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疫情蔓延迅速令人心惊胆战,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足不出户、蜗居在家隔离,于是有些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面临着较大的考验。文章围绕疫情期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大学生个人层面、高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等来提出对策建议,具体为大学生要学习积极的自我调节、高校要努力开展好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教育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疏导、相关部门要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等,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疫情心理问题大学生
[课题项目]2020年贵州财经大学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编号:2020FDY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7-0022-03
ー、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每一位中国人都备受煎熬,工人无法外出务工,学生无法正常上学等都困扰着我们。疫情导致高校大学生无法返校进行正常的学习,多数大学生居家长达半年之久,期间由于生活状态的改变、学习形式由坐在教室里的线下学习变为面对手机和电脑等的线上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减少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自身和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代表,是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剖析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恐慌、倦怠
疫情导致大学生长期不出门,居家期间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降低,学习的状态也有所松懈,对学习没有了目标,容易产生各种焦虑。来势汹汹的疫情使得全国人民赋闲在家,生活得节奏被完全打乱,疫情爆发恰逢寒假和春节,人们不能外出旅游、访友,不能进行原本计划好的娱乐或者学习活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疫情使得他们居家接近半年时间,学习计划被打乱,学习的状态也不如在学校的状态好,他们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疫情给无数的青年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无可奈何,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缺乏动力、整天无所事事、前途一片渺茫,对未来的发展也是迷茫的,尤其是2020年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疫情造成的工作和毕业等方面的阻碍,他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当然,居家舒适的环境也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倦怠的情绪,助长了大学生的懒散情绪,不专心于学业。
(二)抑郁、睡眠不好
大学生疫情期间,居家防疫,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情绪较为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这些情绪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在家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严重可能会出现抑郁的情况。长时间的低落、沮丧情绪会给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疫情期间,大学生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号召和要求,安安心心居家防疫,努力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自己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失眠、早醒、睡眠颠倒等情况,进而导致大学生出现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生活的圈子变窄,必要的社交受到限制,生活的空间也变窄;学习只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来进行线上的学习,不能外出与朋友见面,缺少在学校时丰富的各类活动,心理逐渐抑郁。另外对于疫情发展的担忧,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过度关注疫情情况、过于担忧疫情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难以入睡和逐渐抑郁的问题。
(三)强迫行为
疫情防控以来,随处可见如“勤开窗、勤洗手、常消毒,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勤快洗手:消毒杀菌,病毒赶走!”等关于应对疫情以及告知人们如何进行防疫的标语和口号,人们在疫情期间也不由自主查看手机,查看关于疫情最新的情况,时不时就用消毒水等对家里进行消毒,反复洗手等。这些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人们为了减轻心理的焦虑和担忧而不自主地采取的行为。居家的大学生能够从手机上获取到各类媒体关于疫情的最新消息的播报,因此大学生也对疫情的严重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湖北武汉“封城”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对疫情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担忧。他们害怕自己、亲人或是所在的周边地区出现确诊病例,因此部分大学生会产生一些强迫性的行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接触、气溶胶传播,因此具有强迫行为的大学生往往不停地洗手、消毒,反复检查门窗。由于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程序,为此常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且可能在疫情结束后,由于紧张而使这些过度清洁的行为持续甚至得到强化。
一部分同学过度关注疫情信息,或者怀疑自己没有消毒干净,反复对自己的用品和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果不反复消毒,自己总是不放心。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其客观的原因。首先,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全国都进入了紧张的状态。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途径较多、病毒存在变异性,加之人类对这一病毒了解较少,虽有2003年应对“非典”的经验,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各种症状表现、治疗方案等都需要通过慢慢的积累才能够掌握。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也较高,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新冠肺炎都没有免疫性,都属于易感人群。疫情爆发時间正值春节,导致防控的难度加大。其次,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不能外出去旅游和会友,正常的假期活动不得不取消,计划也被打乱。随着疫情的蔓延,大学生延迟返校,只能在家进行学习,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来进行线上方式来上课,改变了以往坐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学习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进而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主观原因
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除了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和对网络上的疫情信息存在差异。大学生对防疫措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包括对所在地区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了解不够全面,认为地方疫情防控措施不合理或是认为执法不严,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担忧和恐慌。大学生也对网上公布的疫情信息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如在网上获取不全面或是歪曲事实的信息,未能对获取的信息采取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身对疫情形势的过度担忧或是盲目乐观。其次,大学生自身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缺失。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物资匮乏问题、生命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疫情期间必须直面的问题,大学生担心如何去外面购买物资、购买的物资如何保证安全,安全感逐渐缺失。
四、调适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层面: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接纳情绪大学生居家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时,要学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改变负面的情绪状态。与此同时,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在接纳情绪的同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做到使自己不被情绪左右和控制。当产生焦虑、倦怠等负面情绪时,尝试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让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可以采取主动和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也能较好地缓解个人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居家期间,也可以通过在室内进行锻炼和运动来缓解压力。科学证实,运动时能够产生使人快乐的物质,也能够较好地使人忘记一些不快乐的事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可以在家里开展如瑜伽、原地拉伸等运动,有条件可以进行跳绳运动,能够较好地起到锻炼全身的效果。
(二)学校层面:积极开展线上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线上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增强他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反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线上的心理教育在疫情期间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线上的心理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有选择性地开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全面地了解学生个体情况,这包括学生的身心状况、线上学习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做到学生的全面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以安排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对学习进行心理咨询,最好是开通学校的心理咨询线上窗口,让有需求的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改善负性情绪。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安全网。
(三)家庭层面:给予大学生理解和独立的空间
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大学生延迟开学居家隔离,这使得大学生在家里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很多家长和大学生在观念和生活习惯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会导致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多。
此时,家长和大学生要互相理解,家长要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减少责怪和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要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减少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尽量不要表现出恐慌和紧张,因为这样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与自己习惯不一样甚至相差较大情况,家长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理解,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并且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他们,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增进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四)社会层面: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體要求。疫情防控期间,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言,要加强大学生危机的预防。具体的措施可以是为大学生提供较为权威的心理健康求助和咨询的渠道,让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能够求助有门。在疫情期间,政府、高校以及其他一些组织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服务,促成社会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的完善。此外,应构建完善依托于医疗机构和社会心理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可通过医疗机构的官方网站等来加强权威信息的披露,让大学生群体或其他群体及时准确掌握信息。
五、结束语
疫情之下,大学生要相信国家,相信科学,按照政府以及学校的安排,科学、理性做好防控措施,大学生可以利用较长的假期时间完成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争取把疫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高校积极引导学生管理情绪,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大学生自身也要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本文通过剖析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行找到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期帮助大学生穿好“心理防护衣”,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平稳、顺利地度过疫情时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娟,陈菊,赫子铭.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5):168-173.
[2]李殿江,王琴,尉力文,张思慜,荣超,樊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8):1430-1434.
[3]罗红,鲍九玉,吴思雨,李世森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心理创伤的关系:智谋与风险知觉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271-276.
[4]韦建林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应对[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报(中旬刊),2020(7):217-219.
[5]陈小刚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调适陕西国防职教研究,2020,302):47-48.
[6]祝贺新,魏兴伟.疫情之下辅导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4.
[7]连选,谭鑫,张江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33-36+40,
[8]薛笑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对策探讨——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干预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0(10):37-39.
作者简介:
郑惠匀(1988年7月-),女,汉族,贵州瓮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