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推进机制研究

2021-04-13 23:42刘文红秦富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刘文红 秦富军

[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围绕“立德树人”的问题,根基和要义是要培养“四个自信”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只是传统思政课教育,而是贯穿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落实好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措施,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文章针对某高校理工科师生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未来教育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度思政课题“基于航空航天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创新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XZX-0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37-04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教育指导意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围绕“立德树人”的问题,根基和要义是要培养“四个自信”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只是传统思政课教育,而是贯穿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不仅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还应将德育教育植入学生成长学习的方方面面。落实好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措施,已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近期,笔者做了问卷调查,针对某高校理科和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课、思政课教师开展。本文结合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为48.82:51.18,其中,中共党员占比20.38%,教师占比6.63%、硕博士研究生占比32.22%、本科生占比61.14%;学生中,工科学生占比39.34%、理科学生占比60.66%: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均有任课经历,其中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21.43%、4~10年的教师占比35.71%,57.14%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42.86%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专业课任课教师占比85.71%。

对课程思政的内涵非常了解者仅占10.43%,34.12%的受访者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完全不了解的1.36%全为本科生。59.24%受访者认为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很重要。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品德修养、人格塑造逐步定型的阶段四,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用时最多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多样化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必须要在教书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在进行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力求做到价值引领、品格塑造,与传统思政课程一起构建一个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才能打通立德树人的生力线。

专业知识有着明显的行业特点、社会责任、价值倾向、家国情怀,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四。而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专业课教师或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在课堂上有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内容的,每门课程均有覆盖的仅占21.8%,有9%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全部是研究生。由此可见,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研究生教学中,相较于本科生的基础学习而言,研究生教学专业性更强,更加重视探索、研究,往往在一个切入点上不断深入、拔高,引入课程思政内容相对更难。

在调查中,我们还有个惊奇的发现,有20.38%的受访者不喜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中95.35%为非共产党员。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似乎有着什么联系呢?这也就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必须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意义所在。党员同志接受党性教育,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运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方面充分体现着先进性、模范性和带头作用。党性教育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以“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也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成效。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深入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启发学生关于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层面的思考和成长。而理工科教师通常教学任务重,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与文科教学略有差异,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常常将思政元素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直白地灌输给学生,透出浓厚的思政味,呈现出另一种思政课程却不及思政课程内容详实2,不仅影响专业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連贯性,也影响学生的接受兴趣。关于所教授(或学习)的专业课中引入的思政元素,共8个选项,要求选出最多的1~3项。选择最多的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占比72.04%:其次依次是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分别占比63.03%、52.13%、47.87%,选择最少的是职业伦理,仅9.95%受访者选择。课程思政元素来自哪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政治担当、家国抱负、国防情怀,这些元素是公众道德素质层面的,仅仅是在公众意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强化、完善是不够的,还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独特的行业性质,针对性地落实到各课程的深层次的授课方式、内容、目标。综合国防信念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爱国奋斗情怀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国际视野教育、行业能力素养教育以及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形成内容明确、体系健全、分段实施、有效衔接、整体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三、教学方法创新推进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关于专业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难度,认为难点最多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切入点,占比64.93%;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知识储备、授课经验分别占比51.18%、45.97%、37.44%,有30.81%的受访者认为学生不愿意听是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难点。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特性,理工科课程教学普遍量大面广,偏重逻辑、演绎、推理的“硬课”,更需要在课程中实现思政教学融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理工科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已成熟、教师教学方法相对较单一,实现门门课程讲思政相对较难。教师要在研究学科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国际国内时事动态,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等,挖掘学科中包涵的思政元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关于思政课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67.77%的受访者选择了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60.19%选择了讲授内容与现实脱节,照本宣科;而在专业课教学(学习)中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最多的是经验、案例分享式教学,占比53.08%;随后依次是以讲授为主和讨论式教学,分别占比45.5%、42.65%。与之相应的,关于课程思政实施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被认可的也是经验、案例分享式教学,占比71.09%,远超占比51.66%的讨论式教学,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45.5%的使用率情况下被选择为最有效,仅占比35.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课程思政教学不应是传统的讲与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传递。比如,“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先进事迹所彰显出的崇高民族气质和革命精神核心是什么?载人航天精神如何传承?学术巨匠的研究创新历程?创新成果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行业要求、人民福祉?一是将课程思政教学全面铺开,营造“课程门门讲思政”的浓厚氛围,使课程思政教学成为常态化、长效化;二是树立典型,以典型示范,以榜样力量传递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三是在学生中全方位开展思政育人教育,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四、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分析

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019年7月,四川大学主办了一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一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研讨会,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余东升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们有一项调查是本科生选择对其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选择最多的两项依次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别是49.61%和48.84%,我们给出的其他选项包括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课(通识类课程)老师、院/校教务行政人员、院/校领导均有学生选择,这是全员育人的体现。因此,不光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这“六要”,所有老师都要做到这“六要”,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四川大学卓越教学特等奖获得者石坚教授在会上提出的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面向未来的教学能力、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于一名优秀教师的品质,选择占前四的依次是人品端正(包含学术、职业道德品质)、知识底蕴深厚、授课能力强、能给学生指导和启迪。而普通意义上认为一位老师的表象方面的亲和力、感染力则排名靠后,分别仅39.81%、15.17%的受访者选择。而对于教学效果,在课程讲授(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注重的角度略有不同,教师最注重的是提高能力,有85.71%教师选择,而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是63.45%;而拓展视野有57.14%的教师选择,却在学生中最注重,选择比例为75.13%。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理论上都重要,教与学是相互的,是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是实现教学相长。但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学,并形成思考、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从本项调查来看,学生更加关注拓展视野,而课程思政是一综合的、交叉的教学理念,以学生最期望的内容和形式授课能增加教学效果。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設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学生的根本在于一流的教师。立德树人对教师的自我修养和专业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身修养完善的经历。一位教师影响学生或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往往不是他讲的一门课,而是他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止,给予学生的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老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责任。

五、面向未来的课程思政育人思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教育应指向未来,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出对学生知识、素养、视野、观念、方法、本领的培养6,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培养有价值辨识、有知识素养、有丰盈情感的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時代,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坐标: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以未来为导向,专注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以更好的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过去,我们总说“传授知识解惑”,老师是教授知识为主;未来,老师应该是学生人生的启蒙教练,训练学生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如何不断学习,如何应对快速多变的未来社会,如何立足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自身成长与行业、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项持续推动国家建设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工程,是需要在人的成长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由《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设立的“全球教育未来指数”(Worldwide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Index)排名,其评估指标包括教育政策环境、教学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专家也指出,如今孩子们需要为未来准备的几项能力是跨学科能力、创造和分析能力、创业能力、领导能力、数字和技术技能。腾讯主要创始人、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先生在GES2017未来教育大会上说,教育需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规划教育体系的改变。“我们的下一代将直面人口结构变化、技术替代人力、全球气候变化等许多复杂问题,需要有全球视野的教育体系总体设计来帮助他们做好准备。”

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的获取,在此之上,还要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分析处理,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服务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服务于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面向未来教育,不是若干年后的教育,而是当下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教育事业就是未来的事业。强烈的使命情怀、浓厚的德育氛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从当下出发,从人才培养的始末,以教育为重要抓手,时刻筑牢新时代接班人的思政根基,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要能够为国家输送懂技术、爱国家、创新求实、爱岗奉献的优秀人才,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家国情怀,主动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六、结束语

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课程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当前行业大局和国家形势,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放长眼于未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理想信念、纪律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要求下,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人才培养最终服务于学生个人梦想的实现,服务于学生实现价值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人民网,2019-10-18.

[2]居继清,石功鹏.关于高校同向同行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课题研究,2017.10:4-6.

[3]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8-72+79.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王丰晓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48-150.

[6]易洋,江爱华,郭娟,马静.面向未来教育的高校教师智能教学力提升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2):58-63.

[7]丁瑞常,顾明远,彼得·圣吉,赵实等面向未来的教育如何定位教师角色与价值:顾明远与彼得·圣吉凝聚东西方智慧的再次跨界对话[J].比较教育研究,2017(2):3-8.

作者简介:

刘文红(1987年12月-),女,四川射洪人,研究生学历,四川大学发展规划处“双一流”建设管理科副科长。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