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明 江君琴
[摘要]本研究基于实现高等教育为乡村教育充分赋能的角度,分析乡村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高等教育师范生综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师范生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从而助力于乡村教育的优质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乡村教育师范生综合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27-02
一、乡村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
1.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
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包括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把握规律结合中小学教育发展特点,解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熟悉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工具及软件、平台的操作,融汇贯通;熟悉运用本学科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指导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熟练基本的教学技能,科学合理地依據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作业,并实施教学:拥有较强的学习指导能力,注重差异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总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分析、跟踪、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根据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教学策略: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2.乡村教师综合教学实践能力短缺的表现
笔者通过走访贵州省9所乡村小学,访谈了107位小学老师,通过访谈得知,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着教师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差、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等问题。乡村教师平均年龄基本上都在45岁以下,年轻的教师较少,存在着大多数老教师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学校配置的多媒体设备,电脑均闲置下来,多名老教师提出,自己对信息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在刚开始上课出现了找资料耽误半天上课时间等问题。不能通过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本地方言比较重,利用方言版的普通话,语言传输效果不佳,授课教师感觉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乡村老教师一般从教多年,教学经验充足,但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是一个班级分配一个老师,而且老师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繁多,班主任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凭借多年教学经验,一个故事用了几十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二、高等教育师范生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座大楼的稳定性的好坏,取决于地基的扎实程度。师范生也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师范生的培养期间,学校忽视了对于学生传统教学基本工的培养。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传统的教学技巧掌握不牢,板书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讲述能力、教案编写能力较差,大多数的师范毕业生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出现不会板书、板书混乱、字体潦草现象。重点不突出,只会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会设计灵活科学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更不会灵活地调整教材的讲课顺序。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讲授,师范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师范生在大学期间,职业技能培养缺乏锻炼。
缺乏系统的锻炼,教学技能差,反思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有的师范学校师范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教师教学设计相关的课程,对于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的把握不够全面。学生的教学设计和整体的传授能力较差。教学方式、授课计划等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法准确且灵活把握教学内容,要么偏离主题,要么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教学的创新性和趣味性的能力不足。
学生被动地接受单向输出的教学知识,教师讲述的内容多,知识点碎,信息量较大、、教师一人主导的课堂,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施展。大学应该是自由、活跃、探讨式的学习方式,大学课堂的一言堂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机械的接受,思想上受到限制,难以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缺乏交流和深入实践,就无法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师范生在培养期间就难以快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高等教育提升师范生综合实践教学能力的“突破和创新”策略
1.优化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构
师范学校为了达到培养优秀师范生的目的,开设教育学、教育学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比如实践课程让师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结合自己的特长以灵活的形式展现实践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的评价,监督实践课程的实施确保实践课程的质量。高等师范教育应该教会师范生深入到实践中,动手和动脑并用,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经验。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范生不仅在学校能够牢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中也能够掌握教学的反思能力、感知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学校要规定每个学期的培养目标,一年级、二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最后两年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把握教学的环节,在学校期间就已经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教学能力。
2.加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完善考核标准
学习德国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明确教师发展路线,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见习,严格把控教育实习、见习的质量,设置科学的监督体系。德国教育成功的秘决之一就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拥有科学的教师培养系统。德国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强调对师范生教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对师范生整体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德国师范生大学毕业后需要完成专门的系统实践培训,通过教育见习,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德国的教育见习设定为12~24个月,并在见习期间设置各种科学的考核标准,完成各项考核以后,参加教育见习结束之后的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考试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中国也应该严格把控对于师范生教育实习、见习的管理。在课堂教学、课堂备课以及教案的编写、课后的答疑和作业的批改、第二课堂、问题反馈等进行综合见习。在做中学,通过见习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教学环境。
3.加强校际合作,创建协同创新新模式
加强地方师范学校与本地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的联系,强化地方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通过聘请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进行专题的讲座,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鲜活案例与师范生进行交谈,师范生从他们身上可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强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另一方面,走出去,即要经常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参观听课,让师范生深入到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现场”学习领悟,逐步理解并能够认同“教师”这个角色。
4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师范生多媒体教学的培训
通过培训让师范生在校期间就已经熟悉掌握和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掌握各项教学技能,培养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因人而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性课程包括试讲训练、微格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训练、教育观摩、见习及教育实习的实践训练等内容,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四、总结与展望
实现高等教育为乡村教育充分赋能,师范生是主要决定性因素。笔者通过将师范生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切入点,创新培养方式。突破培养壁垒和限制性障碍,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实現高等教育培养的师范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充分赋能。乡村教育可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条件,所以高等教育不但要为乡村教育充分赋能,而且要与乡村教育加强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谈大学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2):16-19
[2]高松,袁潇.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3):35-48.
[3]蔡志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4):59-61.
[4]王志广.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然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9):23-25.
[5]赵彬.促进师范生职业发展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核心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8(4):82-83.
[6]孔云,罗毅.地方综合高校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31-132.
[7]吴铭,孙桂琼.安徽省农村教育师资现状和发展对策——基于无为县农村教育师资调查的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7(1):113-115
作者简介:
申卫明(1991年10月-),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江君琴(1994年1月-),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