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 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师队伍

2021-04-12 03:27李鑫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土专业学校

李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所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打通乡村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乡村教育的落后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来已久。以我所在县为例,教师数量方面,为了解决大量进城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县城学校数和班级数不断扩充,与之对应的教师缺口,除了从高校引进之外,主要依赖于乡村学校抽调和补充,再加上“二孩政策”的影响,许多乡村学校不得不聘用临时人员代课。教师质量方面,随着乡村优秀教师大量进城,留守在乡村的教师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前些年民办转正和2017年代课人员转正教师为主,他们年龄偏大,多为本地人,“混”日子的思想较为普遍。他们教学方法单一、改革意识不强,教学成就感低,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专业发展上缺乏内生动力。另一类主要是教龄不满五年的特岗教师(竞聘进城的资格之一是教龄在五年以上),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就从城市走到农村,生活环境适应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经验又非常欠缺,身边还缺少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找不到学习榜样,如果个人不够自觉和努力,往往会错过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如果说,城市化的加速和乡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是导致乡村学校凋敝的“自然原因”的话,那么长期以来的教育“城市导向”政策则是这一现象的“人为因素”。21世纪初开始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力度可谓空前,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内容设置,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次新课程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城市為主导的课程设置取代了以农村为主的课程内容选择。以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为例,其中有关乡土文化的元素符号,如村庄、农田等被街道社区和博物馆、图书馆等取代,以乡土文明为题材的选文非常匮乏。与此同时,过去城乡之间资源配备引发的差距并不显著,而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使教学方式上更加倚重于技术和科技的力量,资源配备的价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时代已悄然过去,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设备第一次与学校教育走得如此之近,且变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依赖路径。当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首先保障或优先向城市学校倾斜的时候,乡村学校的薄弱局面就更加明显,乡村教师所依赖的环境支持就尤为可怜。优秀教师流失、教学设备落后、资源配备向城区学校集中……乡村学校渐渐丧失了在教育界的发言权,身处其中的教师,成为了经常被忽略的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乡村教育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但是,我们今天谈乡村学校教师振兴,在“学校教师”前面加上了“乡村”这个限定词,意在强调教师与乡村适应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资源配备还是生源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身处乡村的教师,除了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外,还需要有适应乡村环境、面对特殊群体、采用特殊教学形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作为乡村教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除了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努力提高自主研修能力等这些所有教师普适性的路径与措施之外,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无限资源支持做好专业规划,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自我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认同乡村教师身份,自觉自愿地做一名“乡村教师”,这是乡村学校教师最大的师德,是乡村学校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乡村学校教师持续体会职业幸福感的根本保证,更是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了身份认同,乡村教师才愿意留下来,乐意留得住,努力教得好。乡村教师的身份坚守让乡村学校教师不在与城区教师的比较中迷失自我,沦为毫无生命气息的“教书匠”,而是能够视乡村学校为“我们”的存在,愿意付出情感与努力,成为有“守心”的乡村教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乡村学校教师要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战略中,自觉学习和掌握乡村文化知识,理解和认同乡土文明,提高自己立足乡村的知识和能力。在乡村,教师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群体。当大批有文化的人大规模离开乡村(如考取大学)的时候,乡村教师“逆行而上”,从城区来到乡村,是乡村的“最美逆行者”。如今,乡土文化和文明逐渐被城市文化所“稀释”,受到了网络带来的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乡村青少年开始崇尚外来文化,摒弃乡村传统文化,认为民风民俗和传统技艺是“落伍”“不时髦”的,对乡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促使乡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渐渐被人们忽视。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让乡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目标。保护乡土文明,要让乡土文化以校本课程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以正规有序的传承方式保存下去,这就要求乡村学校教师自己首先了解和掌握这些乡土文化知识,认同乡土文明的价值根基,并自觉自愿地在实际教学中,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打破乡土文明式微的困境,培植乡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在乡村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是乡村稀有的文化人,还是乡村文化的守望者和传递者,虽然身处互联网时代,但现实环境相对封闭、交往相对单一,信息相对闭塞,慢节奏的工作生活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出现职业发展停滞现象。因此,乡村学校教师更需要提高自我成长的自觉性,在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不断下功夫,争做“四有好老师”,真正成为文明的传承者,努力承担起走不出大山的农民对孩子的托付,善待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身边好学校的期望,给予乡村社会一个郑重的承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没有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也就不可能全面得到落实。我们期望,乡村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能够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深刻认识国家战略决策对教师职业的期待以及带来的政策福利;同时,敢于直面现实困境,回应时代需求,深刻体会教师职业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增强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努力成为立足农村实际、振兴乡村教育的实践者,为培养振兴乡村的新人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岷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乡土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乡土分外妖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