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洁林
年轻的时候,玛丽·居里夫人是我的偶像,相信她也是很多理工科学生的偶像,特别是女生。这主要是因为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和荣誉靓丽的让人晃眼。一位从落后并被俄罗斯占领的波兰去巴黎求学的普通女孩,怎么会出落得如此非凡?人们会不禁暗暗思量:我也可以!玛丽是家中5个孩子里最小的,她父亲是一位华沙的中学老师,母亲因患有肺结核不能工作,家庭没有什么财产,经济拮据可想而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17岁就出去做家教赚钱、还寄钱资助在巴黎学医的姐姐。1891年,24岁的玛丽奔赴巴黎,走向了物理学之路。
玛丽在科学上的辉煌是从1898年发现放射性新元素镭和钋开始的。此时,她刚刚完成了第二个学士学位,与居里先生结婚三年,二人共同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工作。自1896年开始,玛丽选择了放射性元素作为研究方向,发明了从沥青和矿渣中提纯这些微量元素的方法和工艺、并主要承担了从成吨的原材料中提取元素的沉重工作,居里先生也逐渐把自己原来感兴趣的压电晶体学放在一边,投入到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之中。1903年,36岁的玛丽和44岁的居里先生因为发现镭等新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荣誉纷至沓来。
成就和荣誉人人都想要,但魔鬼在细节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居里夫人那样数年不拿工资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又有多少人可以在一个藐视女科学家的社会环境中,不求前程心无旁骛地投入科学?至少,我没有做到。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从事科研的条件比居里夫人那个时代,无论是硬条件还是社会大环境都好太多了,但仍然有太多因素让人半途而废。于是,完成物理学博士之后,我与我年轻时的理想及偶像渐行渐远。
最近,在科学史的研读中,我再遇居里夫人,受到震撼的不是她的科学成就和荣誉,而是凸显其科学精神的细节。例如,1902年居里夫妇在讨论是否为提纯镭元素的方法和制作工艺申请专利时,他们明确知道这些技术很有商业价值可以赚很多钱。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拮据、实验室也非常需要钱,但他们最后决定把提纯技术和工艺无偿公布出去,美国布法罗自然科学协会以及很多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企业向他们索取制作工艺时,他们都耐心回信、一一相告。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精神”。又例如,1921年居里夫人去美国,主要议题是去接受美国人民捐赠1克镭。当时,欧洲刚刚从一战中解脱出来,1克镭的价格昂贵,这位镭元素之母及其领导的实验室也无经济实力购买,对居里夫人满怀善意的美国人民非常乐意赞助。在参加美国总统出席的捐赠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看见了捐赠协议,写明这一克是捐给她个人的。她立刻要求将协议更改为捐赠给她领导的实验室,她不愿意在万一她意外身亡的情况下,这笔财富由她的女儿们继承,因为这样不符合“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内涵非常丰富,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可能有很不一样的解读,这些解读甚至可能是彼此矛盾的。在居里夫人心中,科学精神是一种公益精神,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有很多像居里夫妇这样具有利他主义精神、践行科学属于全人类的科学家。正是由于这些极其聪明而又纯粹的人,人类才能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文明的物种。面对今天汹涌澎湃的现实主义科技脱钩潮流,我们需要不断仰望这些美好的人和事,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