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结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际,阐述了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了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并从“定基调、显内容、讲方法”方面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生发展视域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讨”(编号:2020053);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儒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编号:2020YB17);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建项目“正念干预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症状缓解效果 探究”(编号:2020GZG3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45-02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新型教学理念,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主旨在于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理应守好
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运用该教育方法与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教育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单学科教学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型、系统性的教育学科+思政融合模式。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让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定位及其厘定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地位。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侧重探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的课程,致力于研究教育問题,揭示教育活动本质及其内在运行规律。教育学原理课程归属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任选类课程,对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素养,以及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主持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教材应理论深化之求,顺现实发展之需,为教育学的发展以及当代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亦体现“课程思政”内涵与价值意蕴。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学原理与思政课程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贯通的教育资源、互通的教学方式,为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共同的价值追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是育人的基本载体,具有育人的重要功能。其功能实现,少不了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无论是专业类课程、通识性课程,还是思政类课程,都蕴含着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理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贯通的教育资源:实现课程同向同行。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思政课程均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教育学原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显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德育章节的内容,包含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辨析等,可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解。也包括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如教育家成就背后的奋斗历程与经验总结等。在挖掘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中国化的相关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三)互通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教学、教育学等均源自生活实践,理应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实际生活以及其对生活的感受、领悟与经验等同课本知识进行沟通,这是一般的也是最为奏效的方式之一。不管是思政类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坚持这一基本的、共有的教学方式。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不足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分析,发现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课程思政”意识不到位,以传统课程思维为主。
“课程思政”虽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触,但要深入教师内心、形成强烈的意识,并在教学中产生应有的价值与成效,仍需一定时限。目前课堂教学仍以传统课程思维为主,主要表现在:知识传授多,价值引领少;重教书轻育人,即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原理的吸收与掌握,忽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渗透与养成,存在被动教育。然而,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工作是由承担教学工作的各科老师合力完成的,他们对“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认识和把握至关重要。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课程资源方面,教育学原理课程涉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坚定教育教学信念,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虽然课程有“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信仰”等显性思政教育论述,任课老师仅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课程思政”的内容就略显单薄,没有达到应有之义,仍需深挖思政育人资源与要素。教学方式方面,以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直接传授为主,缺乏创新、灵活、多样化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三)“课程思政”实际效果不明显。
部分教师尚未从传统教育学科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认为思政教育应由思政课老师承担,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专业课老师只需将本学科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还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设计,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加之课程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不善于挖掘潜在思政教育要素、不善于引入显性思政教育资源来引导、感染、教化学生,学生缺乏切身体验,实际“课程思政”效果并不明显。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原理教学思考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其他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定基调:厘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向导,厘定教学目标对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运行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教育学原理课程学科定位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应着重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优秀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教育学课程隐性育人功能,在理想信念、品德修为等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与价值引导。还要摒弃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学校及院系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必要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目标、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等有机融入教学方案。
(二)显内容: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学原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理论基础、思想方法、基本观点等融入教材编写始终,如“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信仰”。以教育学原理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价值资源。借鉴上海市各高校“中国特色课程”做法,案例辅助,形成教育内容或联结教育内容。保证原有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搜集大量文獻资料以及教师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将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到各章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课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入课堂教学,形成引子与铺垫;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至学科教学内容讲授,形成互补与支撑;课后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发布“思政+教育”相关讨论、作业、测试,进行答疑,形成强化与补充。
(三)讲方法:转变并完善课程教学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方式。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开展教学设计、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应围绕“如何在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概念及理念”的根本问题展开。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唤醒学生内在价值情感,激发探索热情。如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如专题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通过教学模式转变,帮助学生获得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锻炼教学技能,指导教育实践,坚定教育信念。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过硬的政治本领、坚实的思想意识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课程思政”实效。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J].中国教育报,2017年第3期,第10版.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3]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
[4]马欣.“课程思政”与艺术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12).
[5]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史可可(1984年-),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