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沁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 100012)
2020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生产生活秩序带来巨大冲击,但此前已经启动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骤然加速。2021 年3 月1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单独作为一篇,强调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发展方式变革,这对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拓展人口质量红利的目标,也让培养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以及将数字技能培养扩大至更广阔的群体,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分析国外已有的数字技能培养方式及路径可以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突出了培养人力资源数字技能的紧迫性。
一是疫情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对劳动力的数字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疫情之中,掌握数字化优势的商业、娱乐业及已开展数字化改造的企业,都获得了超越其他同行企业的收益,体现了数字化的价值[1]。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进程加快,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加以适应。
二是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新就业类型,需要劳动力具有相应的数字技能。人工智能、云计算、远程办公以及工业机器人在后疫情时代的快速推广,既会取代一部分劳动力,也将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类型。据分析,当前学生在2030 年将从事的85%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2]。但要把握机会,在新兴就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劳动力具有足够的数字技能,赢得新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先进技术淘汰。
三是部分劳动力及人群融入社会面临困难。传统的线下生产、生活方式在疫情中受到影响,转为线上活动。但一部分缺乏数字技能的劳动力,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较少接触数字技术的人群,面临着缺少合适设备、未掌握使用技能或接入网络不便等挑战,扩大了“数字鸿沟”[3],影响他们融入数字化社会,甚至有可能被时代落下。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重视数字化转型过程及人力资源技能培养,欧盟在此方面已开展多年工作。其提出的政策、措施较为系统,涉及在校生、在职人员和弱势人群,兼顾前瞻性与公平性。计划在未来数年内,伴随技术进步加以推行。通过整合归纳,其主要的培养方式如下。
未来,数字技能将如同今天识字一般寻常。对于在校生来说,正处于为未来的数字时代打基础的阶段,有必要让他们在教育较为早期阶段即对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工作原理有初步了解,减少他们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开设入门的编程课程,以便学生初步掌握与机器交流的能力,为将来接触更深奥的人工智能等先进知识奠定良好基础[4]。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正确、安全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能力,增强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利益受到侵害。
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对各年龄段的人都会产生影响。据统计,44%的16-74 岁的欧洲人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5],也说明以提升基本数字技能的教育内容转型,不仅要面向儿童或学生,也要服务于成年人。一是加强数字技能培训。需要编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适宜成年人学习的数字技能培训教材[6]。向全社会推广数字教育课程,使有需要的人掌握初步的数字技能,获取数字时代交流的工具。二是加强科技传播与推广,提高公众对数字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欧盟委员会拟采取创办主题活动的形式,如代码周、数字技能与就业宣传周以及机器人周等活动,吸引公众关注,增加对未来必需的数字技能的兴趣。让公众对照这些技能找到自身技能短板,提高主动学习的动力。三是创造新模式,引入更多合作伙伴。除了公立的教育机构外,还有必要通过购买服务、校企合作等方式创造新的数字技能培训模式,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使接受培训的人除了获得知识,也增加了对实际需求的了解,并可以在就业方面获得伙伴网络的支持。
针对于未来尚未出现的职业和岗位,设想出需要掌握的具体数字技能存在一定困难。但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仍有必要培养学生及受众的数字技能,使他们具有主动适应,乃至改造未来时代的能力。
欧盟曾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业劳动力需要掌握的技能[7]。在将视野放大至更大的数字时代范畴时,需要提供的高级数字技能就更加丰富,其中很多技能是针对当前的学生或青年人,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的就业者。综合来看,欧盟在着眼远期的高级数字技能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三类能力。
一是与数字技术同步更新、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中,一方面是立足于编程能力这一基础,培养一种与机器、设备沟通的思维能力,即便此后编程的语言、工具出现改变,但已形成的编程逻辑、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一种数字敏捷性,即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需要受培训者经常关注数字技术动向,并具有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二是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未来社会分工更细,团队协作更多。受培训者要有更强的多层次协作能力。需要学会使用整套不同类型的技术工具,在多层次团队中与他人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关系,分工合作,既能发挥领导作用,也能承担自身责任[8]。除了团队内部的协调能力,还要掌握更好的对外沟通能力。受培训者需要掌握更多、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与更多样化的受众交流手段,从而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对方的支持。
三是信息思辨能力及创造力。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帮助和指导受训者培养信息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数字时代信息爆炸,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思辨能力,才能从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挖掘背后意图并加以有效利用。而在日益复杂的技术解决方案中,也蕴藏着很多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效果的环节,为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条件,因此也需要教育培训机构帮助受训者做好准备。
“数字鸿沟”是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让社会上出现信息的“富人”与“穷人”,在信息获取的多寡上出现鸿沟[9]。与通常所认为的不同,“数字鸿沟”不仅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原因也不仅仅是收入和地位的差异。针对不同原因的“数字鸿沟”,欧盟也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一是疫情期间解决因网络设施不足造成的临时“数字鸿沟”。疫情期间,因学校临时关闭,一些学生无法上网。所采取的的应急措施包括法国的提供设备及打印的作业;意大利出台一项8500 万欧元的一揽子方案,支持850万学生的远程教育;葡萄牙则由政府将作业及学习资料等邮寄到上网困难的学生家中[10]。
二是后疫情时代开展数字化转型长期能力建设弥合 “硬性鸿沟”。欧盟于2020 年5 月提议设立预算达7500 亿欧元的“欧盟下一代”复兴计划专项基金。其中一项政策即为以数字化转型支持教育、远程工作及公共服务[11]。具体任务包括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形成足够带宽,特别关注上网困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困难家庭的网络设备支持等。
三是为提高数字技能缩小“软性鸿沟”。一类对象是希望继续学习的成年人。他们毕业后,经过实践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但缺少学习资料和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借疫情的时机,学校及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线上慕课资源,为这部分人提供可承受的学习解决方案,支持他们自学[12]。另一方面也需通过数字化措施缩小残障人士面临的“数字鸿沟”。通过以数字化手段刺激不同感官的多式联动学习,使残障人士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习知识,降低因身体原因带来的信息获取难度。
总体来看,欧盟对劳动力及其他人群的数字技能的培养政策及措施,既着眼解决短期问题,也考虑应对长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同时关注缩小“数字鸿沟”。这些举措,为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数字化以及为“建设数字中国”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变化的劳动力,全面提高人口数字素养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优势,加快推进教育手段的数字化转型。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和先进性,在疫情期间支持生产生活,并为疫情后的正常化发挥重要作用。宜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充分发挥优势,延续产业数字化转型惯性,增加线上、远程教学比例,既方便在校学生学习、复习,也有利于在职人员持续学习。
二是增加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内容。除了传授数字知识及基本数字技能外,有必要引入高级数字技能培养课程,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使受培训者具备自学能力、自主成长的能力,逐步增强在未来数字社会中,独立创业、参与团队协作或进入大公司、大系统工作等不同发展路径的综合能力,脱颖而出。
三是将建设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除了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外,还要加强“软件”建设。一些偏远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胜利完成,在接续实施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也要让当地融入数字时代中,特别是要培养当地学生和青年人掌握数字技能,借助远程教学、慕课、电子商务实习等措施,使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和全国各地的青年人一起把握数字时代的机遇。
四是发展包容性数字经济,“不让一个人在数字时代掉队”。包容性数字经济除了覆盖经济水平较低的人口外,更注重帮助残疾人及老年人获得一定数字技能,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从硬件角度,可以研发适合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数字设备,提高其网络接入能力;从软件方面,可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发易用、好用、安全的软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猜”出他们要表达的意思。还可以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数字技能的培训或帮助等。
总之,随着数字时代的加速来临,通过培养数字技能,让每个人均有机会更好地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使个人可以把握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建设数字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