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接种疫苗 专家答疑解惑

2021-04-12 11:24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屏障过敏人群

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海内外接种过亿剂,疫苗安全有效,接下来将加快推进国民全人群免费接种。全民接种旨在让疫苗最大程度惠及群众,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保驾护航。

近日,央视《新闻1+1》连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为全国人民普及新冠病毒疫苗知识答记者问。

问:西安确诊病例接种疫苗后感染,疫苗到底是起什么作用?

答:我们现在疫苗的预防是二级预防,主要是为了预防发病,特别是预防需要就医的重症和ICU重症。目前国内和国际所有的疫苗,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设计来评判疫苗的保护效果的,所以西安这一例也是一个正常现象。首先疫苗不是100%的保护率,其次这例病人症状很轻,现在基本已经恢复了,所以这个疫苗的作用还是起到了。

问:全民接种80%才能达到群体免疫屏障,即要接种10亿多人,需要多长时间?

答:我国现在每天疫苗接种能力是全球最高的,可以达到1000万人,如果接种10亿人,那就是100天。我们最需要疫苗起到群体免疫作用的时候,就是全球防控形势变好,全球多数国家疫苗接种达到群体免疫水平,然后国门打开,全球人员交流增强,我想至少可能是6个月到10个月之后的事了,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构筑最大免疫屏障。

问:18岁以下人群何时开始接种?

答:根据人群的风险度进行有序接种。去年最高风险人群就已经接种了,现在成年人的活动范围最大,从春节后就已经启动接种了,现在老年人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数据积累得越来越多,所以60岁以上也开始接种,儿童多数感染后是很轻的症状,所以儿童是整个社会人群中风险最低的,等把老年人群接种后,儿童接种也会跟上了,这就叫有序接种。

问:“别人打了就相当于我打了”“打不打都得戴口罩,我就不打了”……这些观念对吗?

答:有一句话,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必须每个能接种疫苗的人,把接种疫苗当成自己的义务。我们社会当中有一部分人群有各种各样的过敏症状、体弱、基础性疾病多,不能接种,包括孕妇。只有其他大多数人承担起责任,把免疫屏障建立起来之后,才可以保证这些不接种的人群也非常安全。

问: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后果如何?

答: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优势就会发生转换。我国现在是绝对优势,但国外由于大量流行,有的国家甚至20%的人口感染,再加上他们疫苗接种的推广速度比较快,最后他们的人群建立起了群体免疫屏障,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变成不易感。而我国只有近10万人感染过病毒,99.99%以上都是易感人群。假如我们不尽快用成本代价最小的疫苗手段,建立起免疫屏障,那么我国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就会形成一个免疫的洼地。

问:疫苗能否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

答:应该说现在全球主要流行的地区,还是以早期的流行株为主,还有一些少量的变异株,它还没有造成疫苗效率的明显下降。但随着疫情传播,病毒持续变异,比如南非株、巴西株的出现,国际上已經在这些地区做了三期临床,它效率下降20%、50%都有,所以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

60岁以上人群怎么办?

在充分评估健康状况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为60岁以上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记者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获悉,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后,下一步将扩大规模、稳步有序开展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将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接种指引。

哪些慢性病患者不能打疫苗?过敏严重,会影响疫苗接种吗?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目前上市的4款疫苗在说明书中对于接种禁忌有明确界定。公众在接种疫苗时需如实向医生告知身体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包括慢性病患病史,以便医生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随着研究数据不断积累,暂时的禁忌会发生改变。”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对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的人不能接种,因食物、花粉或其他药物如青霉素过敏,仍可以接种疫苗。此外,要求受种者在接种后在现场留观30分钟,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出现急性过敏导致的其他伤害。

记者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了解到,下一阶段将进一步规范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等人群禁忌症判定,让疫苗最大程度惠及群众。       (综合央视新闻 3.25讯、新华网3.24讯)

猜你喜欢
屏障过敏人群
屏障修护TOP10
一道屏障
防洪屏障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远离季节性过敏
财富焦虑人群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人为什么会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