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灵豪 谢宇涛
一条条悠悠小巷里,青石铺路;一处处庭院里,曼陀罗花从院墙上悠然垂下;路两边的花圃里,各色蝴蝶兰、杜鹃花开得正艳……秋日的大陈村,游客络绎不绝,享受着慢生活的美好。不远处的古井旁,一位老人正在教小孙女学唱大陈村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妈妈的那碗、那碗大陈面……”一老一少的歌声,为这个古村落更添韵致。
大陈村地处浙江省江山市北郊,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451户1353人。村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白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青石铺砌的村巷迤逦曲折,被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那成片连群的徽派古建筑,那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汪氏宗祠,是古村百年沧桑的见证,也是古村歷史积淀的代表。而古色古香的网红打卡地“烟雾巷”,广场上嘹亮的村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乡村音乐会,既是古朴与现代碰撞的艺术火花,也是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虽然大陈村有着优质资源,但如果退回到 2001年,那么,你会在浙江卫视《目击》栏目和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看到‘大陈’这个村名。当时,一条由于集镇土地出让而引发村民打架斗殴的负面新闻,让这个浙西小村庄成为很多人热议的焦点。”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汪衍君坦言,“在此后的几年间,大陈村就多了一个别名——‘让人头疼的地方’。那时,党员群众人心涣散,集体经济负债累累,村庄各项工作止步不前。”蜕变在2005年拉开序幕。这一年,应乡亲之邀、党组织之信任,汪衍君放弃了西子湖畔的事业,毅然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6年来,在汪衍君的带领下,大陈村以扫地起家,以村歌扬名,立足古村落资源,依托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8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吸引游客 33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益达1200万余元,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大古村落”“中国十大最美村庄”“中国村歌发祥地”“全国文明村”“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汪衍君本人也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村歌治村,凝聚百姓精气神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大陈村文化礼堂,大陈农民合唱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不久前,这支由60名普通农民组成的合唱队在“庆建党百年·享美好生活”浙江省群众合唱大赛上,与专业队伍同场竞技并脱颖而出,作为唯一一支农民合唱队,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聚众打牌,就是在一起相互‘八卦’,村庄整体氛围很不团结。自从汪书记带大家唱起了村歌,大家在闲时有了统一的娱乐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使我们的村风变得更加文明。”合唱队成员邱红霞感叹道。一首村歌,沉疴尽去,唱出了大陈村民的新风貌;一首村歌,点石成金,唱出了大陈村民的新生活;一首村歌,凝心聚力,唱出了大陈村民的新气象。在这个曾经人心涣散、被央视曝光的村庄里,怎么就响起了村歌声声?其源起,始于一个不经意的灵感。2009年,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汪衍君发现汪氏祖先有着尊儒重教、兴校办学的礼乐家风,而且围绕千年“大陈面”,还发生过一个母慈子孝的感人故事,这让他找到灵感,萌发了把这则故事写成歌、在乡间传唱的念头。于是,汪衍君带着村“两委”找到时任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女士,在她的帮助与支持下,《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村歌诞生了。从此,在汪衍君的带领下,村民们一路唱唱跳跳,把村歌唱到了北京,唱进了人民大会堂,更荣获了“中国村歌发祥地”的美誉。现在的大陈村,开会迟到,罚唱村歌;谁家有喜事,祝福唱村歌;在平时,教学唱村歌。在情深意切的歌声中,大陈村民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民心渐聚,民风日正。“村歌唱着唱着,就唱成了一家人。在全省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节点,我们也推动村庄从唱村歌的1.0 版本上升到演村戏的2.0 版本,一定要让村民通过唱村歌,既富脑袋,也富口袋!”汪衍君充满憧憬。说干就干,浙西首部红色村歌主题实景剧《你好江山》和沉浸式村歌剧《大陈见面》先后在大陈村诞生。两部剧的演员都是以本村村民为主体,一经推出,便取得巨大成功,《大陈见面》至今已开演 59 场,吸引游客1万余人次,显著带动了周边夜间经济的发展。村民们也在歌声中增长了和气,增添了喜气,赌博打牌、矛盾纠纷等现象逐年减少。
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农历十月初十是大陈村的“老佛节”。这是一个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当地民间秋收后庆丰收感恩大自然的仪式。进入新世纪,“老佛节”渐渐变质,成为大陈村人请朋邀友、喝酒猜拳的“饮食节”,其精力、财力浪费严重。村党总支委员范云燕回忆:“那时候的大陈村每逢农历十月十,为了争面子,每家每户都要大摆宴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吆声( 即‘猜拳’),颇有梁山好汉的豪爽!但背后则是村民们花光小半年积蓄,打肿脸充胖子的无奈。”针对这种现象,大陈村干部并没有简单喊停,而是顺应民心,因势利导,从2005年开始,引导乡亲们自筹资金、自导自演,推陈出新、移风易俗,将传统的“老佛节”更名为“大陈麻糍文化节”,将纯粹的吃喝玩乐转移到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上,其中有古村风貌摄影展、麻糍擂台赛、风味小吃制作比赛、文艺晚会、好媳妇好青年颁奖仪式等。为了筹备好“大陈麻糍文化节”,文化站帮助村里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女子腰鼓队、排舞队、民间坐唱班等民间文艺团队,并聘请专业人士前来指导,村里一些爱好打扑克的后生、喜欢搓麻将的妇女,纷纷参加文化队,投入到各项集体文化活动中。人们在亲身参与文艺活动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尝到了乐趣,获得了熏陶,审美情趣、思想觉悟都在文化艺术的沁润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大陈麻糍文化节”广受村民和各界朋友的认可和赞许,影响力日增,2009年3月初,被浙江省文化厅正式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麻糍文化节” 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每年节庆都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品麻糍、赏村戏、逛古村、亮技艺。村民毛小云一边唱村歌一边卖麻糍,曾创下3天赚了4万元的纪录,他说:“每年的麻糍节,就是我们的丰收节、欢乐节!”
2020年11月21日,大陈村迎来了特别热闹的一天。由农业农村部牵头主办的2020年“庆丰收·迎小康”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及颁奖仪式在大陈村成功举办,15支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村歌队伍分获大赛一、二、三等奖,大陈村获得大赛特别贡献奖。这次活动引發广泛关注,其中仅决赛现场关注流量就达到2亿多,有力宣传、推广了村歌文化,弘扬了文明乡风。
留住乡愁,建设美丽富裕新村庄
大陈村历史悠久,资产积累丰富,村内古祠气势磅礴,40多座古民居保存完好,古店铺、古城墙虽历经风雨涤荡,依然古风浓郁、古韵悠扬。但同时,这个古村落也面临留人难、发展难的问题。为了让古村落焕发新颜,激活大陈经济新引擎,大陈乡、大陈村两级干部守正创新、循序渐进,走出了以下三步棋:第一步,2009年,大陈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古村规划和古道、古建、古民居修缮等。不仅将原本恢宏壮观、珍藏着大陈村600年历史记忆的汪氏宗祠予以修复,而且将之改造为高标准的文化礼堂,并以此为阵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举办麻糍丰收文化节、杨梅丰收文化节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破败的祠堂重新焕发活力,大陈村民重新找到了乡愁的记忆,全国各地的汪氏族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寻根问祖。第二步,是对脏乱差的环境进行整治。大陈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村民乱搭乱建,村庄杂乱无序,生活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严重……村“两委”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村民甘于落后、不思进取的思想。要推进乡风文明,让村庄像个样子,首先必须从“清洁家园”抓起。于是,从一把笤帚起步,通过“村‘两委’干部带头扫,发动党员接力扫,鼓励全体村民自觉跟着扫”的方式,历经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扫出了村庄好风貌,扫出了村民好习惯,大陈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清洁村”。在此过程中,大陈村形成了独有的“脸面、灶面、桌面、地面”的“四面洁净”文化,且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又延伸出了“美在路面、美在市面、美在门面、美在情面”的“新四面美”文化,打造出了一个“面子美、里子更美”的美丽家园。第三步,是铺平大陈在外儿女的回归路。为带动青年回流、促进创业,村里承租了29处老房子对外招商,打造了“大陈小市”美食一条街,针对年轻的创业村民,还给出了“水电全免、房租减半”的鼓励性政策。看到村庄的喜人变化和巨大商机,村民徐芝燕回村了,投资30万元,租村里的老房子开起了民宿,虽然只有3个房间,但网上预订价一般能达到1314元,生意十分火爆;年轻的村民汪鑫之前一直在外做淘宝生意,回村后注册了浙里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卖起了“妈妈的味道”系列土特产;大陈村年轻媳妇李燕芳回村了,开了手工礼品店,第一个月就赚了5000元。此外,村里还建成了“研学旅行”主题体验馆,让游客和村民一起体验大陈面的制作工艺,品味乡村文化。
当下的大陈村,青年村民回归已成潮流。在外的“候鸟”们纷纷回巢创业,既安居又乐业,村庄也得以焕发新机。2020年,大陈村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12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0万元。
党建引领,打造乡风文明“红引擎”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大陈村的巨变,从根本上说 ,是村党组织发挥了攻坚克难的“红引擎”作用。
培育乡风文明,一厢情愿是行不通的,必须诚心诚意地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这方面,汪衍君的感受是:“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干部有多亲。”为了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党员、群众“一家亲”的氛围,大陈村创立了“1+7”的党建品牌:一是党员连心“1+7”,由1名党员联系7户农户,村党总支66名党员与全村农户分别结对,党员进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二是支部服务“1+7”,通过“党建+好班子、好门路、好服务、好山水、好乡风”,实现“好乡村、好幸福”的幸福乡村建设新格局。三是薪火传承“1+7”,即1名新书记和7位老书记薪火相传、接力发展。此外,还建成了党建长廊、党建馆,展现了大陈村特有的“1+7”党建特色文化,把大陈村党员服务村庄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充分激发出来,引领乡风持续向好。与此同时,大陈村党总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抓好人才培养,大陈村吸纳优秀村民成为宣传队的骨干,邀请专业人士开展教学培训,丰富村民的文化休闲活动,通过健康文明的活动有效抑制歪风邪气,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更为有效。一面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一支队伍,筑起钢铁的城墙;一方山水,哺育六百年传承;一座祠堂,延续三百年书香;一首村歌,唤醒沉睡的能量;一个村庄,追逐不变的梦想。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中,大陈儿女将继续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以此为契机,做足特色、做强产业、做美乡村,让人们不只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能在新时代“美丽精神家园”的建设中,续写大陈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程灵豪,江山市农业农村局;谢宇涛,江山市大陈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