解析几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3-99.
[4]胡源艳.一道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试题的若干解法及推广[J].大学数学,2013,29(5):127-129.
作者简介:
李光云(1981年-),男,回族,广西桂林人,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分方程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